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唱片店经典影评集


  《Other唱片店》是一部由Puloma Basu / Rob Hatch-Miller执导,滕德·艾德比佩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詹妮安·加罗法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ther唱片店》影评(一):other place for music
  从来没有想过唱片店可以这么有人文关怀,一家店可以是文化发生地,引领地域文化风尚甚至业界潮流,是小众独特品味的怪咖爱好者驻扎地,他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包容前卫潮的交流中心。流媒体音乐算是最好的时代,带给了很多新生音乐人曝光成名的机会,人们接触音乐也更方便,也是最坏的时代,像片中店员说的,会被很多嘈杂的人群声音淹没。印象最深的是 提到这个时代是由机器告诉我们的喜好(云算法推荐),对比之下和博学有着品味的知道你想要什么推荐给你的店员 一起讨论喜欢的音乐,与类似网易云音乐品论底下故事段子的"网络社交" 并没有让人们用音乐爱好产生联系,越发达的互联网似乎只是越孤独。对音乐纯粹的热爱和热爱的事物真的令人敬佩。纪录片里的推荐的音乐都好好听!!还有不管是什么领域,终身学习保持谦逊,always keep yourself fresh
  《Other唱片店》影评(二):Other music ,让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地方
  "为人们找到伟大的艺术是艰苦的营生,但那也是无憾的人生。" - 看纪录片时,脑子里一直闪现的是国内逛独立书店/旧书店时,老板与读者交流的亲切画面,以及上海closing ceremony最后关门时的告别场景。 - Other Music由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于1995年的纽约,选址在唱片业"巨无霸"Tower的对面。不同于Tower卖的那种主流大厂牌制作的大众音乐,这里出售的是那些独立的、另类的、冷门的,甚至让猫狗疯掉的奇怪音乐:暗黑摇滚、前卫朋克、地下雷鬼、迷幻电子、悲情民谣、数字实验性小型音乐、合成器音乐,Other music 就是一部意料不到的音乐百科全书。 - 纪录片对店主、店员以及受其恩惠二十年的顾客和独立乐队、音乐人的采访,几乎是建构起了纽约唱片业20年兴衰史。 - Other music售卖的音乐往往是混乱且模糊的,从音乐本身到包装到配送。"虽然我们的购买理念不是简单地挖掘未知,我们对新音乐和新方向的热情, 往往会引导我们进入未知的领域。坦率地说,这样最让我感到舒服。最主要是让更多的观众可以听到新的或被遗忘的音乐。" 在这里,每个人的工作是如果你找到了你所爱的,向人们介绍它。 - 知道人们在一天中的某一个想听哪种音乐,这是一种艺术,不是任何一种算法可以实现的。
  Other music是一个在你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之前,就知道你要什么的神奇地方。 - 店主妻子笑着说,经营Other music,就像养一群猫,一群非常书呆子、古怪的猫。 - Other music把一切的门槛定得很高。当艺术、电影、音乐变得很傻,我们也会变得很傻、很刻薄。我们应该去喜欢那些比平庸之物更好的东西。 - 音乐更多是为了比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获得的,更纯粹地欢愉而活。 - 尽管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和他人取得联系,但与此同时,你不断尝试着冲破周围人群所带来的一波又一波的噪音。 - 对我而言,剧院、书店、唱片店就像一种神殿一样,他们会有一个社区,我们相遇在此的这些有形的地方,共享一些感受。 - 2016年关门的Other music 是失败者的冠军,很多艺术家也许并不想成为摇滚明星,但他们的确想要表达东西。这是一个失败者取得胜利的地方。 - Other music 带来了一种精神,好奇心。不管你对音乐了解多少,总有更多的音乐等着你去发掘。 这里是让你成为你,让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地方。
  《Other唱片店》影评(三):五条人,出现在了这部纽约独立唱片店的纪录片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墨墨亭子间
  相关视频请去B站搜 BV1Xt4y1Y7CM
  我承认,这是本号开张以来最没底线的一次标题党。
  不过这句标题党倒也不是瞎说的。没瞎说在哪里,本文最后再来挽尊底线——不过到时候估计等不到我来挽尊,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去看那部纪录片了。不信打五毛钱的赌。
  所以先来说这部纪录片。
  大家一定还记得两年前,墨墨亭子间翻译的著名连锁唱片店Tower Records的纪录片《一切随风:淘儿唱片店兴衰记》: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01591/
  啥?不记得了?压根不知道?害!那就先去这篇《做完这部关于唱片店的纪录片的字幕,我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补补课呗。
  话说在那部纪录片里,特别讲到了Tower在纽约开设的东海岸第一家店——百老汇大街店。这家店占半个街区,四层楼,光一个卖单曲唱片的区域,就比纽约周围三州所有唱片店的一整间店都大:
  这家巨型Tower,一直算是美国本土的旗舰店,位于下东区百老汇大街和老佛爷大街之间的东四大街上。在《一切随风:淘儿唱片店兴衰记》的纪录片里,有当年Tower的员工去那里看房子的镜头,注意在这个镜头里窗外马路对面的这栋建筑:
  在Tower开出这家旗舰店数年之后,在红圈圈出的这栋建筑里也开出了一家唱片店,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Other Music:
  它,胆敢开在巨无霸Tower Records的巨无霸旗舰店的马路正对面。
  今天的这部纪录片,就是讲述这家胆大包天的独立唱片店的历史。
  Other Music由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Chris Vanderloo、Josh Madell和Jeff Gibson创立于1995年。之所以敢开在Tower的马路对面,就是因为店如其名"Other Music",他们卖的,不是Tower卖的那种主流大厂牌制作的、面向普罗大众的主流音乐,而是那些独立的、另类的、偏门冷门的,甚至让大唱片公司高层家的猫狗疯掉的奇怪音乐:
  和Tower错位经营,正是Other Music能够开在巨无霸Tower街对面的原因,也正是它能够比街对面的巨无霸多活了整整十年的原因。
  在纪录片《Other Music》里,剧组对这家店的店主、店员以及受其恩惠二十年的顾客和独立乐队、音乐人的采访,建构起了一群有着特殊品味、丰富知识和坚韧意志的唱片人的群像,更highlight了对与众不同性格和思维的小众人群的极大包容,令人无比动容。
  在墨墨亭子间为这部纪录片做的熟肉版里,我决定斗胆用"异种唱片店"来翻译Other Music:
  虽然此举在解释other这个词的本来意思上时遇到了一定困难,但能借以表达对小众亚文化实体从业者的崇高敬意,我觉得这点困难和牺牲是值得的。
  翻译《异种唱片店》的过程和翻译《一切随风:淘儿唱片店兴衰记》有一点点不同,《一切随风》里几乎没有涉及音乐和唱片部分,要有也都是主流歌手和音乐,不用查资料都没啥问题,但《异种》涉及了太多另类、独立甚至地下乐队和歌手,以及各种self-release、CD刻录和bootleg,不大量地翻阅搜索资料不行,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在Google里大海捞针,异常痛苦,因此在《异种》的翻译上,我花了比《一切随风》更大的精力——但这种痛苦,我也觉得值得。另外,能从翻译这部纪录片中极大地拓开耳界,也是极有价值的收获。
  但翻译《异种》也有和《一切随风》相同的感受。其一,虽然Tower Records落在市场主流,Other Music立足独立小众,但两家实体唱片店的兴衰史一样令人感同身受、热血澎湃和敬仰有加。翻译《一切随风》时我流过泪,翻译《异种》时我也哽咽过。其二是,两片里的金句都很多,尤其是片中这些实体唱片史上的传奇人物在经历了大时代的载浮载沉后,于片尾处的总结性陈词都是语录集的,比如在《异种》的最后,创始人之一的Josh Madell说:"为人们找到伟大的艺术,这是一个艰苦的营生,但那也是一场无憾的人生":
  明知道这是美式纪录片惯用的结尾煽情的拍摄手法,但还是真真切切地被这句话感动到全身发抖。
  不多说了,大家自己去看吧。因为明天是2020年的第三个世界唱片店日Record Store Day(因为疫情的缘故今年的RSD从一天扩展成了三天),所以没有比在这个时候看一部关于一家唱片店的纪录片更应景的事了,不是吗?
  最后,当然说好的挽尊还是要做的。因为《异种唱片店》的立足点和个性,所以这次我在翻译时用了一些比较俏皮的风格,用了不少网红点。虽然有些时候和原文有点距离,但我觉得效果是我想要的,希望大家同不同意这种风格都请自行消化一下。而所谓"五条人出现在了这部纽约独立唱片店的纪录片里",就是指我在字幕里开了个玩笑,用了"五条人"来指五个人:
  而不是异种唱片店真的卖过五条人的唱片——但按照这家唱片店的个性,有五条人的唱片在里面卖也实在是太顺理成章了。
  谢谢!Enjoy!
  相关视频请去B站搜 BV1Xt4y1Y7CM
网站目录投稿: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