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研究


  【摘 要】行之有效地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是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助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地方高校在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应明确服务面向农村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的农民继续教育体系等策略,以期为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思路,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农民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5-0059-04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养是关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从现实和长远角度上看,农业地区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应抓住转型期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生于地方,长于地方,更应该服务于地方。黑龙江省绥化市是我国著名的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是一座拥有393.9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市,绥化学院作為绥化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新业态下地方高校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机遇
  许多国家把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有力补充。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布、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抢抓战略机遇,在新时代中有所作为,担当重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农民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 80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农业地区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将迎来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发展农民继续教育上,地方高校因机遇成本更低,将变得更富有主动权和自主权。因此,地方高校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确保农民继续教育良性循环发展。[1]
  2现实困境下地方高校农民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继续教育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多渠道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为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新时期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继续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总体参与率不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共享程度偏低;教学内容、培训方式创新不够;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农民继续教育仍然是我国继续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201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相差近一倍。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上看,全国农村常住劳动力中,未上过学的占5.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这些都对地方高校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意义 1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水平与质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关键在于农民的教育。因此,加速推进农民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依托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真正的大众化。[2]地方高校是农业地区人才培养和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除了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外,还应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职业道德以及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继续教育,为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提供重要的保障。
  2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有助于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黑龙江时指出:"农村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绥化市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农民工返回家乡创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农村现有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受农民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资金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传授他们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为当地农民实现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地方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建立服务于农民群体、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
  3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有助于拓展高校办学职能,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地区地方高校的主要办学职能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人才,除了培养本科毕业生外,还必须大力开展农村人口的继续教育工作,着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既是地方高校教育职能的拓展,也是人才培养途径的拓展。从国家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上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转型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协调、对接的过程,也是解决地方高校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地方高校可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发展目标与策略,积极与当地农业产业、社会行业、区域规划相结合,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提高师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主动融入到产业升级和产业开发等领域中去,实现和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理念,发挥好农民继续教育基地的价值本质。[3]
  三、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农民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农民继续教育应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民自身发展,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在解决农民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地方高校应克服一切困难,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农民继续教育体系。
  1以服务农村地方经济为目标,明确办学定位和理念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理念反映了高校的价值追求,是高校形成自身特色的前提和基础。位于我国农业地区的地方高校,要把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农村经济作为自己根本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學定位,努力提高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能力。坐落在农业地区的绥化学院遵循"立足绥化、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弘扬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的校风,以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形成多领域为地方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态势。[4]绥化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业城市,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2.4%,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将继续教育的重点转向农村,转向为第一、二、三业服务,结合地方实际,始终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视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继续教育教学改革,规范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现有办学条件和特色专业,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逐步推进,点面结合"的方针,根据建设现代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加快专业转型步伐,重点建设农学、畜牧兽医、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逐步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农民继续教育社会化进程,贴近地方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要求,促进校地、校企合作,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多出成果,为绥化市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
  2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完善农民继续教育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我国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农民继续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地方高校应积极强化自身培育主体的地位,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体系,调整更新内容、优化培养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考核和管理,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质量。第一,在培育内容上,应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现实和长远的需要,尤其是新生代职业农民的教育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展多元化教育培训。主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能力开展培训,具体包括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基础能力主要指能够保障农民开展基本农业生产的职业能力,如对农业基本生产知识加以介绍,对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加以解读等;核心能力主要指帮助农民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的职业能力,如帮助农民引入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农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销售等;扩展能力主要指能够帮助农民提升整体素质的各项能力,如对农民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沟通技能和心理素质进行培训和引导,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第二,在培养方式上,要把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当地农民整体素质发展的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建立为培养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可持续服务链条。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民的现实需要,定期举办各类农业人才短期培训班,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和创业中的实际问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智力保障。第三,在师资队伍上,应加强农民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强大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农民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地方高校可以按照专兼结合、分类发展的原则,加强农业学科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考核重点强化动态管理,推进师资共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教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农民继续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农民继续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确保教学质量最优化。
  3以社会服务工程为依托,创新农民继续教育模式
  第一,树立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农民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作为农业地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应该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责,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第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精准社会服务。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时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好精准社会服务,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要对社会服务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自身的教育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选准、选好主要的社会服务对象,实施行之有效的社会服务项目,这样才能推动社会服务工作深入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第三,通过校地、校企交流融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深入县区、企业调研掌握需求,构建校地、校企协同创新体系,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突出高校办学的"地方性",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发展的"服务性"。近年来,绥化学院以社会服务工程为依托,探索出"面向农村,心系农业,对接农户,服务农民"的继续教育新模式和新路径。从2015年开始,学校全面实施"社会服务"工程,本着立足地方的原则,着力在兰西、绥棱、明水、青冈、北林等县市区开展多领域益地服务。经过3年多的努力,学校在食用菌技术、绿色产品开发、农业新品种的选育、物联网技术、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送文化下乡等领域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学校每年还派出百余名大学生,到全市最艰苦的农村进行支教活动,为提高农民教育水平贡献力量。[6]目前,学校通过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强化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项目、深化合作内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互惠互利、校地、校企共赢的发展局面。
  4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支撑,改革农民继续教育手段方式
  现代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努力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教学手段,加速农民继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一,大力发展农民远程教育。相对于传统的面授式继续教育,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继续教育方式,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是当今和未来最有活力的农民继续教育方式。地方高校通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资源,借助于"互联网+"、"慕课在线"等形式完成教学,答疑解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继续教育的需要。第二,积极搭建继续教育信息化平台。地方高校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创新网络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开发网络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发展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平台,开创农民继续教育的新局面。[7]通过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不仅能够优化农民继续教育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资源线上线下共享,还大大节约了教学的成本,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对于高校开展继续教育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
  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农民继续教育也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它将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农业地区地方高校构建和创新农民继续教育体系,不仅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求,是助力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速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孟宪波.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继续教育,2016(24):147—150.
  [2]杨艳丽,李丽,李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J].成人教育,2018(2):67—70.
  [3]孟宪波.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24):147—150.
  [4]周全.农业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报告[J].绥化学院学报,2006(8):142—145.
  [5]向彦.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5(1):31—33.
  [6]吴立全,于兴业,姜佳奇.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构建刍议[J].成人教育,2018(6):69—71.
  [7]高兴,黄元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民继续教育的困境及应对方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9):45—48.
网站目录投稿: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