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县域内的一些学校发现,稍微上点儿规模的学校,校长都不上讲台,课表上安排的校长的课,也都是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 除了不登讲台授课,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科研工作,很多校长也很少参与。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教学正日益成为校长的"副业"。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行政事务太多,校长无暇教学。作为一校之长,不仅要面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工作安排,还要面对安全、卫生、纪检、综治、宣传、消防等上级部门的间接工作检查。面对众多的上级部门和名目繁多的检查、指导、考核,校长一个也不敢得罪,不得不亲力亲为,布置落实,全程陪同,必要时还要绞尽脑汁周旋,以免受责罚。 二是官本位思想作祟,校长轻视教学。由于官本位思想作祟,不少校长打心眼里轻视教学:当教师时,力争挤进干部队伍;一旦当上中层或副职,便利用手中的权利少带课,或尽量带副科;当上校长后,更是把自己当成"官"来看,不上课,也不参与教学管理。在这类校长看来,教学是苦差事,是一线教师该干的事,而教学管理就是"老调重弹",是分管校长该干的事。 三是名利心太重,校长无心教学。教而优则仕是中小学校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常态,不少校长都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出身。当上校长后,随着角色的改变,其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把心思主要放在如何向上攀升上,千方百计发展人脉关系,勤于熟络上级,疏于指导教学。 教学之所以成为一些校长的"副业",既是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主观选择使然。改变这一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相关部门要为校长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应酬,保证校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完善校长聘任制,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在优选校长的基础上,建立能上能下、逐级晋升的竞争机制,推动中小学校长队伍走向专业化、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