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孩子口吃的背后


  文/李克富
  张先生带着16岁的儿子咨询。儿子的问题是口吃。非常严重的那种。正因为自己有口吃,张口就遭到别人的嘲笑,他变得很少说话,在学校里的绰号由小学时的"小结巴"变成了"小哑巴"。"这孩子平时不愿出门,就爱呆在自己房间里,跟我们也很少说话。听老师说,从来不参加班级活动……这样下去怎么的了,孩子这小一辈子不就毁了!"张先生当着儿子和心理医生的面这样说。儿子听后,把头又往下低了几分。
  经过测试,孩子的口吃的确非常严重——每分钟口吃的频率达到了40次!因为这口吃也不知求过多少机构了,"花的钱比得一种大病还多",但效果总是不理想。从张先生所提供的一份权威医院的病历看,孩子已经排除了遗传和生理问题的可能,就是说,他的发音器官是不存在任何病理问题的。那么,人家矫正都有效的一些专业训练,为什么对这个孩子没有效,反倒越来越重了呢?这肯定有着某种心理动因。
  访谈发现,孩子是在6岁那年开始口吃的,确切地说,"是跟一位口吃的叔叔学会的。"那个时候,他和其他小朋友只是觉得好玩儿,一见到这位叔叔说话就跟着模仿,然后朋友之间互相取笑。结果是,他学会了口吃。"可……可……可……我们好几个小朋友一起学……学……学的,人家怎么就没学……学……学会呢?为什么就我倒霉?"他问。这同样是张先生困惑的问题。
  但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孩子的口吃其实是父母强化的结果。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模仿别人口吃的时候,家长表现出来的是宽容,告诉孩子那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就算了。而张先生却不这样,第一次见到孩子模仿就动手打,之后就在严厉地斥责和打骂中力图纠正孩子的口吃。但最终也没有纠正过来,因为害怕,孩子却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说话……
  【李克富观点】
  这个案例在我头脑中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孩子的口吃是在父子关系得到有效缓解之后才最终解决的。这得益于心理咨询和专业机构发音训练的有效配合。
  口吃是目前公认的疑难病之一,全球有8000万人患有口吃(我国的发病率人数高达1300万),占成人的1%,青少年的3-5%,男女比例为3:5。从前来咨询的口吃者看,自卑是其普遍的人格特征。因而,让口吃者建立自信就成为改正口吃的第一步。自信的人肯定是内心安全感较强的人。安全感需要通过改善与(亲)人的关系,获取价值感逐步建立起来。这正是对口吃者心理咨询为什么要先从人际关系,尤其是与亲人的人际关系改善做起的原因。
  From—《心理聊斋》
网站目录投稿: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