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心理阅览遇见精神分析


  本文作者:张一鸣(林紫精神分析研讨班学员)
  2010年拿到咨询师证书后学习了不少技术,2012年来林紫学习精神分析前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是因为我对这个经久不衰的法门怀揣着由衷的好奇,忐忑则是担心我有限的智商终究无法记住什么是"前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无法搞明白到底什么是"移情、反移情和投射认同",无法参透拉康、荣格、温妮科特和佛洛依德这些心理学大拿们终其一生想要告诉我们的理论。于是,我还是来了……
  来到这里,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门,门里的一切彻底颠覆了我对精神分析的所有想象——精神分析很简单,只要你有感受,人人都能成为咨询师……
  精神分析很难,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感受吗?我们有多久未曾细细倾听过他们的声音?就这样,我裹挟着那团早已混沌不清、无从分化的感受成了一名"假装"的咨询师。我误以为自己很明白我的来访者在说什么,我误以为自己听懂了他们内心的疾苦,我误以为轻声细语柔情似水的体恤就是共情,然后,我也一次次迷失在这个假装出来的身份里。
  林紫精神分析第二模块开课伊始,我们被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准备课件自己上台讲课。我们从水仙少年Narcissus和Echo的经典油画中看到了自己内心深深的疏离和破碎、我们从《国王的演讲》中体验着存在的焦虑、我们从《赛德克巴莱》身上渴望着一个对心灵冲击的仪式,同时又充满了突破禁忌的冲动。于是,咨询就成了一场艺术,精神分析在这里贯穿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沉入人性最深层的地方。
  我们带着与来访者的僵局进入案例督导,每一次督导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如同经历了一场情绪的风暴,不由分说的被投掷在内心澎湃而出的各种感受中无法言说、无从抵挡,我能做的仅仅是站在那个情绪风暴的中心看着他们不生不灭,那一刻才能体会到我和你就是这样的不一不异。
  当这些感受能被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品味时,我突然发现我能"听见"了!我能听见来访者的努力与抵挡,我能听见那些努力与抵挡在我心中荡起的涟漪,或感动或心疼,或无力或愤怒,正是这些感受才能勾勒出对面那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啊!
  很多人会说精神分析太冷酷,我觉得恰恰相反,它是如此多情!在那一方天地四目相对中,在语言都无法企及的地方,你能和一个灵魂相遇,你能深深的看到他,难道不是咨询师最大的福利吗?在看到别人的同时,你深深的看到自己,难道不是最迷人的风情吗?精神分析就是一场相遇,途中每一个人,不是别人,都是自己。
  这一世,遇见就好!
  薛伟老师谈精神分析:
  在我看来,它的魅力体现在人文方面。从诞生以来,它就和整个文化系统相生相息,充满人文色彩。它强调一个人的状态,如果你出现某个症状,一定是做为人的某个状态不协调,只要协调好了你这个人,症状就自然消失了——而非像认知行为疗法,更强调生物性的研究,着眼于某个行为或症状的解决。
  各种理论,都要和时代文化相结合来考虑。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现代文化体系。那时受伦理结构限制,每个人的责任、义务比较明确,个人在家族、社会中所处位置相对固定,就像中国四、五十年前,个人还没生下来,可能就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子,很多事实都是既成,这种确定感,不会产生太多茫然和困惑,但会感觉到没有自由。这种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是结构性的,很清晰,大多是和被限制有关的结构性神经症。
  社会发展到今天,昔日家族式的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和流动空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凭借个人的能力,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不再受到太多的伦理制约。但这造成另外的问题——失去了确定感,普遍感觉到茫然和失落。症状上也会表现得很模糊,比如说来访者会说不舒服,但问哪里不舒服,他却不太清楚。这时候,他需要一些边界,需要确定感,需要一些聚焦和限制。
  正是这些变化,精神分析治疗在技术上会由原来的渲泄与疏导,而发展到如今的包容和接纳,理论中会强调此时此刻的反应——这和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联的。
  10月12日《精神分析周末研讨班第一模块》开课,第一次课程由薛伟老师为大家讲述精神分析的历史,带你回顾精神分析的发展历程,精彩值得期待。
  更有限量试听名额,感兴趣的朋友可报名参加试听,试听仅限一次,每次费用400元,名额有限,欲报从速!
  电话:400-098-0708 转3或13764904307陆老师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440号中粮大厦302室(近小木桥路)
网站目录投稿:芷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