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创新驱动的战略指导下,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发布了文件,提出了高校必须设置创业就业课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带动就业。在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迈入深化改革阶段,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针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 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课 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一般课题:创新驱动战略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JG18DB334)研究成果。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依靠创新驱动生产的新型生产方式。该理论由迈克尔·波特提出,被称之为钻石理论。根据创新驱动理论,在新时代,人力资本将会成为竞争的决定性要素。创新发展必须要以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支持。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启示 1.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发达国家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造力视为"第三张教育通行证",与原有学术的、职业的通行证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倡导最高尚的教育应该以理性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近代西方大学非常重视创新教育,无论是德国的技术流还是美国的企业家精神,都鼓励创新。最早的创业教育活动起源于美国,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国高校商业管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了标杆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是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从1947年哈佛大学的新企业管理课程,1968年百森商学院开设创业方向,1971年南加州大学设立了创业学硕士,1983年举办世界上第一届商业计划大赛,1985年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出版了《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美国高校创设了2000多门创业课程,有大量相关刊物,建立了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等外部联系网络,有效跨越了传统的学术边界,给创业者以真实的支持。美国高校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造就了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创业人才。1982年,英国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英国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德国是学院革命的发源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不以功利为唯一目的,创业课程不以简单创业知识为核心,而是重视训练职业能力和素养,跨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 2.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高校鼓励学生自由发展,没有把学生绑在就业的"战车"上,法律法规、配套设施和制度保障都比较完善,给发展创新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支持,为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创新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无论是德国、美国还是英国教育,最后创新教育都回归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本,以能力为本位,而非解决表面上的就业问题,不是为了就业而教育,具有长远的教育属性,而非短视性。 第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实效性,不流于形式,以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为后盾,以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支持,以精深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为保障,以开放性的实践课程为实施条件,确保课程的有效性。 二、我国本科院校与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差距 1.我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的比例有些高达30%,我国本科院校还不足1%,这是全球创业观察的统计结果,近年来的考研热和公务员热就可见端倪。我国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从清华大学的第一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到2016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必须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表明我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 我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代表模式:第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主导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二种是清华大学的综合教育模式,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终身教育,将相关课程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三种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技能训练模式,通过规范化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笔者调查了国内多数一般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创业教育主要还是以课题教学为主,采用选修课的形式,以学科导向型为主,以实践导向型为辅。近年来,在创新驱动的引导下,我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逐步加强,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渐丰富,创新创业项目不断增多,双实双业基地逐渐完善。 2.我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功利性较强,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很多人将创业教育视为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和国外完善的教育体系相比,我国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略显浮躁,缺乏可持续性。尽管教育部屡次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首要目标,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时性仍然存在。有些学校缺乏人本主义认识,对创新驱动的本质认识不充分,对深入的问题缺乏认识。 其次,缺乏能力核心意识。这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专业技能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课程也缺乏实践性强的体系,以选修课、课外活动、讲座、大赛或是创业政策指导、创业贷款咨询、初创企业手续办理为主,课程零散、简单、基本上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分离,严重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师资力量较差,教师缺乏创新经验和理论指导。在国外大学,英特尔创始人可能担任创新创业课程主讲,但是在我国教师基本上都是学院派。最关键的是,我国本科院校缺乏创新意识,实际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打压而非支持。 第三,由于缺乏环境支持,大学生具体的创业需求得不到保障,杯赛作品和实际创业环境差距太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和企业对接效果不好。社会缺乏第三种教育的思维,学校将创业教育当成精英教育,缺乏深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而我国本科院校普遍存在传统思维,在政策支持较少的环境下,学校也缺乏相关的扶植政策。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缺乏创新支持的背景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以活动为主,缺乏长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甚至造成技能培训误区,扼杀创造力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1.贯彻创新驱动意识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要贯彻创新驱动意识,坚持知识价值,切实做到尊重知识,尊重创新,改变传统功利思维。可以参考德国、美国和英国的经验,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贯彻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理念。无论是高校和社会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真正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跨学科教育。建立区别于就业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细化长期培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建立层次化的个体目标,鼓励创新技术的发明和新企业的创立,真正用创新驱动产业。 2.加强环境支持 首先,发挥政府的基础作用,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资金支持,适当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风险,简化创业流程,加大在校期间的创业扶植力度。除了法规政策之外,还要建立创新和创造的社会风尚,鼓励创新,惩戒抄袭。其次,要完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在政治学、管理学和其他公共基础学科内下设创业创新教育学科。第三,要建立创新创业科研实践队伍,强化学科建设,设置更多学位,建立创新创业学的框架。第四,要强化创业支持,加大科技园和实训基地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多创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从最小的小卖铺到校园商业活动都要给予鼓励,改变过去靠杯赛的方式。第五,在毕业阶段要给予创业和就业指导,做到真实有效,不要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创业协会和校企合作广泛交流,获取机会,提升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3.建立科学化的培养方式 首先,要强化通识教育,加强跨学科交流,增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其次,要培养职业能力,将创新创业理念融于每一个学科当中,在专业学习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多做科研实践和探索,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到教学方法、大纲设计、考核与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之中。第三,要推动课外实践,建立课外实践实训体系,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本文提出三级课外实践模式,第一层级是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真实企业的现状,第二层级是在科研和模拟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第三层级是参与仿真和实际的创业活动,在真实创业中发现问题提高自己。 四、小结 创新驱动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以制度為保障,以能力为导向,建立长效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澍军,王占仁.作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3-3-14(11). [2]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