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会展人才除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基本能力外,还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文章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模式;会展 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是需要有技术有专业知识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市场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适合现在社会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劳动的链环中,他们处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所以国外也有称之为中间人才(Middle Man)。市场调查显示,各行业各地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而且专业性比较强。那么如何培养技术性专业性的人才,满足企业创新创业的需要。本文针对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会展人才培养概况 我国会展人才学位性质的教育培养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需要,起步很晚,致使我国会展人才短缺严重,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偏低,专业结构不全,人才分布不均等,尤其是会展人才培养在与国际接轨、与行业密切衔接等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由于会展人才教育培养起步晚,规模小,学历教育培养严重滞后,因此,我国尚未形成从中专职业教育到专科、本科以及硕士、博士的教育体系;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会展业是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服务贸易产业,但高校对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与结构尚未形成共识,具体表现在对会展人才类别划分上仍有争议,因而影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三是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由于会展学科形成较晚,因而其研究对象、方法等尚不成熟,导致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程体系等仍在探索中;四是高质量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尚未形成,尚缺乏权威性的大师级的人物。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会展教师是由市场营销或旅游管理的教师转行而来,他们或对会展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知之甚少,或偏重理论而脱离实践;五是会展运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要大量的专业工作人员。目前平均每周举办一个国际展,这方面专业人才缺口更大。 二、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原则 会展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会展人才是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的保证。会展人才学历教育的开始,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缩小与国际会展业的差距。我国高校会展人才培养要体现以下几条原则: (一)定位培养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需求,必须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会展人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素质要求进行全面基础性培养,培养行业的"通才型"人才。同时也必须针对会展经营管理上的三方面人才进行定位培养,培养行业的"专才型"人才。可以看出,学科专业之间也存在着人才培养的分流,是针对会展行业不同的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的,但他们之间又必须存在着行业的共性目标,这样可以从行业集群中确定人才培养的专业集群。高校一方面在行业人才共性培养中还可以分流,即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自己的高质量的"优势与特色"的毕业生。一般来说,重点大学应以学科理论为主,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提供深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一般大学则理论与应用实践并重,成为我国会展业支柱性人才的最重要的培养基地;专科院校则以应用实践为主,成为会展业发展的实际操作群体。 (二)构建课程体系原则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从事行业工作体系性知识的主要渠道。课程设置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体现。为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安排行业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乃至专业方向课程,组成联系紧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会展行业工作涉及面宽广,需要设置的课程也要有一定广度。而要在行业工作中做出贡献,学生必须具有专门性的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在课程的内容上要体现"专深"的知识,这就是"课程广、内容深";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围绕行业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开设,重要的是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与会展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体系相吻合,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能应用到会展业工作中去,不致于学非所用。 (三)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原则 我国的会展人才培养刚刚起步,会展学科尚未确立,会展水平、质量与效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大我国会展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必需的。会展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领域,是一门应用性、生产性很强的产业。可见,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产学研结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我国会展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据报道,在会展业发达国家,会展经理资质是"本科学历+10年左右工作经验"。可见,对会展人才培养要体现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和技能化,实现知识的理论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形成与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和技能化,最终实现知识的理论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达到与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相接轨的目的。 (四)与国际会展业接轨原则 国际会展业在上世纪初开始起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不仅形成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会展比较集中的举办国家,也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系,如市场分工体系、接待服务分工体系、地区专业化分工体系等。此外,会展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无论是交通运输、同声传译、动画展示等方面都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会展提供了更高的技术平台,甚至开设虚拟网上会展等。目前,在国际上有很多会展方面的权威组织,如国际会议协会(ICCA)、国际协会联盟(UIA)、国际会议专业人员联合会(MPI)等,他们在制定和评估专业接待服务规范、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会展筹办组织规范、会展场馆管理规范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未来10年,我国要发展建设2个"国际会展都市"、8个"中国会展名城"、20个"地区性会展城市"。成为中国会展名城要达到一定指标:每年至少要举办200场以上的会展活动,其中25%以上的会展是国际性会展,10%左右是重大会展。国际性会议的指标之一是国外人士占与会人数40%以上,国际展览的指标之一是外国参展商在80%以上。会展运作的国际化是会展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会展业要发展,并要取得更大效益,首要任务就要高起点地培养这方面人才,熟悉和遵守国际会展业的有关游戏规则。因此,高校会展人才的培养应该努力与国际会展业接轨。 三、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会展人才培养的构建 (一)深度挖掘校企联合,构建新型的培养模式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改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前不久访美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专程视察了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在西雅图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并赠送了水杉,寄寓学院茁壮成长,培养全球经济发展和科研创新急需的高端人才。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开始。在课堂设计上教师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同时,多给学生策划会展活动的机会,创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毕竟问题是创新的心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广仿真模拟教学模式 仿真教学也称为模拟教学,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仿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应该把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到会展学科的教育当中,给学生提供更实际的策划环境。 参考文献: [1]丁明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4(12):62-63,85. [2] 田凤秋,周山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动漫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9):100-101. [3] 蒋建强,杜刚.众创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6(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