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调查,《黑龙江史志》这本期刊"给钱就能发论文",8000多字的文章,收版面费1000多元。据说生意特别火爆,现在稿子已经排到8月份了。 期刊收版面费发论文,已经见怪不怪了。我也接到过类似的推销电话,"发文容易,价格公道"。 收版面费的学术期刊何以如此猖獗?主因是买方市场需求旺盛。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么多的学术论文?是不是我们特别有原创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学术论文买卖市场恰恰证明了我们学术原创能力的缺失。 有一次,一位从事建筑业的朋友拿着一本期刊给我看,说他的一篇文章在里面。我知道此公业务能力精湛,但学术能力欠缺,不可能出自他的手笔。他接着跟我说,为了发表一篇文章,花了他2000块大洋,边说边捶胸顿足,甚为惋惜。我赶紧翻到那一页,看看"他"的大作——在这本建筑专业期刊上,赫然印着一篇高论:《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学科交叉"成果? 只要识字的人都看得出来,这样的文章发错了地方,却公开出版了。这样的期刊真的没人看,若有人看,则有审查,许多人看,则审查严格,就是因为没人看,审查与否也就无所谓了。职称、求职、晋升等都需要一定的论文数,很多人都诟病这种评价方式,可问题是,有没有更好、更可靠、更高效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当然可以对评价对象仔细追踪数年,不考虑其论文数量,只关注其工作表现,但时间耗不起,太低效了。因此,"高效可靠"就成了人才评价方式的关键,除去论文数量,似乎找不出更好的指标。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交易,靠双方自律永远是天方夜谭。我认为,不妨先将学术期刊砍掉一大半,然后提高编辑工资与地位,自尊的穷编辑从来都很罕见。还可以引进国际惯例,采用匿名审稿制,同行专家评价,延长审稿周期。又因为专业期刊减少,增加了单位期刊阅读量,引来专业读者关注,也增加了专业监督,一发现有抄袭造假者,则施以重罚,以儆效尤。 这样一来,整个学术生态就会有所好转,但评价方或考核单位也要减少论文数量,转而注重论文质量,以论文的影响因子(即论文引用率)为第一考量。 三方都变一变,或许就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