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解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摘 要】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适应了汉初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符合汉武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发展国家政治,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解析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它的历史意义,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社会背景;历史意义
  一、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形成背景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三次统治思想的变化,最初是由秦代所推行的法家思想,其次是由西漢所推崇的黄老思想,这两种统治思想都短暂的发挥过其历史作用,但并未占据长期占据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直到汉武帝在任期间,董仲舒所倡导并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开始长期占据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汉代建立初期,"清静无为"的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加之文帝、景帝所推行的与民休息政策,数十年发展过后,汉代出现了社会繁荣稳定的景象,但稳定背后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开始出现并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政治和社会的长期安定。政治方面,日渐衰弱的君主地位以及礼崩乐坏。为了使新生政权得以长久稳定和发展,刘邦选择了依靠自己可以信赖的血缘宗亲来维护统治的分封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诸侯势力不断壮大、政治野心的不断扩大。刘邦时期所推行的分封制使得诸侯割据、国家分裂,巩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统一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经济方面,由于地主阶级的大肆兼并土地,致使农民变成佃农甚至奴隶。一些奸商为了谋取暴力开始聚敛财富、垄断盐铁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使得政府和商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外交方面,汉王朝的统治受到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西汉统治者已经不能安心于由和亲所带来的短暂的稳定,实力正在日益壮大的南方少数民族潜伏者不安因素。在思想方面,由于秦王朝的灭亡证明了法家的思想不适应封建社会的发展,道家思想是以对现文明的批判为基本价值取向,而汉代初期的"清静无为"思想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对于政治统治和社会安定也有不利影响。
  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清静无为"思想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家学派开始竞相争斗,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学说来维护社会稳定,使自己的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董仲舒就是其中一位。董仲舒生活在西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期,不得私藏经书的禁令被汉惠帝废除以后,儒家经典、各家学说开始出现,还有汉王朝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董仲舒有了可以学习各家学说,博采众长。他的一整套适合当时政治需要的政治理论是在继承秦朝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并合理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一些先进思想而成的。他所提出并推崇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当时巩固政权的社会需要,符合汉武帝的政治诉求。因此,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得到了汉武帝高度重视和推崇,加之儒家思想早在汉武帝之前就被上层统治阶级所接受和发展,大一统思想由此便成了统治思想。
  二、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核
  董仲舒从天地、阴阳等方面对公羊学中的"大一统"思想进行了提炼和深华,使得公羊学中的"大一统"思想成为封建王权合法性的主要依据,因此他所提出的"大一统"思想超越了《公羊传》中统一历法的意义,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上的统一。
  (一)政治上的统一是指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董仲舒认为,天子是上天之子,他代表着上天的意志统治人民,臣民服从上天就是要服从天子,天子也要服从于上天的旨意,相反的话,上天就会用各种灾难来对天子进行惩罚,上天要求天子要做到作为君主要用心对待朝廷,只有朝廷管理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百官,百官管理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民众,民众管理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四方。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如提倡选举任贤,官吏必须进行考核的措施。
  (二)文化上的统一是指要建立一整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思想主张把人们的思想归结到儒家思想上去,既适应了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制定出了一套百姓的日常生活应该遵循的伦理纲常和行为准则。汉武帝接受并大力推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的大一统思想,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三、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缓和了汉代严重的社会矛盾,维护了中央集权的政权统一和国家的繁荣稳定,为汉代社会的新秩序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论依据。董仲舒提出了强干弱枝等措施去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其次,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于统治者的特权有了限制,并且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使得儒家思想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兼容精神得到了体现和丰富,是一种社会和谐观的表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在其主观意愿上,都带有不同程度上的排他性。董仲舒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的体系,既把任何事物分类,又把其纳入"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中,着=这都为吸收采纳儒、道、法、墨、阴阳等不同思想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大一统"思想本身就体现了兼容性。在以后最为三大宗教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能与之共存,互相交融,这都离不开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所具有的兼容性。
  (三)使得"大一统"的理念真正开始确立并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理得益于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这种"大一统"观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进去,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民族心理的深层所建构起来的,这种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和形成的,这是时刻凝聚和团结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是华夏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得以增强的一种生动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发现中国在古老的世界文明中是唯一历经各种风雨却屹立不倒的国家。尽管在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名声大起的帝国,但却没有一个像中国一样千年屹立不倒,深思其原因,是因为在它们之中没有统一的政治信仰、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和统一的社会历史文化。而与此相反,中国民族之所以千年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拥有统一的政治信仰、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和统一的社会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景象,都是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统一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而分裂只是在统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暂时的现象,最终还是会被统一所取代。
  在中国,理论上的"大一统"观念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出现,而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类的观念只是为了论述至上至尊的君主地位,和不可逾越的统治地位而已,这并不能成为在后来历史上所出现的"大一统"思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真正理论意义上的"大一统"观念开始出现。维护既成的一统天下的政治需要也产生于秦朝的统一,而秦王朝的最终灭亡和汉代初期到汉武帝即位所发生的一系列统治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得思想家们必须从心理层面构建一种"大一统"的国家思想和社会思维。
  【参考文献】
  [1]张鹏.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J].中国知网硕士学位论文,2003.
  [2]孙友.浅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及其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2010(08).
  [3]黄新宪.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探略[J].董仲舒思想研讨会专刊,2004(03).
网站目录投稿:笑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