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


  段海波+李海龙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081)
  【摘 要】在集权官僚制时期,中国在国家层面上存在着两种文化:一是官文化,二是民文化。民文化就是指小农意识,而与小农意识相对应的经济就是小农经济。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建设的各方面。而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生产手段和现代技术逐步装备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经济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生存环境的过程,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小农意识;小农经济;农业现代化
  引言:
  刘永佶教授在《官文化批判》一书中指出:"小农意识,就是在集权官僚制统治下所形成的小农经济中的个体农民的意识。" i小农意识作为个体农民的意识,它的形成、存在、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古代中国长期处于集权官僚制的统治之下,官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再加上土地分散且地少人多,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成为农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因此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民文化即小农意识盛行。而作为与小农意识相配套的经济形式即小农经济,它的生产单位是"家",生产方式的基础是个人体力劳动,虽然它与大机器生产相比,有着生产效率低,产品生产周期长等缺点,但是它在历史中也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使得中国经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1840年之后,由于中国的集权官僚制衰落并灭亡,直接造成了近代中国的百年落后史,人们普遍认为落后的原因是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跟不上工业时代的工业经济的步伐。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有其自身的缺陷,但其仍有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服务的优势。我们不应因噎废食、以偏概全。所以我们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清晰、全面的认识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引导其局限的一面转化为优势的一面,让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让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
  一、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的局限
  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作为农耕文化中农民阶级的主要生存要义及生产经营方式。在集权官僚制的社会中,重农抑商是一项基本国策,这使得农民务农的思想根深蒂固。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在历史中创造出了瞩目的"中国奇迹",使得中国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在农业文明方面遥遥领先,这也导致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农耕生产都是一种促进。然而在近代面對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时展现出落后性,并在新中国的社会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暴露出诸多缺陷。笔者主要从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加以论述。
  (一)思想保守,导致农业现代产业化规模小
  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很小,再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使得我国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差,农业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的主要表现就是"各扫门前雪",由于以"家"为生产单位,再加上古代农业产值低,农民的生产都是"靠天吃饭",形成了小农意识的自私自利的文化,导致农民不会轻易的出让自己的土地,把自己的"饭碗"交给他人,这也使得小农经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经济中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合作的意识。因此,我国农产发展的出路在于走一条农业现代产业化道路,在保证18亿亩耕地不变的国策下,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探索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解决小农经济的低产与市场经济的高效之间的矛盾,加速我国农业现代产业化的发展。
  (二)因循守旧,抵触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让科学技术引领农业持续、健康、合理的发展。然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形式、应用范围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在小农意识的影响下,农民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普遍认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风险高,反而认为传统的生产技术最值得信赖。这也直接导致小农经济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直线下降,小农经济的发展"走入死胡同"。我们必须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农民和农业重要性的宣传,使得农民乐于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变传统的小农意识,转变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抵触。
  (三)自给自足,延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倡导的改革开放的升级版本。改革就意味着调整,而这种改革是一种全方面、全方位、不留死角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中国农业持久、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小农意识思想保守,目光短浅,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和小农意识中安于现状的限制,使得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只关心自家土地;再加上小农经济的自然属性,使得农民的生产行为是保护自我,反对任何风险,导致农民不愿意响应国家农业产业调整的政策。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扩宽农民的目光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大转变传统落后的农业增长方式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地向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要素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前进,坚持不懈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二、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的优势
  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生态环境、农业安全发展等问题,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主席曾讲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量农民涌进城市之后,农村缺乏劳动力、留守儿童等问题十分突出,而这也正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始终相信农村大有可为,农民大有可得,农业大有发展。目前,农村中外出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农村需要农民的问题突出。笔者认为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中的一些方面恰好可以实现守得住"绿水青山"和留得住"乡愁"。笔者主要从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对人民、社会、国家的物质、道德、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勤俭持家,有利于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
  《尚书·大禹谟》中写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中强调了节俭对于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性,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许多专家学者批评小农意识中的勤俭持家,认为其不利于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农民不断将生产生活资料用于家庭和土地之中,而不是用于商业或工业上面,这也使得小农经济的规模小、生产力低,到后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起到阻碍作用。笔者认为,专家学者是在农业生产层面认为小农意识中的勤俭持家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在传统美德和精神层面笔者认为,勤俭持家是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在生产生活资料上节俭,不仅减少了浪费,而且节约了开支;农民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勤劳,既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升。总的来说,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勤俭持家是值得鼓励和宣传的。
  (二)安分守己,有利于稳定农村的社会秩序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在物质方面达到富足的水平,也要在社会秩序方面达到和谐安稳。诸多专家学者批判小农意识中的安分守己,认为其实官文化下被统治阶级为求得生存而选择的"忍",这样的说法的确是有道理的,这是在政治层面上对于自由、民主的向往而发出的呼声。而在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时代下,从文化精神和道德层面上看,笔者认为安分守己是十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设。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行政村落数量巨大,维护治安的警力严重不足,而且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因此,道德的作用十分重要。中国社会自古就重视道德的力量,安分守己在农村社会秩序建设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以"家"为生产单位的小农意识和小农经济既要自己家庭内部安分和睦,又要与街坊四邻互帮互助,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三)知足常乐,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农业现代的进程会不仅仅在物质层面上由温饱达到小康水平,更关键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由满足达到对生活充满幸福感。小农意识中的小富即安其实正是知足常乐的一种表现,对此专家学者在生产层面上对小农意识中的小富即安和小农经济中生产方式改革缓慢上始终是否定的。但是在当今高速发达的社会中物质上的小康水平容易实现,而精神上的幸福感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在广大农村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足常乐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尤其是对于农村中的年轻人,通过上学、外出打工,接触城市中的生活之后对于农村的生活产生对比,对生活的幸福感容易急速下降。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让知足常乐成农民精神层面的主旋律,让农民在生产生活当中对生活、对社会充满幸福感。
  三、农业现代化对小农意识及小农经济的改造
  (一)推进土地利用规模化、农业生产机械化,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
  现在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家庭经营,实践已经证明其时效性。农民的最基本收入和经济来源是其赖以依靠的土地,也是解決农民就业的做主要的资源,同时对于维护中国农村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农村土地的改革要谨慎而行,不可急躁冒进。第一,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毫不动摇。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联合协作,收获期规模效益。第二,积极推进农业合作社化,土地集中管理、集中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但要在农民自愿、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稳步推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土地的利用的规模效益,扩大其产出效益。第三,机械化是中国农业生产的新趋势。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中国小农生方式,生产分散,经济效益低的弊端。实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一方面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解放农村的部分劳动力,以利于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因此我们要积极的推进农村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生产方式的机械化,最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二)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学现代化发展
  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各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更新换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农机与农艺的互相结进一步的充实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同时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必将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转变。就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创新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对于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的政策,全盘的机械化,全部的物质资金投入,而必须是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劳动集约化和技术集约化相结合为主,分散经营和规模经营现结合,突出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引导作用。
  (三)发展农业生产组织经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组织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较低,作用发挥不明显,这主要是归因于中国的农村是以地缘等因素的形成的行政村落,不具备任何的经济组织的功能。而对于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可以把农村的零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统一的培训、管理,这样势必会大程度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瓶颈,专业的农业生产组织数量少,发展落后,缺乏应有的服务体系,农民的自愿联合生产的程度较低,所以,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和组建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注释:
  i参见:刘永佶:《官文化批判》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3月,367页。
  【参考文献】
  [1]刘永佶.官文化批判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9).
  [2]王录仓,武荣伟,梁炳伟,张钦,刘华军. 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12):1-7.
  [3]沈宝林.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4]迟清涛.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5]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李冠佑.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 中国农村经济,2015,(01):4-13.
  [6]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测度[J]. 经济地理,2014,(09):1-6.
  [7]蒋和平.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思路与建议[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03):5-15.
  [8]孔祥智,高强,刘同山. 中国农业现代化:资源约束与发展方向[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5):1-8.
  [9]龙冬平,李同昇,苗园园,于正松.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 地理学报,2014,(02):213-226.
  [10]马志伟. 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网站目录投稿: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