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对策研究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农业中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达到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明确了相关具体要求,这标志着党的"三农"工作理念的又一重大创新。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在新型城镇的依托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进行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尽快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同时在产业融合方式、产业融合主体、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部署。为开展好试点工作,切实试出成绩、试出经验,市委改革办牵头组成调研组,突出问题导向,深入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整体情况。找准在产业融合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决策参考。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不仅事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会在更深层次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市场形态乃至城乡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原则,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加销消"的互联互通性,形成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努力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大意义
  产业兴,百业兴。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党的"三农"理论和政策的创新和发展。十八大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积极推动政策落实和示范带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实施推进行动,一是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三是有利于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实施推进行动,对于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xx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xx县基本情况
  (二)xx县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现状
  xx县属传统工业城市,一直以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xx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发展思路,聚力打造"一产服务三产、三产助推发展"产业格局。
  农业全面升级。全面启动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3个都市农庄项目通过昆明市评审,昆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220户。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试点县(市)、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街道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观光农业、游憩休闲产品和品牌日益成熟和多元。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5亿元,同比增长5.2%。
  工业不断突破。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云天化石化配套产业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顺利投产,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23.12亿元和126.55亿元,分别增长50.7%和39.2%,增速均位列昆明市第一。2018年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增速在全省各县市继续领先。蝉联云南省经济发展"10强县"榜首,位列"2018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73位,"2018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第27位,"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70位,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xx县一二三产业融合情况
  2016年,xx县被纳入云南省滇中产业聚集区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云南省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4-2020)》把全市九个街道中的八个纳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区规划,使xx县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张,全市耕地面积已从原来的12万亩缩减到9.822万亩,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4:43.1:52.5,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压缩和制约,农业与其他产业争夺环境资源的现象日益凸显。
  在发展的挑战面前,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xx县的农业发展也蕴藏着难得的境遇。虽然随着工业的拓展和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农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规模在不断萎缩。但是农业、农村工作没有减少,农业的外延在扩大,内涵在延伸。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因此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农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力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旅游、培训、服务功能。在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切实增加投入,强化农业生产功能,把农业的功能从生产功能拓展到餐饮、加工、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教育、培训、服务等二、三产业上。结合昆明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一县一示范" 全面推进xx县南部八街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南部乡村旅游、建设南部休闲农业示范区,充分依托资源气候条件,巩固发展红梨、食用玫瑰、外销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采摘、鲜切花产业和名特优新项目,大力引进、发展观赏性强、有经济效益的名特优新农作物种植,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生产,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农家乐、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农业生态景观、饮食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2017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5.1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84元,比上年增长9%,保持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
  ――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前伸后延。认真贯彻昆明市发展特色都市农业生产的精神,加快了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一是坚持"内培外引",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累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昆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xx县级农业龙头企业41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81个(其中,2家获得全国"五十佳"称号),农业产业化投资规模达13.7亿元,总产值17.8亿元。建成"水果采摘园"18249亩(含红梨),建成"红梨基地"10537亩,建成"高标准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1230亩,建成"食用玫瑰生产基地"9424亩,建成"生态鸡生产基地"3个,出栏330万只;完成"园艺花卉基地"建设1.06万亩。八街食用玫瑰、绿色蔬菜、县街红梨、生态蛋禽肉类等农产品在昆明周边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昆明周边比较受欢迎的农产品。
  ――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农业园区融合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引进、培育和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及餐饮、休闲、旅游观光等农业企业20家。建成园区总面积11889亩,据初步统计,2017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2万余户。园区总产值1532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31600万元左右,流转土地2518亩,园区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成效显著。建成省级都市农庄2家,昆明市级都市农庄1家,2018年批复建设昆明市级都市农庄3家。实施了八街鲜花小镇建设项目-窑坡农业园区道路建设项目,为开发观光旅游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了六个食用玫瑰小微加工企业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了食用玫瑰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为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发展新业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多业态发展,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采摘、鲜切花产业和名特优新项目,大力引进、发展观赏性强、有经济效益的名特优新农作物种植,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生产,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农家乐、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农业生态景观、饮食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һ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月照屯、魏家营片区以及相连玫瑰谷观赏区,累计吸引游客突破40万人次;二是结合本土优势,打造食用玫瑰宴、土八碗、八街凉卷粉等特色美食区;三是发挥品牌优势,开发出了玫瑰口服液、玫瑰精油、玫瑰礼品等30多个食用玫瑰深加工产品,涉及食品、保健、美容等多领域,仅食用玫瑰种植加工销售产值达1亿多元。目前,正依托当地民居布局一批乡村旅游客栈,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验到农事。
  (四)一二三产融合试点村建设情况――八街相连村
  1. 基本情况。相连村位于xx县八街街道西南部山区,距xx县区40公里,辖区面积20.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0米,年平均气温14.8℃,年降水量780毫米左右,森林覆盖率85%左右,耕地面积1800亩。相连村下辖5个村小组,共有农户183户,人口618人。全村种植食用玫瑰1500余亩,种植历史达22年;有生产加工公司(合作社)10余家,产品远销海内外,2017年产品销售总额5502万余元;产品品牌有"花千谷""五月玫瑰"等。村庄通达沥青公路,花田建有机耕路;互联网、wifi、数字电视全覆盖;辖区有4个观景区、2个停车场、5个休闲凉亭等旅游配套设施;辖区农家乐日接待1200余人次,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村党总支和村小组党支部"堡垒"作用发挥较好,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倡导乡风文明、构建社会和谐的主心骨。2017年人均收入1.25万元。
  2. 发展类型与模式。依托相连村优质的生态环境、逐步丰富完善的食用玫瑰产业和加工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优势,将相连村打造为"三位一体""三生同步""三产融合"的一二三产融合试点村,以"玫瑰花产业+乡村旅游"模式的"相连经验",积极探索出一条可供xx县乃至昆明市农村地区复制、推广的"传统农业种植村一二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3. 主要做法。一是提升主导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一增三统",食用玫瑰连片种植面积增加至500亩,统一组织实施统防、统治、统管;启动有机食用玫瑰试验示范田建设,实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目标,力争"食用玫瑰花"早日进入国家级食药同源品目录;梯次替换老化植株,借助云南农业大学等院校科研平台,积极探索育苗、栽种、管护等新技术,替换老化植株;实施"花果山"项目计划,形成水果种植多元化,满足游客不同的采摘体验需求,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加速形成"产品加工联合体",整合10余家公司(合作社)玫瑰花加工资源,实现风险共担,收购资源、生产技术、信息共享,收益共赢;加大精深加工、生态环保型企业的引进力度,做精做深玫瑰系列产品,提升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提高产业生产技艺。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探索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完善"村(组)+合作社(公司)+科研机构"合作新模式,加快前沿农业科研技术转化为相连村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实施"回巢行动",吸引本土人才返乡发展。三是加快培育文明乡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在村民中广泛开展 "24字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编排演出一批独具本村特色文艺作品;培育传统道德教育资源,重启 "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开展模范评比活动,创建省级、昆明市级文明村;坚守好信用村荣誉。四是筑牢发展生态根基,释放乡村绿色动能。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增绿补绿、"见缝插绿"工程;对低值林木进行置换。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全面实行玫瑰花田物理防治,探索实施生物防治工程。大力推进"七改三清"行动,重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收集处理等,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提升村间环境卫生,实行"一名党员+一名群众代表"包干责任制,全面清除村内"四乱五堆",扎实做好"组保洁、村收集、镇(街道)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抓好水源地和水库(坝塘)截污、禁白工作。五是建设强有力党组织,护航乡村振兴方向。坚持"玫瑰花开心向党、相连印象迎八方"的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新方法。创办农旅开发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平台,通过使用权、经营权入股、出租等方式,构建农户、村集体、公司、投资方共建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加强产业文化和乡土文化宣传,结合党建示范引领食用玫瑰产业发展、"玫瑰山谷""花果山"品牌打造,拍摄相连"玫瑰山谷"和相连党建主题文化宣传片,提升品牌效应。
  4. 发展目标。相连村"玫瑰山谷"向入口吴里坝村、出口一六村渗透扩散,整个"玫瑰山谷"环线实现产业链完善、产品提档升级,"花果山""玫瑰山谷"双品牌效应突显,玫瑰山谷旅游经济圈形成,农民收入持续稳步提高,整个相连村委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四、xx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用地问题突出。全市农业企业由于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基本上都是以临时性活动板房为车间、休闲旅游设施等用房,难以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求,扩大生产规模更是困难重重。农业与大工业、城市扩张建设争夺土地、水资源等生产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企业只能服从于工业、城市发展,逐步实现转型,谋求发展空间。
  2.农业企业融资困难。农产品由于季节集中收购,流动资金需求短期较大,少数金融部门仍在传统观念上认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影响,为规避风险,不愿向农业产业倾斜,仍按工商企业对待,致使不少大有发展前途的农业企业错失良机。由于政府缺乏金融支农风险基金政策,未能出台建立信贷风险以及提供贴息资金举措,农业企业信贷成本较高。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信贷需财产担保,而农业企业绝大部分又因建设用地限制,不少是租用农户耕地建设,根本无力提供担保、抵押。制约和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张。
  3. 农村公共资源配置不足。已有的大部分涉农财政项目投资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二三产业的配套支撑不足。硬件上,农村水、电、路、通讯网络落后,乡村道路大多狭窄,经营者需要投资建设变电站、修路,大多数的经营者缺乏投资能力与积极性。大部分农村不具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随着二、三产业发展,污水等生活垃圾倍增,特别是不可降解垃圾,将破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4. 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大多数农产品还属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小,深加工水平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农产品上,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的人才,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集做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弱,现代经营制度有待健全完善。
  五、全国其他地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一)山东省寿光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寿光市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镇街区、产业园区等集中,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特色旅游,融农业于旅游,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村、景观镇、示范点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依托蔬菜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会展业;探索农业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
  三是提升农业发展能级,延长农业产业链。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畜牧、水产品等精深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利用蔬菜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扶持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壮大县域经济。
  四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优,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家庭农场达1315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164个,村两委领办或监管的合作社达213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多家。
  (二)上海市金山区
  金山区推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开发农业观光旅游等形式,从而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立足一产,培育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主导产业。筛选一批适合本地的优良稻米品种,为"金山岛"品牌大米提供支撑。以结球生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在品质上狠下功夫,建立种植和产品的地方标准,大力开发保健蔬菜系列产品。打造"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为核心的特色瓜果品牌。在以生猪、禽类等养殖为主的基础产业上,做强以奶牛、南美白对虾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重点培育区域公共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品牌农产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
  接上二产,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聚焦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净菜配送、中央厨房、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打造具有金山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聚焦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净菜配送、中央厨房、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打造具有金山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培育2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扶持发展1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连通三产,利用好农业资源和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一带四区",初步形成"金石公路农业旅游休闲带"、4个年接待能力均超过50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20―3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企业)。
  (三)浙江省乐清市
  近年来,乐清立足本地特色,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试点示范县为载体,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多类型的农村产业融合联结机制,摸索出"农业+文创+新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新模式,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主题明确,围绕铁皮石斛,从组培、研发、种植、加工、销售最后到旅游,思路非常清晰。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是一个以铁皮石斛产业为主导,集高效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宜居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是我市雁山溪谷•秀丽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起点,也是温州市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
  二是区位优势,雁荡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而大荆镇位于雁荡山的东大门,是省级中心镇和乐清市域副中心城市,游在雁荡留在大荆,是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所占的区位优势。项目地址位于下山头村,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辐射区面积15.4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仿野生石斛种植、百果园基地、珍贵彩色健康示范林、农耕文化园、石斛深加工、铁定溜溜、石斛博览园、石斛文创园等十大工程,其中的铁定溜溜项目是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包含亲子旅宿、石斛SPA温泉酒店、各类的溜溜滑梯,在未来主打亲子游乐。
  三是收入保障,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采用的项目组织模式是农户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股份投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聚优品",以聚优品公司为主体开发田园综合体。预计运行后可使下山头村村民人均收入至少增加2万元以上,而农户无任何现金投入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三金的模式值得推广,即农户租赁土地有租金,农户土地入股有股金,带动农户就业有薪金。
  六、工作原则及思路、目标
  (一)工作原则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动全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通过在体制机制、土地流转、规划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着力破除阻碍农村发展的各类束缚,不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环节、产业兴旺全过程,以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构建农村产业绿色发展的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使绿色成资源、有价值、可开发、增效益、促增收。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新时代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各环节的技术融合与集成应用,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以富民增收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意愿,充分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维护农民民主权利,组织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工作思路及目标。
  1.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各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共享富裕为目标。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明显提升,供应链加快重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融合模式更加多样,建成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园,融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落实政策引导融合。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财税、金融、保险、投资、科技、人才和用地用电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引导各地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细化实化工作举措。组织实施好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促进产业兴村强县和信息进村入户,扶持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能让更多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融合发展主体。
  二是创业创新促进融合。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以返乡下乡本乡创业创新人员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融合利益共同体;以科技人员、企业家、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人才等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融合发展相关项目;以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农村创业创新成果展览展示等为载体,选拔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标杆和代表人物;以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为平台,为创业创新主体提供场所和高效便捷服务。
  三是发展产业支撑融合。通过政策推动、企业带动和项目引导,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例,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能力。通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第三产业逐步实现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服务规范化,拓宽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同时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格局,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四是完善机制带动融合。以保底收购、保底分红、利润返还、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支持企业将资金、设备、技术与农户的土地经营权等要素有机结合,推动价值分配向上游农户倾斜,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支持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产品营销、商品化处理等服务,带领农户发展新产业,增加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机会,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并与现代农业对接的能力;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户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成果转化、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五是加强服务推动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投资贸易、展示展销等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人才对接等公共服务;加快制修订一批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和提升自律能力;完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开展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指导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的合作,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信贷支持力度。
  2. 总体目标。通过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加工经营主体,做强xx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到2020年,培育发展xx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0家,重点专业合作社50家,以x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带动全市建设都市农庄10家,家庭农场20家。农业总产值年均增涨不低于5%,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不低于6%,实现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2.2万元以上的目标。最终实现农业产业融合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明显提升,链加大重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融合模式更加多样的新格局,为实施xx县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七、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
  (一)对策建议。
  总结近年来xx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市农村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紧紧扭住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主体共享等关键,依托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园区等载体,做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加工流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三链重构,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引领,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把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实现产业范围扩大和就业增收渠道增加。推进产业链相加,通过加工带动,让农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通过休闲旅游带动,让农业隔二连三或接二连一,向前后延伸。推进供应链相通,通过产销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进而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前后相应、上下衔接的庞大产业集群。
  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xx县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将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人力、地力、畜力机械力和单纯依靠生产环节发挥作用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管理、设施、装备、企业、企业家等多种要素协同发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来,切实破解农户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市场分散等现象和问题。
  三是要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按《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推荐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的通知》(云农办企〔2017〕91号)文件要求,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支持休闲农业聚集村合作组织、休闲农园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集中建设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公共设施。要科学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比例,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普通农户或组织成员。使农民参与全产业链价值链利益分配。
  四是要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体系。搭建组织载体,创新融合模式,构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产城(镇)融合型、农业内部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型、新业态向农业渗透型、园区前延后展型等多种类型。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
  五是在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工作体系。一是要切实加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指导、政策创设和落实、科技创新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创建等工作。二是要与发改、财政、工信、国土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三是以xx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PPP"项目实施服务为模式,积极探索xx县农业园区建设新路子。
  (二)具体措施。
  1. 落实政策引导融合
  (1)坚持规划引领。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将农业农村发展更多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形成"一张规划图、一套指标体系、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一个反馈机制"的综合保障机制,实现规划、产业、交通、环境、资源等要素统筹协调、无缝对接,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合理确定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合理安排镇村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发展界线、生态保护红线,依法依规严格"三线"管控,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激励补偿机制,对承担基本农田保护的街道、村组及农户给予一定的激励补偿,加大对越线行为的惩戒。对保留村庄"一对一"抓好新一轮规划编制,市域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指导农村依规建设、特色发展。到2020年,完成《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市域乡村建设规划》《xx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等规划编制。严格执行规划,进一步规范农业企业用地行为和村民建房行为,禁止出现未批先建等违法建设现象,逐步化解农村违法建设用地存量,防止农村无序蔓延和低效扩张。
  (2)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快农村公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继续实施"十三五"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街道和农村路网,到2020年,完成农村公路改造50公里、新建22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95公里,让农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加快推进箐门口水库、大营水库、滴水箐水库等节水供水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到2020年,新增库容1150万m3,建成更加安全可靠、持续稳定的水保障网。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燃气下乡、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光纤等工程,到2020年,草铺街道平地哨村、连然街道极乐村、新发村实现天然气供气,114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农村集中供水率基本全覆盖,100%的中心村实现通动力电,100%的自然村实现通光纤。加快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到2020年,建成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6个。
  (3)科学有效利用农村资源。深入贯彻落实科技人员下乡创业政策,支持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和实验推广基地。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增加农业中长期投入,增强金融资本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在符合规划管控和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允许农村使用建设用地与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合作,支持企业和市民租赁农村闲置农房发展民宿民居、文化创意等产业,充分吸引城市社会资本下乡,鼓励各类人才下乡创业。鼓励运用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被撤并停办的校舍校产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到2020年,农业创业贷款发放额达200万元,创建"农业创业示范村"1个、农业创业示范园区1个、农业创业孵化基地1个。
  (4)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5)持续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坚持把巩固扶贫攻坚成效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思路,持续抓好财政精准投入和帮扶,重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住房帮扶保障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扶贫帮扶一批、产业扶贫增收一批",基本解决全市农村相对低收入群体在基本生活、住房安居、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和问题,提质"扶贫攻坚"成果。到2020年,财政精准投入和帮扶政策不断优化,农村相对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全面提升加强,与全市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 创业创新促进融合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抓好乡村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好"云岭先锋"夜校作用。通过"百名典型上讲台、千堂党课下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系列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村。全面开展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深入实施农村党建引领发展工程,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升级。深入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强力推进农村后进党组织整顿转化,努力夯实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组织基础。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村党员、农村人才带头创业致富,培养一批"美丽乡村带头人"。实施农村青年干部能力提升计划,探索建立农村青年人才党支部,制定出台《xx县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选拔培育和管理使用办法(试行)》(安组通〔2018〕29号),持续壮大村后备干部队伍。坚持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全员轮训。精准选配和管好用好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每年向党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矛盾问题突出的村选派第一书记。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中招录(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基层干部力度;加强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总结推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作用,发放"农村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60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电商进平台,提升创业致富技能。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实施。始终保持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基层干部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贪腐问题。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治理、庸懒滑贪"四类村官"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实施"互联网+党建",管好用好远程教育村站点、综合服务及农村党员手机APP信息化工作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体系,探索智慧党建新途径,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强化农村经费保障,村党总支每年不低于5万元,村民小组党支部每年不低于2000元,深入实施"春城党建示范带・螳川先锋"党建品牌培育工程,精准指导、培育打造一批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品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
  (2)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引领能力建设,强化对各级"三农"干部的专业培训,深化对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的认识,学会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善于妥善处理和化解农村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大"三农"、扶贫、城乡融合领域干部的选拔使用力度,把到农村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在农业农村一线发现、培养、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3)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提升现代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打造一支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培育一批懂得研究产业政策、注重打造品牌、熟悉资本运作、拥有互联网思维农业职业经理人,切实提高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建设"xx县三农智库",挖掘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的"土专家""田秀才",为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谋划运筹、建言献策。注重筑巢引凤,引进一批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注重引育结合,扶持一批懂农业、有技术的"螳川人才",申报一批涉及农村农业发展的人才项目,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用活昆明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措施,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等政策,对人才创新创业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土地流转支持等,同时,为各类人才及家属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全方位的政策保障,解决各类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切实把各类人才吸引过来、汇聚起来,打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累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训200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500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800人。
  (4)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搭建农业信息交流、招商推介、合作洽谈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企业走进来;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依托国际国内各类农业主题展会、节会以及新兴媒体推介xx县农业品牌、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等相关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对口行业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吸引优质农业龙头企业来xx县投资。
  3. 发展产业支撑融合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按照"把优势调强、把产业调大、把链条调长、把效率调高"的发展思路,用工业理念管理农业、用商业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武装农业,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食用玫瑰方面,坚持供销两端同时发力,通过标准提质、以旅促销、减工降本、加工增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食用玫瑰产品基地带动力、加工增值率和市场竞争力。红梨方面,引导农户进行品种改良换代,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营销方式,进一步提高xx县红梨品牌竞争力,推动xx县红梨特色化、市场化发展。畜禽产业方面,按照"稳定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则,严抓兽医领域安全风险综合防范,确保产业安全,积极推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畜禽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蔬菜方面,坚持稳面积、增单产、调结构、降损耗,实现优质蔬菜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供应均衡,更好满足市场对xx县优质蔬菜的需求。到2020年,万亩食用玫瑰生产加工基地、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万亩特色水果采摘园、万亩园艺花卉种植园、百万只生态禽类养殖基地基本实现提质增效。
  (2)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3)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依托现有的农村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供销社、邮政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优质的农资、农产品、生活日用品销售等综合服务。鼓励设立农村综合服务网点,结合农村日常生活、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需求,提供养老护幼、信息中介、庆典司仪、活动策划以及其他符合当地民俗习惯、体现地方特色的多样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努力丰富农村居民消费内容。
  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鼓励电商、物流、快递等行业在农村发展,依托阿里巴巴国际国内B2B等电商平台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带动更多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触网",进一步扩宽农产品交易流通渠道。到2020年,全市所有街道建成乡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50%以上行政村建成村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
  (4)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施"农民增收"工程,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转移支付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养老养生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农民融入产业链各环节,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增值收益。培育农村产权市场,按照国家授权,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宅基地、农机、农业设施、农产品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贷款。支持农民以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盘活农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经营。实施"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移就业每年不少于4000人次。
  4. 完善机制带动融合
  (1)增强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改造,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控制、专业制造和品质管理。配合做好昆明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充分运用供需大数据,加强对农业全产业链精准管理,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保持供需平衡。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团体和科技人才为主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现代种业、加工技术、农业机械等基础性重大农业科技联合攻关力度,支持企业和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良种良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落实国家农机农具优惠政策,重点推广适合山地作业的农业机械,推动农业机械快速发展。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7%以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53%以上。
  (2)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3)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允许并鼓励农民将承包经营权上市流转、抵押、担保、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抵押、担保、转让,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推动资源变资金,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制定交易规则,规范流转行为,保障公平交易。加快推进包括经济林木(果)、水面养殖权、小型水利设施承包权等各种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完善流转平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到2020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保护性政策不断建立健全。
  (4)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产业布局要与生态承载量相匹配,引导重点水源区和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地区畜牧业、花卉等高污染产业转移退出。加强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机、良制"六良"配套推广应用,全面开展深耕深松和轮休轮作,加强土壤自然涵养修复,发展种植和养殖一体化循环农业。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大力发展景观农业,逐步降低南部地区种植户对塑料大棚的依赖程度,并逐年减少塑料大棚的种植面积。到2020年,完成南部五个片区1.2万亩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80%以上。推广节水工艺和节水灌溉设施,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率先在高效节水项目建设区和有条件的中型灌区等重点地区实现改革目标。
  (5)建立财政增长常态化机制。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辖区范围内征收的土地使用税按一定比例用于乡村振兴。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支持建立担保机制,探索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通过"村企共建"等方式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建设。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对重点领域和重要产业进行扶持。实施引资下乡工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采取综合招商、专题招商、实地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吸引省内外社会资本进入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
  (6)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坚持金融重点倾斜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贷款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覆盖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地方涉农金融机构扩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针对地区实际制定差异化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稳定和优化网点布局,推广农村非现金结算,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便利性。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以"三权"为主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支持力度,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政策险和商业险相结合,加快构建覆盖农村财产、农业产业、农民人身安全的"三农"保险体系。巩固中央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深化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5. 加强服务推动融合
  (1)推进农村"放管服"改革。按照"审批权限尽可能下放到乡镇,受理权限尽可能下放到村"原则,全面梳理和优化涉及农业企业、农民群众的行政审批事项,让农村群众办事更加便利。提高村级为民服务站及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推动自助服务终端机、微信服务平台等高效便捷的新型政务服务方式向街道、向农村普及。针对农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留守老人多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展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力争使农村群众办事少跑腿。
  (2)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把特色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支撑点,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文化积淀,加快培育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镇。科学规划特色小镇发展蓝图,避免简单雷同,实现差异化发展。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切实把特色小镇作为扩大乡村投资的新抓手、发展农业产业的新平台、带动农民致富的新载体,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到2020年,温泉国际体育小镇、太平新城山水田园生态小镇、县街通航旅游文化小镇、八街玫瑰休闲旅游小镇、青龙新型城镇化示范小镇取得阶段性成效。
  (3)推进特色村建设
  (4)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街道、村组或特色片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以产业为基础、以生态为依托、以旅游为引擎、以富民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主线,坚持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加强田园乡村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逐步建成一批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我市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价值释放、城乡统筹发展探索新路径、培育新动能。2020年,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1个、省级田园综合体1个,并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市、街道、村三级书记抓工作。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领导责任制,努力构建上下协同、左右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级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街道党工委、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局,负责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查落实等日常工作,所需工作人员从成员单位抽调。各街道党工委、市级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积极推进政策、措施落实和具体工作开展,做到工作层层有人负责,每半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一次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进展情况。
  (二)强化投入保障。认真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设立"八个1000万"专项资金,即xx县级财政每年投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1000万、精准扶贫财政兜底1000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1000万、农业产业基金1000万、农村生态治理补助资金1000万、乡村旅游发展扶持基金1000万、农民建房补助资金1000万、农村文化繁荣、组织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资金1000万,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进行专项补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资金,一是由财政予以保障,二是从融资收入、基金收入中加以解决,三是高度重视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落实有关政策,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建立涉农资金动态管理和绩效激励机制,对推进力度大、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予以优先保障。各街道争取到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市财政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投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继续探索多种担保办法,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承担具体项目建设,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用地保障。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清理整治废弃矿山、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零碎建设用地,充分盘活农村充存量建设用地。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支持农村创业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重点街道适当预留部分产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指标。稳步推进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和发布工作,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农村土地整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乡村振兴建设,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与确权登记示范区建设,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适度放宽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产业。用足用活用好设施农用地及农村道路建设政策,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符合条件的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行县级备案;凡符合政策规定,以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为主要用途的道路(含机耕路),其用地按照农村道路进行管理。提前谋划好下一轮土地调规工作,力求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确保涉农项目精准调规,使农业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四)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等发展瓶颈,探索符合xx县实际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建立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部门职能特别是城乡建设、城管、环保、土地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继续强化涉农领域"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充分发挥农民创业、创新、创造潜力,为xx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凝聚强大动力。加快重点街道建设,适当扩大重点街道的管理权限,充分发挥重点街道在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工作。
网站目录投稿: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