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亲心 —智慧父母训练营实战播报 文/闾婧(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图/chop ▎什么是过好的人生? 陈默老师够坦率,上来就问,养孩子为了什么?她说,养育孩子无非是希望他/她将来过得好,那么,什么是过好的人生?接着,老师给了我们意味深长的总结:身心健康,有不低于社会平均的收入,内心的愉悦感不仅仅来自他人的评价。能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会为美而感动。有助人的能量,独处时不焦虑,群处时也不焦虑。有亲密的能力,能与伴侣亲密相处,愿意为社会奉献。 是的,对照自身,能做到每一条都不简单,就这里面跟财富名利,社会地位没有太大关系,放眼望去,多少高收入族群不堪职场高压终日郁郁寡欢,多少成功人士永远行色匆匆,疲惫的脚步从不为身边的美景动容驻足。多少表面风光的人们心灵却游走在疲惫与焦虑交织的崩溃边缘,多少人与伴侣的关系分崩离析,渐渐不相信爱。多少人终日活在抱怨与指责中,叹息世风日下,却在危机关头也冷漠的走开。听说过各种关于幸福的描述,却总觉得不尽然,老师的这段总结让我由衷的赞叹,能做到的孩子一定拥有强大的内心,那么无论境遇顺逆,他都能过的好。作为家长,夫复何求? ▎爱的使命是分离 陈露老师说:"父母之爱,当是最无私的,因为爱的使命是分离。"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与妈妈是一体的,呱呱落地的哭泣是最初对分离的抗拒,优质的培育就是看着孩子越来越独立,他羽翼渐丰,渐行渐远,他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而3岁之前,是孩子最需要父母亲密陪伴,给予充足的心理营养的,这种营养叫做安全感。安全感不够的孩子注定难有成就,因为他必须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去填补自己的不安。 判断孩子心理营养是否足够的标准有三个: 第一,情绪不稳定,经常会大哭5分钟以上。 第二,人际关系差,不能很好的与人产生联结。 第三:有怪异的偏差行为。 如今不少职场妈妈,把年幼的孩子完全托放在祖辈那里,自以为等孩子到学龄再管教陪伴就行,其实犯了本末倒置的严重错误,妈妈们,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父母双全的"孤儿",不要让他在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不在。 ▎不说教育只谈了解 陈默老师的这句话我很感动:"我们不说如何教育孩子,因为教育是居高领下的,而我们凭什么就一定正确呢,我们只能谈谈如何去了解孩子。"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巨人,放低姿态是对孩子起码的尊重,也是了解的第一步。当我们了解到这一代孩子生来就带着强烈的孤独感,独身子女模式使他们早早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不得不面对空前的学业压力,拥有比老一辈更高的话语权的要求,现实感普遍较弱,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对个性化的生活要求很高,他们像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充满无奈。第一只笼子里的老鼠踩一下机关便有食物,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踩一下机关会遭电击,而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变得空前迷茫,因为踩一下机关可能有食物,也可能被电击。孩子们面对那么大的现实压力,其实家长只要努力营造好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家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成为放松和补充能量的加油站就够了,这样孩子才能有信心迎战困难,千万不要与学校和老师站在一边一起再给孩子施压了。 ▎爸爸决定孩子的自信 父亲是孩子成长的推手,是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大玩伴,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理性的促进者。如果说3岁前妈妈是不可或缺的,那么3岁后爸爸比妈妈对孩子更重要,父亲的认同和赞美决定着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父爱的缺失是可怕的,轻则会造成孩子胆小自卑,重则有可能引起孩子的性别认同混乱。都说爸爸带的孩子更聪明,多让孩子与父亲独处是很有好处的,老师还告诉我们,使爸爸和孩子越来越好的秘诀是,妈妈不断在孩子面前夸爸爸,在爸爸面前夸孩子。看来,责备使人愤怒,赞美使人进步,学习使用正面的语言,我们的家庭就会充满正能量。 ▎充满智慧的育儿口诀 陈默老师的育儿口诀就像武功秘笈,知道并能做到,是需要一番刻苦修炼的。口诀如下: 婴儿时期:每时每刻都关注。夜晚的陪伴尤其重要。 幼儿时期:诚心诚意的陪玩。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事,全心的陪伴让他感受到尊重,获得高自尊,将来才会尊重别人。 儿童时期:真真切切的喜欢。当孩子被残酷的社会评价后,家长是依然真心的喜欢他,他就不害怕外界的负面评价,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可,获得自信。 青春期:实实在在的相信。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最让父母焦头烂额,在老师这里,处理方法绝对举重若轻。就是对孩子表达三个意向:第一,无论如何我都相信你。第二,如果需要帮助,我在这里。第三,我允许你做错事。孩子有时会不断挑战父母的信任,只有当他在不被信任的行为中继续得到了信任,他的自控力就炼成了,只有无他控才能带来高度的自控。现场有家长提问,老师,那到底应该怎么跟孩子交流呢?老师笑着说,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闭嘴。 ▎父母不可触碰到大忌 原则性错误的杀伤力可想而知,这是一措手成千古恨的育儿大忌。 第一:忽视。当父母只忙于自己的事,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生命中可有可无,他会感到自己是累赘,他的生命能量是很弱的,他对人生难以展现积极与热情。 第二:溺宠。孩子从未被延迟满足,他便不懂,目标是需要通过自我克制后的努力才能够达成的。被溺爱的孩子任性,能力差,读不懂他人脸色,于是处处碰壁,在外面很压抑回家便对父母疯狂发泄,造成恶性循坏。这其中来自父亲的溺爱更是要不得。 第三:虐待。使孩子充满愤恨和攻击性,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第四:补偿。比如家长因为陪伴不够,给予孩子大量的金钱补偿。这会扭曲孩子的观念,后果也相当严重。 ▎能助人是最好的竞争力 在抢字当头的社会,家长们往往拼命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却没能培养起孩子的竞争力。使得孩子眼高手低,面对压力束手无策。其实,教孩子助人为乐是锻炼竞争力的秘诀,助人之后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还获得了他人的正面反馈,这样带来的正能量的循坏使得孩子渐渐成为内心强大的乐观的人。这一点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 ▎处理孩子的情绪 传统的教育观念压抑孩子的情绪,连哭都是不被允许的。而情绪是一种能量,家长必须学会帮孩子疏而不是堵。陈露老师教我们去思考:"当孩子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想一想他心里在想什么。"她认为反常行为背后一定有某种情绪,而帮助孩子表达出来,负面情绪才能消除。老师提供了很多操作性的方法,面对小婴儿可以紧紧拥抱,不断抚摸背脊,帮他说出"生气,委屈,伤心"之类的形容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写下来,画出来,通过游戏的角色扮演说出来,还可以通过唱歌或运动去宣泄。当孩子通过倾诉宣泄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注意不打断的倾听,极富同理心的共情,然后引导他去冷静思考,自己想出解决方案。 ▎试错,多多益善 不让孩子犯错是传统教育的又一个误区,父母们没有想过,在不容许犯错的棒喝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尽管循规蹈矩,兢兢战战,心智却始终没有成熟,极容易犯下人生的大错。这时候,惨重的代价只有孩子自己去承担,人生之路也将随之急转直下。复旦投毒案、药家鑫事件就是这类最典型的悲剧,人生不可能不犯错,所以趁年轻,让孩子多多试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 ▎好习惯是如何炼成的 身教大于言传,家长的典范作用是培养好习惯的好方法。另外,在孩子年幼时不少习惯需要训练习得。 第一步:把内容编成口诀。 第二步:家长反复为孩子演示。 第三步:让孩子独立操作,反复练习。 第四步:进行奖励,当孩子出现具体行为后立刻奖励,使得好习惯得到强化。 这里老师还提到惩罚的原则,惩罚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提前预告,使孩子清楚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拥有心理预期。 ▎家庭模式会遗传? 陈露老师让我们画的家庭关系图,让人印象深刻,原来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与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画成的关系图形竟与我们新组建家庭的关系图如此相像。父母的相处模式无形中复刻入我们的潜意识,成为我们同伴侣的相处模式。而关系糟糕的原生家庭中走出的孩子也容易将自己的家庭关系弄得一团糟。 在场的一位爸爸分享说,小时候父亲经常打骂自己,现在自己也会不自觉的打骂孩子,有次打孩子的情景触动了他的童年回忆,他觉得这一刻惊人的熟悉,他忽然能体会到儿子痛苦和愤怒,意识到不该让暴力重演,从此他不再打孩子。我们学习心理学,学习正确的育儿观,不就是让自己的潜意识意识化,在错误的轨道上及时修成吗?这样的学习,真是人生最大的收益。 ▎陪读,当好一只小灰兔 陪读如今是不少家长每天的功课,在陈默老师看来,陪读只需在头两年进行就足够了。如果孩子是一只小白兔,那么家长的角色决不能是大灰狼,而要做小白兔的真诚的小伙伴,小灰兔。别看这个比喻很可爱,操作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拿捏分寸。允许孩子边做边玩,允许孩子当天学到的题目一知半解,帮助他在当天快速完成作业,给他更多的玩耍时间,不懂的题目可以在周末为孩子展开集训恶补,这些挑战常规的做法让在座的爸爸妈妈大跌眼镜,原来上学后的孩子满脑子想的还是玩耍,只有充分满足他玩的欲望,他才能安静的坐回课堂专注学习。 ▎处理分离焦虑 要使孩子顺利上幼儿园必须先处理好分离焦虑,在这里陈露老师提到,全职妈妈带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入园,因为善良的孩子还会为妈妈担心,觉得自己有责任继续陪伴在妈妈身边。这时妈妈可以准备一张照片放在孩子口袋里,临出门时候约定好比赛谁更开心的游戏,一天下来后孩子发现妈妈没有因为自己不在而不开心,就会安心的上学玩耍了。处理分离焦虑是需要家长高度重视的,只有当孩子具有了承受分离的能力,他才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得失,不至于在诸如失恋,失业等困境中痛苦沉沦,一蹶不振。 ▎世上只有三件事 陈露老师幽默乐观,她说,世上只有三件事: 老天的事,那只有顺应。 别人的事。包括伴侣,孩子,都应该尊重,而少一些控制与管教,学会放手。 自己的事,尽力而为。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人生,若我们每一个人想要变得更幸福,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 感谢两天来,两位老师将育儿智慧,乃至人生精髓都毫无保留的尽数相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家庭关系大于一切,幸福人生的法宝在于悉心呵护你的家人,无论之前错过了什么,当我们在迷茫中获得了指引,重生之门便在悄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