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义务教育阶段减负还需考虑高中招生的导向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该提案戳中了社会的"痛点",由此引发部分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的热议。
  给中小学生减负讲了20多年,教育部门实践了20多年,国家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负担就是减不下来,或者说未能实现根本性的减负。在笔者看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办学体制的问题。由于体制的导向作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成为一道难解的社会难题。
  众所众知,学校一直都有重点普通之分,招生有等次之分。比如,每一个县市高中学校招生时都会划分分数段,首先满足重点高中的招生,再次是普通高中的招生,剩下的学生基本就是职中生了。这种办学体制导致了教育的不均衡,催生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重点高中是全县市的优质学校,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师资力量,都是相对优秀的。这种优势本身就满足了家长"人往高处走"的欲望。在家长看来,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就离大学的门不远了,对比之下,哪个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最好的学校就读呢?
  在划分等次的招生体制下,升学率便成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重要参数。就连家长、社会评价学校、教师也只看升学率。这种评价必然会导致不正当的教育竞争,如此,学生的负担自然不会减轻。
  要想中小学生的负担真正减下来,还得换一种思维,找出其中隐藏的玄机。当前,我们采取的减负措施,比如课程改革、下发禁令、规范培训机构等,虽然为学生减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突破本质问题。实际上,我们在进行义务教育改革时忽略了高中招生的导向作用。
  要破解中小学生减负久治不愈的难题,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破除县市高中择优招生的政策,合理划分区域招生,这样才能摒弃"唯升学率"的评价导向,从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真正实现为学生减负。
网站目录投稿: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