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学校陆续复课,家长在"窃喜"之余,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幻灯片制作、拍摄视频、各种手工……这些高难度作业又卷土重来。尤其是小学生家长,有的要"陪做",有的干脆直接代劳,不少家长连喊"吃不消"。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不少教师改变了一味布置书面作业的传统,转而注重创新实践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有些教师不顾学生实际,作业难度过高,导致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一味追求"新奇",会导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我行我素,出现"超纲""偏激"等现象。 首先,布置作业要因循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尽量不布置家庭作业,可让他们在父母的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除适量的巩固性书面作业外,可安排一些简单的手工类作业;初、高中学生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践创新类作业。作业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切合学习内容,学生才能做好,才能实现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其次,要注重独立作业和合作作业、书面作业和素质作业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适当布置一些基础性、巩固性书面作业,以巩固课堂所学。同时,也需要适时布置一些探究创新性作业,由学生协作完成或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在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的同时,又可彰显团队力量。 最后,根据学生的起点能力,分层布置个性化作业。根据学生在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起点能力、智商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布置的方式,因人而异地布置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即"教学安排要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不顾学生个体实际,布置"超纲"作业,或者片面追求"创新",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只有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作业,才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