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试论法制进程中的法治大竹


  (635100 大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川 达州)
  摘 要: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县涉及的工作包括依法治乡(镇)、依法治村等。这些作为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它们的建设快慢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速度和进程。
  我县在过去多年的普法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依法治理工作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县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我县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但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沿海城市发展优先于内地,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先于贫瘠的区域,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法制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明显,为了加快我县法制建设,促进我县整体全面发展,需要对我县当前的法制建设作全面剖析,再给出对策。下面就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法制;法治;依法治县
  一、当前县域城市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县城与县城之间是普遍存在差异的,但是也许多共同的地方,要搞依法治县工作就要依县情治县,充分县域城市的特点,不仅要看现在,还要看过去,更要看未来。搞治理就像看病就医,要找到问题,找对问题,治理得当,方法得当,要下对药,下好药,难治的病要长治,不应图于形式。
  当前县域城市在法治方面普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治思想在执法中还比较严重
  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旧中国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封建专制传统,民主法制传统较少,"法自君出,权力至上"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影响甚远。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为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由于受当时"左"的干扰,封建遗毒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清算。在一些地方有些党政机关和干部仍然存在权大于法、言胜于法大的现象。依法行政、依法办理各项公共事项的思想观念还比较淡薄;相当多的公民守法、用法、维法的意识不强。依然存在"黑头(法律文件)不如红头(政策文件),红头不如口头(领导意见)"的问题。要想将从"人治"完全过渡到"法治"确实有一个从习惯势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观念的深刻改革,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确实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二)法律宣传力度还不够,宣传仍不到位
  法治的前提是法律,法律的宣传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法治的成效。目前我国在法制宣传普法教育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離党和国家的要求,离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薄弱的环节,依然有部分领导没有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做,而仅仅将其作为治乱、治差的临时性措施,没有把普法作为广大群众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发挥主人翁作用的渠道,而仅仅将其作为要群众守法听话的工具。有的领导存在单纯完成任务的思想,在普法学习的深度、效果上打折扣,还存在一方面教育群众守法,另一方面自己却有违纪的行为或问题,挫伤了广大群众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个别领导干部还存在唯恐人民群众了解掌握了法律,说什么对法律"不可不宣传,不可多宣传",给法制宣传工作增加了难度。影响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资金投入不够、法制宣传教育仅图形式、教育形式简单、教育意义不深入、宣传队伍自身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解释不周全也是造成法制宣传不到位的原因。另外,法制宣传教育没有走出去,没有走到乡村,没有走到田间地头,造成了法律与人们群众脱节。
  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理县,离不开普及法律知识、离不开广泛深入的法制教育宣传工作。依法治国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由此决定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各级政府应当树立长期作战、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
  (三)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
  自从"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在全国实施开展以来,我县的执法队伍基本素质前所未有的有所提高,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不公正办案,使得群众蒙受冤屈,告状无门的现象。有的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公然执法犯法,大搞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甚至阻挠办案,严重影响法律的正确实施。更有甚者,少数执法人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越权介入经济纠纷,参与绑架"人质",勒索钱财,或者大搞"金钱案"、"人情案"等等。部分干警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业务素质偏低,甚至与黑帮结合,做后台,疯狂敛财,欺压百姓现象时有发生。以上这些情况也是造成执法人员低素质的主要原因。另外,相当一部分人依然靠着"过硬"关系进入政法领域,而那些正规高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分配到政法战线。
  要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县,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保证办案质量,就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道德优良的执法队伍。
  (四)执法监督执行力度还不够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或者虽然有监督主体,但是没有有效的运行起来。那么执法主体就会胡作非为,侵犯人民权利。
  当今,执法种类纷繁复杂,执法对象数量众多,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渎职、乱职、超越职权等违法现象。此时,执法监督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当前的执法监督主体包括人大、人大常委会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媒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但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监督主体普遍存在监督怕伤感情、怕得罪人、怕承担责任、怕报复等种种思想顾虑,不敢监督或者不愿监督,监督实践中往往讲成绩多,谈问题少的现象。"执法监督效力差,由于监督措施不力、监督手段不硬,监督主体只注意在监督权的督促力上下功夫,在监督权的处置部分运用不好,缺乏刚性,导致一些被监督单位对监督意见无动于衷,敷衍了事,拖延不办"[1]。
  二、完成法治县城工程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充分結合当地县情具体开展依法治理工作
  实行依法治县就要充分结合县情。全国各县之间在历史条件、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的特点,各县有各县的县情。以大竹县为例,大竹人口上百万,农村人口较多,经济文化不够发达,常年在外务工的人较多等特点。所以我们在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时,就不能完全照搬、套用别个县的模式,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治理。
  在具体工作中,我县应当注重农村、基层的依法治理,在有关法律知识宣传的普及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众多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的接受能力,采取易于为广大群众接受的方式。结合县情开展依法治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需要,只有各县都开展了适合本县县情的依法治县,依法治省、依法治国才能受到成效。
  (二)要抓基层、打基础、搞好基层依法治理
  基层是社会组织的最小单位,是我们党组织和政权组织的细胞,是与群众联系最为广泛、最为密切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矛盾表现较为集中、较为复杂的焦点。基层依法治理抓好了,把法律法规真正落实都基层,才能使群众感受到依法治理的效果和好处,从而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参与依法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依法治理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基层依法治理搞不好,各种矛盾、问题、困难就会越积越多,群众的埋怨、意见就会越来越大,势必增大依法治理的难度,影响甚至延缓整个依法治县的进程。因此基层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县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依法治县必须从基层抓起,最终也要落实到基层。
  基层依法治理,不论是农村的依法治乡、依法治村、依法治社,还是城市、城镇的依法治企、依法治街、依法治店、依法治校等,都必须从解决群众的意见集中、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入手,治理一件,见效一件,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对问题比较复杂、执法状况比较差、干群关系紧张的地方和单位,要重点进行依法治理,防止矛盾激化。
  农村是个很特殊的地方,法律的落实需要依村而治,依法治村。农村,要大力推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依法治村经验,认真执行村委会组织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使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粮食征收、农用生产资料分配、集体经济项目的承包、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村集体提留、干部作风等问题能够依法、依政策、依村规民约得到公开、公正的处理。要坚持法制教育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全面推行依法治村、治乡、治县。在农村要依靠村民委员会深入开展依法建制、民主管理活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全面开展依法治厂、依法管理企业工作,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运用法律手段强化管理,搞活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法治理,搞好基层,要真抓实干,要一个村一个村的抓,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抓,一个学校、一个商店地抓,紧抓不放,一抓到底"[2]。在抓基层依法治理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行业、各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推行依法治县活动。各地都要从实际出发,确实重点治理的部门和问题,选择突破口,抓住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依法整顿,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的质量和社会效果。
  (三)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素质,保证法律有效落实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断有新的法律法规颁布,现行的法律也在不断被修改,这要求执法队伍也不断再学习、再教育、不断充实和提高知识水平。
  当前,我国县域城市执法队伍总体素质还不算高,在执法队伍中学过法律、懂得法律的专业干部还相对较少,其中受过严格高等法律教育的专业人员更少。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学教育,对现有人员中不懂法的,应加强培训力度,同时要采取多种途径录用人才。如:通过专业考试录用大批专业人才,在招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法律素质,以避免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拒之门外。要积极鼓励普法工作人员参加法学方面的达标培训、考试。如参加函授、自学考试等,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使大部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取得相应学历,不断提高工作层次和学历水平。
  从长远来看,依法治国对法律人才的数量、质量还需要很大的提高,执法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他们应当对各部门法都有系统的学习,且能胜任任何一个法律部门工作的人才。
  (四)不断强化法律宣传,改革宣传方法
  当今,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要普通大众要知法、守法。但是由于法律部门众多,理解的难度较大,导致了很多人对法律知之甚少。这成为在法律宣传上一个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城市,法律的宣传更具挑战性。这就需要我们要建立一支素质达标的法律宣传队伍,要求他们在相关法律实务部门从事过相关具体工作。同时在宣传时,充分考虑群众的知识水平低,对法律的理解不足的特点,细心讲解,耐心解释。
  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要面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体可以如下:
  一是设立普法学习的阵地。依托各涉农社区远程教育播放室和法制文化广场、青少年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学习阵地。结合重大政策法律、法规出台,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法制宣传活动,提高普法实际性。二是创新普法宣传模式。一改往日被动普法为主普法,通过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法律援助进军营""律师进社区"等活动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法律培训、法律讲座、法制漫画、手抄报、法律咨询、以案说法等流动方式,进行普法宣传。三是拓展普法宣传途径。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实施送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单位、教育全县公民觉学习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依法办事,进一步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与完善监督机制、监督力度密切相关。为了使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必须有效落实执法监督。这种监督力度首先应当是对各级国家机关的监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因为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是否严格执法、守法、依法办事,对法制建设影响的程度远大于普通民众,只有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有助于全社会依法办事良好风气的形成。
  (六)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职权法定、职务法定、权限法定。没有非法律制定的权力,超出法定权力,即为违法。在当今,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现象层出不穷,其涉及面较广。即使法律对私权予以了保障,如在《行政诉讼法》中规定了"行政机关在侵犯公民私权时,公民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3]。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公权力的势力强大,私权利的主体弱小,在行使权利时阻碍连连。
  所以,一直以来,处理好人民权利与公权力之间关系是法治建设的关键。在权利面前,行政权力应当主動让位,在权力不涉之处,便是权利。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根据宪法,公民行使权利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国家公权力是有限的,不仅范围是有限的,而且运作也要受到其他国家权力的制衡,国家机关只是公权力的行使者,法律没有授予它权力,它就没有权力。
  宪法的实现,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良性协调。在二者关系上,公民权利第一,国家权力第二。因此,国家权力的取得必须合法化,没有正当程序的授权不能产生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必须受到公民权利的制约,国家权力行使的自由裁量不得侵害公民权利,最终要达到国家权力回归人民。只有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彻底认识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权利不是来自于国家的恩赐,而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国家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应当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七)保证"调解"成为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主要方法
  "调解"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近亲、邻里之间的问题不易采取诉讼手段,这是保证生活的和谐。非近亲、非邻里之间的纠纷也要采取调解手段,这是保障社会和谐。但是在民事纠纷调解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调解的策略、方法、技巧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调解的成败,因此在坚持依法调解的原则下,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调解办法,调解过程中,还要根据当事人的反馈不断做出调整、修正某些错误的认识,改正调解的策略、方法和技巧。
  三、总结
  现在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时期,全国各省、市、县都在轰轰烈烈的开展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建设活动,当前县域城市的法治建设速度与市一级、省一级相比还比要慢些,阻碍也要多些,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是还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在做具体工作时要认清形势,把握县情,深入开展,借鉴学习,把握人才,领略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把问题、矛盾放在面前,不要隐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加快发展法治建县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孟俊修,杜江,彭长卿著.《依法治省学习纲要》.四川人民出版社.第47页.
  [2]孟俊修,杜江,彭长卿著.《依法治省学习纲要》.四川人民出版社.第90页.
  [3]《行政诉讼法》.第11条.
网站目录投稿: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