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德音育人和乐明心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本身具备了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将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的课堂中,不仅是当前教育形势的需求,更是培养综合人才的绝佳途径。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的同时,音乐教师应将文化知识、专业素养以及道德观念等内容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德育;渗透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乐记·乐象篇》有云:"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其意为:德,是人性的发端,乐是由德开放出来的花朵。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和德育之间的联系,在《乐记》中,处处可以见到对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重视,但《乐记》并不认为音乐的艺术性是无关紧要的,只有在传播音乐的美的同时,渗透对德的教育,乐教才能最终完成对"德"的树立。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教授与音乐相关的各种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并且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爱国奉献,温良谦让等优良的道德传统融于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在音乐本身的感染和陶冶下,明事理,懂礼节,从而真正实现音乐的教育使命。笔者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学习评价的完善等几个方面来探析乐教与德育的相互融合。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师应对手中的教材有充分和全面的认识,并且对其中的各个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全面的拓展,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侧重点。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多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显的德育目的,这些作品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能对他们的爱国思想的树立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唱歌曲《爱我中华》时,教师应向学生充分讲解这首歌曲的旋律构成,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体会到我国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向学生播放相关的少数民族音乐,如彝族神话电影《阿诗玛》中的歌曲,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内容,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国家作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大国,有着灿烂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它一些作品,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都有着令人动容的革命年代的印记,教师应从自己做起,全面地感受歌词内容和歌曲旋律,并引领学生感受到歌曲中表现的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打动学生,培养学生从音乐中学会自我道德教育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吃透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充分领会其德育精神,只有这样,才算是做好了乐教中的德育准备。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
  吃透教材后,教师应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丰富的拓展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生处于人发展成长的幼年阶段,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教师需要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全方位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道德教育。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重中之重。
  如在教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歌曲中的核心音型"135"的各种变化和应用,让学生体会这个音型在听觉上产生的奋发昂扬的感受,并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个音型在各类军歌中的广泛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诵这首歌的歌词,讲述歌词表达的音乐形象,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认识。
  《义勇军进行曲》是作曲家聂耳为电影《铁蹄下的歌女》所作的歌曲,在教授音乐旋律的同时,教师可制作好课件,向学生讲解作曲家聂耳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共情,让他们了解聂耳的爱国激情和学习热情,并向他们播放聂耳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作品《金蛇狂舞》,让学生们在热烈的音乐中体会到作曲家对民族音乐和祖国人民的热爱。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铁蹄下的歌女》的片段,让孩子们了解旧中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培养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佩和热爱。
  运用好各种教学工具,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依然是希望学生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美育的过程中,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情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道德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三、学习评价的完善
  长久以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评价,都是被人忽略的一环。事实上,音乐教育的学习评价对于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以及学生道德观念的树立,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笔者看来,学习评价不仅仅只是课后的教师评价,更包括课堂上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两者并驾齐驱,才能更好地完成乐教和德育的相互渗透。
  在课堂上,教师的各种行为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那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互相之间进行学习评价,无疑会强化教师的教学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协调能力以及合作愿望,学生之间互相教唱,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也更能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模仿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更加融于集体,培养他们的集体融于感。
  而在课后的学习评价中,音乐教师不应消极应对,敷衍了事,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应在书面的教学评价中,让家长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态度,对音乐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更要让家长知道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的进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跟家长汇报,和家长进行互动,让家长们在课后,能够和学生进行良性沟通,完善学生的德育过程,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具备积极作用的。
  《乐记·乐象篇》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在这里, "反情"并不是灭情,而是要使人的情感不为外在的各种邪恶事物来引诱,返回正道。"反情和志"的实质就是要使情感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符合君子所志的"德"。音乐,能使社会在理性上所肯定的事物,成为个体在它的感官欲望和情感中所喜爱所追求的东西,这就是《乐记》所说的"乐教"。这个"乐教"不仅包含了音乐本身,更包含了音乐的教化功能。
  小学音乐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教唱歌曲的"副科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化学生,树立学生道德观念的排头兵。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好道德榜样,认真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德育渗透做到实处,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网站目录投稿: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