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 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举措。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构建 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精神命脉,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意义 (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演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文化自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其社会存在的基础有日趋狭窄的趋向,其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的已濒临消亡。但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其中文化遗产是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应该加倍重视优秀文化的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精粹之一,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不仅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而且要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延续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精神的凝聚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 中华民族从分散走向融合的数千年文明进程中,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中,但更多地表现为这些文化现象所蕴含的理念、规则、秩序和这种文化所体现的独特信仰。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文化认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民族信仰和社会认同形成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证明其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 (三)中国的国家安全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和条件就是国家内的各个民族之间具有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来源于文化认同,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意识和社会制度路径选择具有巨大影响,是国家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止于至善、天人合一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既包含积极入世、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有正直独立人格和主动创造精神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饱经沧桑而自强不息,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古人逐渐明确了君主的权力来源和政治责任,在执政中注意顺民心、重民意,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强弱、兴衰和存亡,先后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轻神"、"恤民为德"、"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么一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断地克己复礼,修身养性,不惜为之奋斗一生。而在社会理想上,追求大同理想,追求"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达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 (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自然观上,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在政治观上,追求一个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大一统"观念,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注重各民族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精神,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汇集成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具有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的百折不饶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举措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必须做到以传承文化为主体,构建科学的文化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一)实施文化传承战略 1.加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挖掘和整理。我国目前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普查,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的传承进行指引,采取保护措施。 2.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传承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把传承人对保护与开发的作用提高到战略性高度上来,并积极采取可行措施进行落实。如上海、浙江、宁夏等省市都出台了地方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并对国家和省级传承人给予一定补贴。对于传承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师带徒的方式,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遗产的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可通过举办活动,在学校、社会中普及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另外文化遗产所在社区的居民也应担当起继承者的角色,使文化能够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这一切既离不开政府的鼓励与支持,更离不开传承人和继承者不断的努力。 (二)实施培育战略 1.制定标准、依法保护文化遗产。标准和法律是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证。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就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保证。国家应强化文物保护立法和执法;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统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制定明细标准,推动传统工艺走向精细化;加强古代典籍文献整理,推进国家典籍资源规范化、数字化等等。 2.培育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绿色文化产业。例如可以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建立古玩交易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等。 (三)实施推进战略 1.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大众普及。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遗产与创意设计相融合,创造出更多贴近生活的文化产品,普及文化的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大众化普及… 2.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大力创造文化的新的当代表达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以求繁荣和发展,要把"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主动输出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