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璇自杀的传闻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近日,刘璇男友王弢在成都回应说:"刘璇是个很坚强的人,自杀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确实,在中国我们很少听到运动员自杀的新闻。运动员真的对自杀有免疫能力么?——Psy525.cn 如果我们搜索一下运动员自杀的新闻,还是可以找得到的,不过基本上都是国外的。这起码可以证明运动员对自杀是没有免疫能力的,但从职业种类的角度来看,运动员的自杀相对危险度比起医生、护士、记者这些职业相比的话,显得过低。这得益于体育运动,因为运动有助于清除部分压力激素,并且触发人体的放松反应机制。进行体育锻炼时,血液的加快可以排解人体中各个部位的压力激素。虽然如今还无法确定大脑当中哪些机制对锻炼会有反应,但有一点很清楚。进行身体锻炼后,大脑里面的神经化学受体会发生变化。有时,这个过程是立竿见影的。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在抵抗压力方面是有优势的,起码在抵御压力对人生理功能的伤害方面,这点显而易见。 但这还不足以解释中国运动员极少自杀的现象。我们中国目前从事心理咨询治疗的人员大概有12000人左右,但按照国际卫生组织的说法,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才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这也有力的解释为何我国自杀率越来越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体育运动员却享受比较好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国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早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最初是对射击、射箭运动员,后来扩展到夺金热门项目的运动员。1987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承担了国家体委的重点科研课题,在第六届全运会上,共有15个省市的288名运动员在临比赛前和比赛期间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运动心理学的帮助。08年奥运会我们有几十名专家专门为运动员做心理辅导工作。运动心理学是运动员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连体育选材方面,我们都已借助了心理学人才的帮助。 运动员的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体育职业化以前,我国运动员的收入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数量可能微薄,但"吃皇粮"是令人羡慕的,这与欧美的大多运动员是不同的。职业化之后,运动员的收入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国足几乎是中国体育的耻辱,但不少国字号球员年收入超过百万。姚明刘翔易建联这些人赚得盆满钵满,而女足运动员可能一个月才1000甚至几百的工资。尽管如此,体育运动员的平均收入在中国的阶层中属于中上游水平。因为举国体制,往往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体育有所扶持,特别是优势和热门运动项目。即便是冷门项目,运动员一旦出了成绩,身价倍增。 因此,我个人的结论是:我国运动员自杀现象极为罕见,这与举国体制是有着紧密关系的。(就事论事,并非希望中国的运动员自杀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