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书店购书,发现不管大小书店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辅,有教材全解、课后习题解答、单元作文、一课一练等,五花八门。这些书虽然价格都不菲,但却人头攒动,供不应求。反之,一些中外名著却门前冷落鞍马稀。热冷之间可以明显的看出购书者读书的心态和目的。 教辅专柜是书店里最热闹的一角,也是书店里最大的卖点。前来买教辅的有学生,也有家长,每当买到一本心仪的教辅书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从和家长的交流中得知,买教辅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预习下个学期的功课,有的是买练习题,孩子上完暑假补习班想检验一下补习的效果。当我问及他们为什么不多买些大部头的书给孩子看时,家长却说,孩子还小,那些书他们怎么能看得懂呢?再加上功课学习紧张,以后有时间再说吧。但是,这些所谓的教辅对孩子的学习是否真的有帮助呢? 据笔者观察,教辅书里面买的最多的就是教材全解,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年级的都有。本人是语文老师,因此,对语文教材全解看的格外仔细。这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图书,里面把每篇课文题目分析、作者背景、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词语解释、主要内容、写作手法、课后习题答案等,分析的都很透彻。可以说,教材全解是老师备课的一个好帮手,对于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帮助更大,能迅速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 但对于学生来说,一本全解在手,就不再需要认真的思考和分析,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就可以了,无法锻炼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因为知识点归纳的较为系统全面,只要牢牢的记住,基本上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出老师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也就最容易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钦佩。部分学生甚至迷恋上了教材全解,没有它似乎就不会学习了。 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能力降低了,各种核心素养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就拿理解词语的含义来说,是小学语文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各个学段都有各个学段的要求。如果学生简单的查查全解,就豁然开朗了,那这中间所有的思考提升的环节就省略了,其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基本的素养也难以形成。 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重视学生教辅资料的使用问题,想法设法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活还是要自己干"。家长在图书市场购书时,不要一味的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要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指导孩子善读书从选好书读好书开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经典书籍,从小打好阅读的基础,做好人生的积淀。至于下学期的课程,孩子适当预习一下可以,但不要助其早跑,这早已被专家证明是"揠苗助长"之举,得不偿失。 作为老师,也要善加理性引导。对于图书市场的各种教辅书籍,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拿来参考一下,但不要依赖它,更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贸然上课,拿着全解式的教辅走过场,不明就里地误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