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①。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②。龙溪曲流,出乎其间③。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④,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⑤。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⑥。援石而登,俯视溶云⑦,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⑧,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⑨;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⑩,荫数十人⑾。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12)。泉漫石上为圆地,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⒀,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⒁,鼐从,使鼐为之记。 (《惜抱轩文集》) 注释①迤平——断平。②屏矗墉回——好象屏风一样矗立,城墙一样曲折。崭横,高峻绵横。径,路径,道路。这里作动词,是通行的意思。③龙溪——水溪名。④然——水流声。⑤巂(xi)——鸟名,即子规。⑥振鬣宛首——振鬃回首。鬣,马鬃。宛,屈曲。顾,往后看。⑦溶云——浮动着的白云溶成一片。⑧翼——意为象鸟儿展翅一样。⑨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安徽舒城人,晚年居桐城龙眠山,号龙眠山人。垂云沜,李公麟隐居住处名。同"泮",水边。⑩石罅——石缝。⑾荫数十人——树荫下可容纳数十人。⑿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谥文端。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镂刻文字。⒀左丈学冲——名叫左学冲的老人。丈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⒁姜坞先生——姚鼐伯父姚范,号姜坞。乾隆六年进士,授编修,后辞官主讲天津、扬州书院,姚鼐少年时即从学于他。 赏析这篇游记小品,仅约300字,可以说短极了,但却写得山泉佳丽,丰富多彩,作者字锤句炼,笔致深幽,用审美眼光体察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为我们勾画出别有一种情韵的山水风光画图。 文章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以"水"贯穿全文,使得文章中心突出。写泉必离不开水,而只写媚笔泉一处,不仅不合实际,而且也使文章缺少灵秀之气。作者首段就点出"龙溪曲流,出乎其间",给人带来生机和清爽之感,继而"步循溪西入",又杂以"积雨始霁",一路上始终以淙淙流水为伴,不时又写到"深潭"、"池侧"、"群泉",以及"漫石上为圆地"的"媚笔之泉",文中无不闪耀着水色波光。即便写如马之石、若重楼之连石,也都是水中之石,无不与水相关。这样,一方面写出水光山色之清丽,表露出"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情调;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章凝炼紧凑,脉胳分明,较好地体现了桐城派"言有序"的文风特点。 其二,以有声衬无声。要写山中之幽静,不直写其静,而写山中的各种声响,唯其有声响才愈显山之宁静。作者对这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技法,运用得十分巧妙、纯熟。游人循溪西入,便听到"溪上大声漎然",那流水淙淙、泉水叮咚、杜鹃鸣叫,为什么都能声声入耳?正是因为山林之静,这样就衬托出"空山不见人"的极静气氛。如归有光写其项脊轩"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一样,正因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听得清晰,才更显得周围环境的"寂寂"。文中最后一段运用有声衬无声尤为出色:"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在寂静的山林中才能听到各种"交鸣"声响;在喧闹噪杂的地方,是听不到这山风"交响乐"的。 其三,以动写静,就是把无生命的静止之物,写成动态的有生命之物。这样把景色写活,收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效果。较为精采的是写潭中大石:"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冰冷的石头被作者写得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不是简单的石如马之比,是刚从潭中"浴起"之马,抖动鬃毛,仰天嘶鸣,顾视自己的同伴,读罢令人过目难忘。又如"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将重叠之石比作楼阁,而且"翼乎"——像鸟儿展翅一般靠在溪旁,使人不禁想起《醉翁亭记》中的佳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二者均化静为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本文对媚笔泉本身着墨不多,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一篇清丽佳作。也许,作者笔随游踪,被一路的潺潺流水、奇石怪岩、鸟语花香所感,信笔写出了真切感受,这倒更显得自然天成。如果有所感、有所悟而硬是不写,岂不有背于文章定则?而其所用的各种笔法,如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的互为交错、自然景色与情趣变化的揉合等,无不是得力于此"游",游媚笔泉不也使得作者笔下生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