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Ŀ¼ 第一篇:师范学院工作总结第二篇:师范学院2014年工作总结第三篇:师范学院工作的自我总结第四篇:湖州师范学院旅游协会2014年工作总结第五篇: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师范学院工作总结 〖 转载师范学院工作总结范文请标注haoword.com 〗 2014年,时逢祖国x华诞,稷师也迎来了五十周岁生日,在这一年里,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里程上,更是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拉开了筹建新校,搬迁合并的大幕。一年来,学校围绕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这一命题,坚持“服务为本,责任为根,创新为魂”的理念,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求实性的探索与努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效,教育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重点难题也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解决。学校先后荣获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运城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在围绕这一年来学校工作的重点、亮点,作以下总结: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模式。 随着“旧三级”师范教育向“新三级”教师教育的战略过渡,以及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从总量不足、全面紧张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和对高学历高素质教师的需求,这就迫切要求作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主体力量的地方师范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据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我省17所师范学校将通过合并、撤销、转型等途径,压缩到9所。我校地处偏僻,学校发展尤其受到地域限制,无论是周边环境氛围、师资力量或是生源,与其他同等学校相比,都拉下了距离。 面临困难,学校领导一班人不等不靠,直面挑战,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学校实现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契机,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求实性的探索与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为促进学校转型发展,适应大专院校的全面建设,校领导一班人经过多方考察,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确定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思路为:明确一个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紧扣一个工作中心(教学中心);开展两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内容);加强三项基本建设(师德师风、师资队伍、特色专业);力争促进四个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师待遇);全力打造一所名校(在办学品牌方面创建全省名校);最终达到一个目标-----培养基本功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合格小学师资。 第二,我校高度重视,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热爱运城,共谋发展”的意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深入学习与注重实践相结合,征求意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检查与认真整改相结合,创新化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分析检查阶段学校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根究源,对症下药,就梳理总结出的四方面问题制定出了十三个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力求问题求准求真,原因求深求透,目标求高求远,措施求好求实,目前,已有七个方案落到实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亮带领市县有关领导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调研,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第三,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学校领导一班人多方奔走,积极筹划,确定了新的发展模式,与运城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全国师范学校改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在新校区筹建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和谐发展,把新校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第一要务,成立了新校筹建组,组建新区基建办,在短短几个月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新校区的土地征用、计委立项、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环保评价、消防、贷款等手续的快速起步,前期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也正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科研能力等等,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升格要求。 二、坚持责任为根,创新为魂,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优化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师范院校在招生、就业上已并轨,没有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师范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再者由于社会对教师资源配置的高学历化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广大考生纷纷涌向综合大学或本科师范院校。招生计划的缩减、生源质量的下降、就业前景的渺茫,成为制约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促进教学质量和招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坚持责任为根,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教师队伍。一是开展以“责任与爱心”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强化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在培训处、科研处的牵头下,先后开展了师风建设座谈会、“我的教育生活”典型经验报告会、师德标兵评选,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服务为本,责任为根”的工作理念,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前途。二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千方百计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积极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研究生,目前已有12名教师攻读研究生,1名硕博连读,同时还通过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在教导处的牵头下,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技能等等竞赛活动,本学年各系部共开展各类教学竞赛80余次,同时要求副教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一对三”,开展“传、帮、带”活动,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坚持创新为魂,革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了及时的更新与调整,以更好的促进工作。为了更好地对各系部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教务科进一步完善了《各系部教学管理量化考核方案》,其中对师德修养、教学工作、教育科学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等作了科学详细的规定,同时在各系部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加强课堂教学的督导工作,并将听课评课结果计入量化考核,使量化考核更趋公平化、日常化。学生处对《学生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完善,制定了《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完善了班级值周制度,进一步严明纪律,严谨管理,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安全、民主发展。对制度条例的及时调整和科学更新,有力的加强了日常管理。二是结合师范教育特点,经过通盘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文化课学习、体育达标、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功过关、新教育实验五项竞赛,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学习氛围,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化发展。三是在科研室、团委、妇委会、学生处及各系部等科室的组织下,开展了学术讲座、国学经典诵读、“祖国万岁”红色歌曲大家唱、周末文艺大舞台、“青春期美育”知识讲座、“庆国庆、迎校庆”系列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30余项活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融入了爱国、爱校情怀,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元素,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性。 第三,转变观念,疏通渠道,打破了坐等生源的局面。在教务科、就业指导中心的牵头下,开展了招生宣传、新专业开发、岗前培训、就业市场开拓、就业信息平台设置、毕业生招聘会等一系列讲创新、求实效的工作,推动招生就业工作向着更优更快发展,继而带动全局工作,形成招生就(请继续关注:wwW.HAoWOrD.coM)业与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目前,我校已经形成师范教育与中职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今年还新开设外语导游专业,09届毕业生招聘会签约率达到80%。 三、坚持服务为本,关注民生民计,凝聚力量抱团发展。 民生稳则和谐生。民生民计关系到每一位师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着力点。乘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学校坚持服务为本,围绕民生民计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制定了领导值班制度,值班领导坚持每天深入一线,检查工作,了解情况,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解难题、办好事、谋利益。 第二,将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打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一是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对校内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同时发放安全工作手册,组织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学会了一定的防范措施。二是在甲流防控工作中,学校反应迅速,及时做好完备的防控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机构,实行层层上报制度,组织师生每日对体温进行晨检和午检,实行零报告制度,保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疫情,消除紧张、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加强卫生整治,开展校园环境卫生大评比,坚持每日对工作学习场所进行一次灭蚊蝇处理,特别加大对食堂、服务部卫生工作的监督力度,多项措施并举,及时稳妥地维护了师生的健康。 第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本着开源节流,规范管理的原则,对后勤工作进行了较大改革,一方面理顺了采购和维修两大块工作程序,在物资采购中要求做到集中统一,高质低价,避免了资源浪费,杜绝了走关系、说人情的不正之风;在维修方面则成立了维修服务小组,及时快速地服务于师生员工。另一方面,对公寓管理、后勤服务和保卫等几大块的工作,实行承包制度,甩掉包袱,轻装前行。一年来,学校共为师生办理实事好事16件,比如设立教工食堂、公务电话、成立俱乐部、改造学生公寓楼卫生间、增加热水供应量、为新生建立健康档案等等,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第四,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坚持开展活动不搞一哄而起,解决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切实把解决和改善民生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目前教职工的婚丧嫁娶、身体健康检查、新分配人员的住房问题、患病住院人员的慰问等细节性工作,都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并由工会、总务处等部门专职负责,真正让群众打消顾虑、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坚定信心。 ---more: 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发展后劲。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校领导班子提出,在全体领导干部队伍中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廉洁型”五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第一,坚持经常性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不断创新相结合。一方面经常性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并通过处室评比、年终评比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党委中心组坚持每周一次理论学习,并且注重与校情工作相结合,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校际交流互访等办法,开阔眼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 第二,强化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校。长期开展法纪教育进课堂、上专栏、上舞台的教育宣传工作,并定期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今年学校在外聘法制副校长的基础上,又专门聘请了一名法律顾问。 第三,坚持开展“回头看”活动,引导领导干部看一看自己为学校带来了什么,想一想自己还能为学校做些什么。同时通过开展领导包班、定期听课、师生代表座谈等活动,积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使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理念,致力于民生民计,为师生创造宽松优越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重点做好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同各处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二是专门发文狠刹大操大办、禁止赌博,严肃党风党纪。三是开展警示教育,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到县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学唱廉政歌、书法展等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使师生员工进一步树立了廉洁执政、廉洁执教的观念。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未来的征程上,稷师人还将面临更加艰难的跋涉,这就需要我们精诚团结,奋力前行,开拓创新,创造稷师更加美好的明天。 haoword第二篇:师范学院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时逢祖国x华诞,稷师也迎来了五十周岁生日,在这一年里,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里程上,更是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拉开了筹建新校,搬迁合并的大幕。一年来,学校围绕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这一命题,坚持"服务为本,责任为根,创新为魂"的理念,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求实性的探索与努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效,教育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重点难题也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解决。学校先后荣获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运城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在围绕这一年来学校工作的重点、亮点,作以下总结: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模式。 随着"旧三级"师范教育向"新三级"教师教育的战略过渡,以及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从总量不足、全面紧张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和对高学历高素质教师的需求,这就迫切要求作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主体力量的地方师范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据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我省17所师范学校将通过合并、撤销、转型等途径,压缩到9所。我校地处偏僻,学校发展尤其受到地域限制,无论是周边环境氛围、师资力量或是生源,与其他同等学校相比,都拉下了距离。 面临困难,学校领导一班人不等不靠,直面挑战,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学校实现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契机,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求实性的探索与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为促进学校转型发展,适应大专院校的全面建设,校领导一班人经过多方考察,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确定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思路为:明确一个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紧扣一个工作中心(教学中心);开展两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内容);加强三项基本建设(师德师风、师资队伍、特色专业);力争促进四个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师待遇);全力打造一所名校(在办学品牌方面创建全省名校);最终达到一个目标-----培养基本功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合格小学师资。 第二,我校高度重视,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热爱运城,共谋发展"的意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深入学习与注重实践相结合,征求意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检查与认真整改相结合,创新化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分析检查阶段学校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根究源,对症下药,就梳理总结出的四方面问题制定出了十三个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力求问题求准求真,原因求深求透,目标求高求远,措施求好求实,目前,已有七个方案落到实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亮带领市县有关领导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调研,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第三,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学校领导一班人多方奔走,积极筹划,确定了新的发展模式,与运城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全国师范学校改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在新校区筹建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和谐发展,把新校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第一要务,成立了新校筹建组,组建新区基建办,在短短几个月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新校区的土地征用、计委立项、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环保评价、消防、贷款等手续的快速起步,前期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也正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科研能力等等,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升格要求。 二、坚持责任为根,创新为魂,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优化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师范院校在招生、就业上已并轨,没有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师范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再者由于社会对教师资源配置的高学历化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广大考生纷纷涌向综合大学或本科师范院校。招生计划的缩减、生源质量的下降、就业前景的渺茫,成为制约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促进教学质量和招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坚持责任为根,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教师队伍。一是开展以"责任与爱心"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强化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在培训处、科研处的牵头下,先后开展了师风建设座谈会、"我的教育生活"典型经验报告会、师德标兵评选,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服务为本,责任为根"的工作理念,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前途。二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千方百计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积极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研究生,目前已有12名教师攻读研究生,1名硕博连读,同时还通过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在教导处的牵头下,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技能等等竞赛活动,本学年各系部共开展各类教学竞赛80余次,同时要求副教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一对三",开展"传、帮、带"活动,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强化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校。长期开展法纪教育进课堂、上专栏、上舞台的教育宣传工作,并定期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今年学校在外聘法制副校长的基础上,又专门聘请了一名法律顾问。 第三,坚持开展"回头看"活动,引导领导干部看一看自己为学校带来了什么,想一想自己还能为学校做些什么。同时通过开展领导包班、定期听课、师生代表座谈等活动,积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使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理念,致力于民生民计,为师生创造宽松优越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重点做好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同各处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二是专门发文狠刹大操大办、禁止赌博,严肃党风党纪。三是开展警示教育,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到县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学唱廉政歌、书法展等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使师生员工进一步树立了廉洁执政、廉洁执教的观念。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未来的征程上,稷师人还将面临更加艰难的跋涉,这就需要我们精诚团结,奋力前行,开拓创新,创造稷师更加美好的明天。第三篇:师范学院工作的自我总结 以下就是一篇非常好的师范学院工作的自我总结,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年来,学校围绕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这一命题,坚持“服务为本,责任为根,创新为魂”的理念,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求实性的探索与努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效,教育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重点难题也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解决。学校先后荣获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运城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在围绕这一年来学校工作的重点、亮点,作以下的自我总结: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模式。 随着“旧三级”师范教育向“新三级”教师教育的战略过渡,以及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从总量不足、全面紧张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和对高学历高素质教师的需求,这就迫切要求作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主体力量的地方师范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据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我省17所师范学校将通过合并、撤销、转型等途径,压缩到9所。我校地处偏僻,学校发展尤其受到地域限制,无论是周边环境氛围、师资力量或是生源,与其他同等学校相比,都拉下了距离。 面临困难,学校领导一班人不等不靠,直面挑战,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学校实现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契机,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求实性的探索与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为促进学校转型发展,适应大专院校的全面建设,校领导一班人经过多方考察,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确定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思路为:明确一个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紧扣一个工作中心(教学中心);开展两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内容);加强三项基本建设(师德师风、师资队伍、特色专业);力争促进四个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师待遇);全力打造一所名校(在办学品牌方面创建全省名校);最终达到一个目标-----培养基本功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合格小学师资。 第二,我校高度重视,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热爱运城,共谋发展”的意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深入学习与注重实践相结合,征求意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检查与认真整改相结合,创新化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分析检查阶段学校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根究源,对症下药,就梳理总结出的四方面问题制定出了十三个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力求问题求准求真,原因求深求透,目标求高求远,措施求好求实,目前,已有七个方案落到实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亮带领市县有关领导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调研,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第三,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学校领导一班人多方奔走,积极筹划,确定了新的发展模式,与运城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全国师范学校改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在新校区筹建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和谐发展,把新校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第一要务,成立了新校筹建组,组建新区基建办,在短短几个月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新校区的土地征用、计委立项、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环保评价、消防、贷款等手续的快速起步,前期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也正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科研能力等等,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升格要求。 二、坚持责任为根,创新为魂,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优化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师范院校在招生、就业上已并轨,没有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师范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再者由于社会对教师资源配置的高学历化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广大考生纷纷涌向综合大学或本科师范院校。招生计划的缩减、生源质量的下降、就业前景的渺茫,成为制约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促进教学质量和招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坚持责任为根,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教师队伍。一是开展以“责任与爱心”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强化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在培训处、科研处的牵头下,先后开展了师风建设座谈会、“我的教育生活”典型经验报告会、师德标兵评选,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服务为本,责任为根”的工作理念,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前途。二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千方百计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积极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研究生,目前已有12名教师攻读研究生,1名硕博连读,同时还通过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在教导处的牵头下,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技能等等竞赛活动,本学年各系部共开展各类教学竞赛80余次,同时要求副教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一对三”,开展“传、帮、带”活动,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坚持创新为魂,革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了及时的更新与调整,以更好的促进工作。为了更好地对各系部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教务科进一步完善了《各系部教学管理量化考核方案》,其中对师德修养、教学工作、教育科学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等作了科学详细的规定,同时在各系部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加强课堂教学的督导工作,并将听课评课结果计入量化考核,使量化考核更趋公平化、日常化。学生处对《学生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完善,制定了《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完善了班级值周制度,进一步严明纪律,严谨管理,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安全、民主发展。对制度条例的及时调整和科学更新,有力的加强了日常管理。二是结合师范教育特点,经过通盘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文化课学习、体育达标、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功过关、新教育实验五项竞赛,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学习氛围,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化发展。三是在科研室、团委、妇委会、学生处及各系部等科室的组织下,开展了学术讲座、国学经典诵读、“祖国万岁”红色歌曲大家唱、周末文艺大舞台、“青春期美育”知识讲座、“庆国庆、迎校庆”系列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30余项活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融入了爱国、爱校情怀,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元素,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性。 第三,转变观念,疏通渠道,打破了坐等生源的局面。在教务科、就业指导中心的牵头下,开展了招生宣传、新专业开发、岗前培训、就业市场开拓、就业信息平台设置、毕业生招聘会等一系列讲创新、求实效的工作,推动招生就业工作向着更优更快发展,继而带动全局工作,形成招生就业与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目前,我校已经形成师范教育与中职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今年还新开设外语导游专业,09届毕业生招聘会签约率达到80%。 三、坚持服务为本,关注民生民计,凝聚力量抱团发展。 民生稳则和谐生。民生民计关系到每一位师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着力点。乘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学校坚持服务为本,围绕民生民计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制定了领导值班制度,值班领导坚持每天深入一线,检查工作,了解情况,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解难题、办好事、谋利益。 第二,将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打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一是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对校内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同时发放安全工作手册,组织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学会了一定的防范措施。二是在甲流防控工作中,学校反应迅速,及时做好完备的防控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机构,实行层层上报制度,组织师生每日对体温进行晨检和午检,实行零报告制度,保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疫情,消除紧张、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加强卫生整治,开展校园环境卫生大评比,坚持每日对工作学习场所进行一次灭蚊蝇处理,特别加大对食堂、服务部卫生工作的监督力度,多项措施并举,及时稳妥地维护了师生的健康。 第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本着开源节流,规范管理的原则,对后勤工作进行了较大改革,一方面理顺了采购和维修两大块工作程序,在物资采购中要求做到集中统一,高质低价,避免了资源浪费,杜绝了走关系、说人情的不正之风;在维修方面则成立了维修服务小组,及时快速地服务于师生员工。另一方面,对公寓管理、后勤服务和保卫等几大块的工作,实行承包制度,甩掉包袱,轻装前行。一年来,学校共为师生办理实事好事16件,比如设立教工食堂、公务电话、成立俱乐部、改造学生公寓楼卫生间、增加热水供应量、为新生建立健康档案等等,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第四,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坚持开展活动不搞一哄而起,解决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切实把解决和改善民生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目前教职工的婚丧嫁娶、身体健康检查、新分配人员的住房问题、患病住院人员的慰问等细节性工作,都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并由工会、总务处等部门专职负责,真正让群众打消顾虑、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坚定信心。 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发展后劲。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校领导班子提出,在全体领导干部队伍中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廉洁型”五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第一,坚持经常性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不断创新相结合。一方面经常性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并通过处室评比、年终评比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党委中心组坚持每周一次理论学习,并且注重与校情工作相结合,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校际交流互访等办法,开阔眼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 第二,强化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校。长期开展法纪教育进课堂、上专栏、上舞台的教育宣传工作,并定期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今年学校在外聘法制副校长的基础上,又专门聘请了一名法律顾问。 第三,坚持开展“回头看”活动,引导领导干部看一看自己为学校带来了什么,想一想自己还能为学校做些什么。同时通过开展领导包班、定期听课、师生代表座谈等活动,积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使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理念,致力于民生民计,为师生创造宽松优越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重点做好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同各处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二是专门发文狠刹大操大办、禁止赌博,严肃党风党纪。三是开展警示教育,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到县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学唱廉政歌、书法展等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使师生员工进一步树立了廉洁执政、廉洁执教的观念。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未来的征程上,稷师人还将面临更加艰难的跋涉,这就需要我们精诚团结,奋力前行,开拓创新,创造稷师更加美好的明天。第四篇:湖州师范学院旅游协会2014年工作总结 旅游协会2014年活动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间旅游协会又长了一岁,协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商学院社管会的指导和会员们的积极配合下,旅游协会取得了自身一定的发展。社团机构逐步健全、社团活动逐步规范化、活动的主题更加能体现自身特色、活动的质量显著提高、社团的外联工作也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加强了与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自身发展。 回顾这一个学年以来的工作,协会进行了维持社团良性运行的一些工作,总结起来由以下几点: 一、招新完成之后,积极组建社团主要部门,面向全校10级有志向服务于本社团工作的同学招聘社团主要部门干事,认真完成社团内部重组,保证社团的顺利运转。此工作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与积极参与,这也为我们社团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着手创新本协会,扩大本协会在同学,特别是在其他学院同学中的知名度与认可度,积极同老师进行沟通。 三、为了扩大协会的宣传,我们正筹划着创建一个属于本协会的网站,希望能够为协会在自身建设的成熟性定位更了一步。 有了以上几点工作经验,相信旅游协会能够运行得更加顺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觉我们的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协 会成员之间的了解不是很深入,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对协会工作性质认识不是很清晰等等这方面的问题都是我们协会工作的不利造成的。鉴于这些不足,以及对下一届协会新生力量的期望,从实际 出发,面向未来,特有以下几点新学期工作展望": 一、进行社团整体改革,突出协会特色,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度,让有志向服务于本协会地同学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 二、做好内部调整工作,采取理事会制。培养内部人员的原则立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三、做好新会员的纳新工作,突破专业限制,把本协会推向全校。 四、做好本协会后备人员的准备工作,积极接应新老生的交替工作。同时对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决不骄傲。 在这一年当中,旅游协会的全体理事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社团工作中,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尽力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从而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当然在这期间,有值得发扬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在下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旅游协会会越走越好!第五篇: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工作,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发展的需要。为了积极发展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等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院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精神,2014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对伊犁师范学院进行了近五年的对口重点支援,这一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2014年7月1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院工作会议"上,东北师范大学与伊犁师范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2014年6月,两校续签了对口援助学科建设的协议书。按照协议书的内容,东北师范大学对伊犁师范学院进行了全方位、有重点的支援,重点支援伊犁师范学院的生物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业。 2014年6月,南京大学与伊犁师范学院签订了为期5年的南京大学支援伊犁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协议书,对口重点支援伊犁师范学院的数学、物理学、化学三个学科专业。其实,南京大学对伊犁师范学院的支援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2014年8月江苏省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达成智力支援的合作协议后,南京大学就一直不间断地选派博士生、研究生来伊犁师范学院支教。 通过几年的对口支援,伊犁师范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学术气氛空前活跃,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领导干部和各级管理干部思想观念得到提升,学院的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可谓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二、对口支援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抓住机遇培养学术骨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对口支援的中心是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四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单列博士名额和单考硕士名额,录取了我院4名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47名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南京大学录取了我院2名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6名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外,东北师范大学接受了我院25名教师访学,南京大学接受了3名教师访学。为培养后备师资,东北师范大学还接受了我院4批共25名本科生插班学习,有50%以上的学生考取了该校的研究生。 深造与访学期间,两校为我院的教师配备了学术造诣高、科研能力强的教授细心指导。深造与访学的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东北师大攻读硕士的欧阳艳的8篇论文、何晓燕的6篇论文分别被《sci》收录;在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蒋中英发表的3篇论文被《sci》收录,施津菊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论文。这些同志相继被自治区评为教授和副教授,真正成为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上述高校学习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占整个学院读学位教师的50%。考博士、考硕士对我院的师生已不再是梦想,目前,我院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令人欣慰。通过这项工作,学院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也有望达到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 (二)缓解教师匮乏的矛盾和压力,传播名校的教风与学风。为了给外出深造、访学的教师创造条件,缓解我院师资紧缺的所带来的压力,6年来,南京大学共派出来12批137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来我院支教,东北师范大学派出25名骨干教师来我院支教,承担了近30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累计授课超过1.5万学时。他们带来了内地著名高校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先进的教学方法,刻苦钻研的精神,赢得了边疆各民族师生员工的好评。支教教师和研究生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三)帮助我院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东北师范大学书记盛连喜教授来学院就生物学学科建设及伊犁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校长史宁中教授先后两次来我院指导基础数学学科建设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申报工作。党委副书记柳海民教授应邀来我院,就新形势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与我院教科系的教师进行座谈,并举办学术讲座,为我院突出师范性特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黄以能教授来我院挂职,结合学院的实际,提出把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作为今后我院重点发展的学科。经过论证,南京大学物理系同意与我院共建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所,并捐助了150万元的仪器设备,力争使该学科达到新疆的领先水平,使之成为我院的优势特色学科。2014年1月,我院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这正是对口支援高校的辛勤汗水浇灌出的艳丽花朵。 (四)选派优秀干部前来任职,提高我院的管理水平。加强受援学校的管理队伍建设是支援的一个重要内容。2014年9月,经东北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推荐,自治区党委任命东北师范大学副校级干部王延教授为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为加强我院美术专业的建设,东北师范大学派出苗根源副教授任我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派出黄以能教授、孔敏教授分别任物理电子信息学院、数学系副院长、副主任。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带来了内地高校的办学理念,影响、感染和带动着我院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我们深切感受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对学院长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将对我院的各项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找准切入点,帮助我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黄以能教授表示自己援疆任务结束后还将定期来我院指导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工作,力争将该实验室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边疆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刘厚生教授来我院开展了锡伯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以我院和伊犁州的查布察尔锡伯族自治县为科研基地,帮助我院的人文学院获得一项锡伯族语言文化的自治区级的课题。为联合开展沙漠湿地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所杨海军课题组捐赠了5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前来支援的专家们在边疆找到了自然、人文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均表示愿意尽力帮助我院在这些领域取得一批前瞻性的成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六)动真情,办实事,给予了我院经费、设备方面的大力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为我院捐赠了24595册图书价值35万元,捐赠了25万元现金用于我院购买教学设备,捐赠了5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为我院读博士、硕士、访学教师及插班的本科生均减免了一半的学费,四年累计减免学费共68.8万元。为减轻我院教师负担,东北师范大学将单考硕士研究生考点设在我院,4年来,每年派3名工作人员冒着严寒,不辞万里来学院组织考试,并承担全部旅差费。2014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还单独列预算50万元,专门用于援疆人员的旅差费及其他相关支援费用。2014年3月,南京大学决定拨出150万元与我院共建伊犁师范学院凝聚态物理材料设计研究所,第一批100万元的设备即将投入使用,南京大学捐赠的3万元的1000册图书也即将到校。两校这种无私的援助行为令我院各族师生深深感动,成为我院师生员工传颂的佳话。 三、对口支援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保证。在对口支援的4年里,东北师范大学的党委给予此项工作高度的重视,强调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带着真情厚意援疆。党委书记盛连喜、校长史宁中先后来伊犁师范学院指导支援工作;主管此项工作的副校长、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忠两次来伊犁师范学院,协调解决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副组长、研究生院院长苏忠民做了大量的日常工作。东北师范大学校领导先后8人次来伊犁师范学院访问和考察。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大良教授对援疆工作充满政治责任感,对学院提出的困难做到了有求必应;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毛昌鉴同志尽职尽责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落实协议内容;研究生院的王亚军老师热心负责,从研究生需求计划的发布、报名、确定人选,包括接送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心。伊犁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洛合达尔汗、院长赵嘉麒等4位领导先后6次赴东北师范大学寻求帮助和支持,三次赴南京大学洽谈对口支援事宜。三校领导层的沟通交往,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和了解。三校都在领导小组之下成立了对口支援办公室,确保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我院与两校的领导和教职工都从讲政治的高度,带着深厚的感情认识这项工作。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把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落实党中央西部开发战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予以高度重视。伊犁师范学院把受援工作作为历史性的机遇,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条件来加以认识。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的教师得到了众多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对在校学习的少数民族教师在生活上给予了细致周到的服务。每逢节假日两校都组织学习的教师和支教的教师召开座谈会和茶话会,两校教师亲如一家。 (三)突出重点,搭建平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作好对口支援的关键。近几年,东北师范大学紧紧围绕为伊犁师范学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实施支援工作。抓住了关键,找准了切入点。从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层次,逐步扩大到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使对口支援工作一步步向纵深发展。 (四)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是对口支援工作的目的。支援工作中涌现出很多令伊犁师院师生感动的事迹:东北师大甄艳老师身患糖尿病坚持来伊犁支教;吴琼和李君老师都是新婚不久就积极报名来伊犁师范学院支教;白华英老师推迟了婚期前来支教,除每周承担12节课的教学任务外,还为伊犁师范学院学生开设考研辅导班……东北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经费纳入预算,为学习的教师减免学费,南京大学决定捐赠150万元,与我院共建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所,这一幕幕一桩桩无不显示出两校对边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片真情。伊犁师院的师生都深情地说,没有这两所高校的真情支援,就没有我院今天令人瞩目的发展与变化。 四、今后的工作设想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院与两校签订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书,全面落实协议书的内容。我院制定出每年希望支援的具体计划,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将其列入当年的工作规划中,将计划分门别类的予以落实。每年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例会,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使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入。 (二)继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聘请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做我院的兼职硕导,支持学院4个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使伊犁师范学院再增加几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全面提高伊犁师范学院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希望教育部能为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每年单列5名左右的博士生名额招收我院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单列1-2名博士、3-4名硕士名额,专门用于培养我院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通过两校的支援,使我院"十一五"期间几个学科专业和实验室能够达到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水平。 (三)继续加强与两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科研协作促进支援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联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上下大力气,作大文章,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并将对口支援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尤其是抓好南京大学与我院共建的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所的工作。今后我们将和对口支援高校联合申报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希望教育部及有关部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四)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心要下移。对口支援工作要从现在的校领导层面下移到院系、教研室以及具体人员的层面。通过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南京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能够一对一的指导帮助我院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使其早成长,早出成果。 (五)我院衷心地希望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每年都能派出若干名教授、副教授来我院讲学或承担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内地名校来1-2名专家讲学,我院有几十名教师、几百甚至几千学生受益,可谓事半功倍。 (六)希望教育部再增加1-2所高校支援我院并纳入援疆学科建设的计划中。我院将继续加强与有支援协作关系的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联系与沟通,把支援的内容做大做实,为学院的发展谋求更多更强的外部资源。 (七)进一步加强互派管理干部的任职挂职工作,这是提高我院管理水平和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希望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最好连续派出同一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把支援学科做强做大,也希望对口支援的高校在将来的工作中,对来边疆任职、挂职的干部和任课教师予以重点使用,创造一个人人愿意来边疆奉献的良好氛围。 (八)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营造浓厚的援疆氛围。对口支援这项事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自加压力,抢抓对口支援工作的机遇,不仅要加快校内改革的步伐,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而且要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大力宣传援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让这项工作深入人心。我院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热情周到的服务为支援我院的专家教授、支教教师和管理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把才华带到边疆,把事业传到边疆,把感情留在边疆,营造起一个和谐有序的援疆氛围。 本站小编推荐其他精彩文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年女工工作总结 湖州师范学院2014年志愿者工作总结 师范学院党总支2014年党建工作总结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年女工工作总结 成都师范学院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