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之间的桥梁。所以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深度、准确度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处理 该怎样处理教材?新教材每课时的内容安排大体上有这样几个板块:主题图、例题、做一做,我认为完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主题图——不仅仅是创设情境而已 色彩鲜艳、形式多样而又富有童趣的主题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但主题图的作用并非只是创设情境而已。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单元《圆的面积》一课时,有的老师为了创设一个有趣的情景,另外寻找主题图来代替原来的。比如一只羊背栓在一根桩子上吃草,问最多可以吃多少草?我们来看一下教材上的主题图:教材呈现的是市政工人在植草皮,每平方米草皮8元,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旁边小精灵说: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 我觉得这样处理更好一点,把工人说的话稍作改变:每平方米8元,植这个草坪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改编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思考:要想求一共需要多少钱?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圆的面积)所以求圆的面积就很重要也很迫切了。这样激发起学生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迫切性,也体现出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也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 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有效运用主题图,发挥主题图应有的功能,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服务。 二、例题——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载体而已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达成?重难点如何去突破?知识如何去建构?我想我们可以利用对例题中信息的有效处理来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大家都明白这课时内容难点在于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及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一般教学流程是: 老师们出示例题,找数学信息。(跳绳的有9人,踢毽子的有8人,)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几人?)有的学生会说17人,有的说不是,因为有人重复了。当老师一听到有学生说重复的时候,就会着急的立马抛出一句话:怎样表示能清楚看出来呢?进而马上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想办法。我在想: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能明白老师这句话的意思吗?他们明白老师要让他们做什么吗?我想未必,猛然听到这句话我的反应就是"怎样表示能清楚看出什么来?"作为一个成人就这样蒙,何况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我想:我们只有让孩子首先明白"做什么",然后他们才知道"怎么做"。 我想我會这样处理:课前把例题进行一个小小的改编,把班级改我们自己的班,学生名字改成我们班学生的名字,制成趣学单。 先让孩子们在表格中找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试着解答。孩子们同样会有人说是17人,也会有人发现有人重复了,不应该是17人。接着我会问:哪些人重复了,你们能把他们圈出来吗?学生找到有三人参加了两样。我会给他们一个规范的语言:也就是这三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子。随即板书:既.......又........,接着指着上面一横排除了三个两样都参加的人之外的这些人呢?他们参加的是什么?参加踢毽子了吗?所以他们几个只参加了跳绳。板书:只 ………。又指着下面一横排的剩下的几个人问:他们几个呢?同学们有了之前的引导会说:他们只参加了踢毽子。紧接着,我会问:同学们从这个表格中,我们能一眼看出哪些人参加了两样,哪些人只参加了一样吗?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更好的方式,能让我们能清楚看出来他们参加项目的情况?我认为这样对题目的信息处理得更细致一点,对于孩子的思维会有一个搭桥的作用,我相信他们自己感受了表格式不能清楚看出来的麻烦,就会产生想要一种更好的方式表示,能让人清楚看出来的愿望,同时也为后面维恩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作了有效的铺垫。 三、练习——不仅仅是重复训练而已 习题是数学教材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习题解答是正文学习的延续,必要的、恰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所学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所学数学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往往老师们只是把练习当成习题来完成,而对解题思路过程的展现、知识点本质的探究甚少。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边形认识之后,有一道"做一做"是这样的: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我的处理会是这样的:怎么理解"不同"这个词?怎样画会达到"不同"这个要求?学生会明白可以画一般的四边形,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但不能两个都是长方形等。一般老师只会要求画出结果就行了。如果加上一个追问:怎样画一定保证是一个四边形?孩子们开始的时候会从画的方法、画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没有头绪去回答,老师适时点评不断修正、引导他们的思路。最终他们会发现只要在不同的方向点上4个点,再顺次连接就一定是一个四边形。一方面加深对四边形的本质的理解,一方面对他们的思维是一个逐步训练的过程。 还比如有一道这样的题:有200个苹果,一只刺猬一次能背32个,它7次能不能背完?一般孩子会这样做:32×7=224(个)224>200所以7次能背完。这样的答案还是比较完整的,又因为题目看不出来要求用估算方法解决,所以一般老师也不会做过多的处理。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理解的话,这道题其实是不需要精确计算的,它应该是要求孩子们用估算来解决的,要培养孩子们估算的意识,并用估算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处理习题,不仅仅从解题角度讲,关键是展示思路的过程、挖掘这道题的本质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解题人思绪万千,有时灵机一动,茅塞顿开,有时山穷水尽,突然峰回路转……。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把这些生动的思维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不能只展示分析的结果,还应该把分析的过程展示出来,并且要好好带领学生感受怎样分析的过程。 总之,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处理好教材才能找到有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途径,更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