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举措,此次推出的《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是将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从方式方法和途径角度加以明确规定,努力营造适应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有力举措。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受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师资结构和教学资源等问题制约,我国的创业教育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创新创业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教学体系还不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尚未形成。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资金、技术、经验、机会等诸多难关,创业意愿不强,创业比例不高,成功率也不高。基于此,此次方案的出台可谓及时雨,学校理应顺应时势,加大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主动与社会对接、与企业结合,运用互联网思维把政策落实好。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由于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单纯通过大学阶段的政策宣传、理论灌输、技巧训练等推动创业,导致创业教育基础薄弱,成效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创业教育要一以贯之。反观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基本建立了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完备体系。譬如,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开设商业课程,美国从1998年就开始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教育,日本从小学就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为此,我国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创业教育模式,从小抓起,由浅及深,逐步建立系统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衔接性,避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可喜的是,此次方案中特别提出"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这既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营造了宽松环境,也为学生亲身体验创业的实战环境提供了平台。 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播撒创新种子,而不是制造流水线的产品。创业需要知识教育,更需要因材施教,不能不加区分地一刀切。毕竟,创业和创业教育是两码事,创业是真刀真枪的商业活动,只有极少数有创业愿望且具备现实条件的人才能遨游商海。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大众化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基础,而不是让学生们办企业、赚大钱那么简单。创新创业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关键是用一种创业的心态去生活,而不是为创业而创业。否则,不加区分地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商业活动,创业教育的实施很可能异化为创业技能培训,从而背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