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子峪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村落,该村自然景色幽深秀美,泉水众多,故而《平阴县志》有"曲涧潺潺,古木蓊蔚"的记载,素有"平阴桃花源"之称。据史书记载,该村为明代贡生张宗旭所建,当年他毅然舍弃功名在此创建了函山书院,后来逐渐发展为自然村。至今村中屋舍院落依旧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贤子峪,原名岱西村,因地处泰山以西而命名,后来此函山书院泽被乡里,造就了不少文人贤士,声名远播,遂得名"贤子峪"。 久闻其名,今日有暇,遂决定前往一探究竟。此村位于平阴县城东南5公里的一处山谷内,从谷外大道上根本就察觉不到这里能有村庄,该村北东南三面环山,只留西面一谷口进庄。进得庄去,但见屋舍地面全系青石板堆砌而成,整座村庄亦是依山而建,青石板路构成了村庄的主要道路,一条条石阶通向各家各户。房屋高低错落有致,道路曲折蜿蜒,宛若城堡一般,怪不得能保持四五百年之久。然因久无人居,墙壁虽大多完好,屋顶多半坍塌。进得院内,但见杂草丛生,房屋衰败,令人唏嘘不已!个别房屋门楼修建得甚为雅致,想是大户人家,石质大门上对称分布着左右两块被人精心雕琢成弧形的美石,上书左"福"右"寿"两个隶书大字,周围饰以精美花纹,门楣上镌有奇怪图案,想是古时辟邪之用,其上有两块石板作陡坡状,蔽日挡雨之用也,中间留有空隙,想是用以通风,可见古时建筑之精巧。 行至村庄的中间位置,便可见一泉,名曰"抱珠泉",传说原名为"井泉",因泉水深入地下数尺,而泉水甘爽无比,村民多由此取水饮用,水盛时则溢出沿着村民修砌的石渠向西面谷口流去。后来张宗旭夜游贤子峪,但见泉水从南侧石缝中缓缓注入池内,月光下这一大一小两个池子在群山环抱中俨然两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灵感忽来,大笔一挥写下"抱珠泉"三字,抱珠泉由此得名。现今泉水几无,水面上漂浮着枯枝烂叶,往昔繁华景象不再。水乃生命之源,盖因无水,村民遂纷纷迁出,只余一户人家因难舍对古村的那一份深情,独自坚守着。 抱珠泉往东便是"桃花流水",其碑尚存。据说,这片山坡上曾经种满了桃树,春季桃花盛开,雨后又有山水顺崖流下,春风吹过,桃花漫山飘舞,落英缤纷,花瓣落在水上,顺崖流下向西方流去,形成一幅美丽的桃花流水图。 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还是要数"三泉庵"了,因贤子峪有名泉三处,故名。门前石狮均已被毁,底座尚在,然狮身已不全,散落一旁,全不见当日威武气象。想是"文化大革命"所致,痛哉!正殿观音堂乃明正德年间茌平人安德长所建,共三间,因年久失修,房顶已塌陷,内已不见观世音塑像,门上赫然写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不死"等等字样,想是荒废甚久……其墙尚完整,尤其是堂前的两根八棱石柱雕刻甚为精美,据文人墨客称,石柱上雕刻的乃是牡丹和水仙,象征着富贵平安,柱下乃系莲花底座,非常有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可以与故宫里的石柱相媲美。堂堂前有四通石碑,分别是明正德、嘉靖、万历及清同治年间修建及重修观音堂的记载。由此可见三泉庵历史之悠久以及历代人重视之程度。观音堂东为伏魔殿,伏魔殿为长宽各四米,攒尖叠石顶结构的建筑,这种结构的石屋在全国已十分罕见,被称为"小四门塔",殿顶是方圆交错叠垒在一起的,这种结构既结实又美观,石屋顶端有雕刻着涡旋图案刹顶,有镇伏作用。殿内塑像亦不见踪影,朝西的门楣上有纂书斜刀阴刻"伏魔殿"三字。 三泉庵西隔壁便是非常有名的函山书院旧址,因此处三面环山,地势形象"函"字,故名。如今却已破败不堪,其藏书亦不知流落何处。 贤子峪内摩崖石刻众多,三泉庵东北的山崖上有"贡生诗碑"及"寻花绕寺"石刻,抱珠泉西南不远有天然石板,宽敞平整,上镌"弄石临溪"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复西行有"清泉石上"、"坐爱枫林"石刻,转回谷口处有"寒山石径"石刻,这些石刻标志着此地是一个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休闲娱乐以及出世者寻求精神寄托的最佳场所。 此外,山谷里浓荫蔽日,古木众多,每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都栽满了树。在一个相对完整的院落里,在主道的两旁有两棵椿树,一为香椿,一为臭椿,这是主人的教育方式,主人是在用树作教材,告诉子孙:人生在世要明是非,懂善恶,知香臭。正所谓"一路之隔,香臭分明"。此外,这所院子里还有一株千年古树—皂角王,据说这棵树大概有近千年的历史,比这个村子的历史还要悠久,它见证了这个村子的风风雨雨以及沧桑变化。 正是这些房屋、古树以及石刻把这座村庄定格在了四五百年前,每当走进这座古村落,我们就会感到迎面扑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味道。这里的浓荫蔽日、泉水叮咚、古屋斑驳以及鸟语花香、鸡犬相闻又好像让我们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能够暂时忘却所有的烦恼忧愁: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尽情的享受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遗产吧! 这是张宗旭的桃花源,也是我们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