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校长要从工地回到课堂


  现在的校长很忙,不是忙着开会,就是忙着施工,或者是忙着跑学校的建设手续,但却很少能见到校长在课堂上。年末校长述职,往往都是讲争取到了多少项目、跑了多少工地、完成了几项工程,很少有校长报告听了多少节课、参加了几次教研会、研究了几次教学工作。对于校长来说,工地与课堂到底哪个更重要?
  "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这件工作的科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许多方面。""老是忙于开会和操心其他事务,使你走不进教室,不接触教师和学生,也就等于丢掉了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校长的其他工作都失去了意义,开会等等的事就会一钱不值。""不进教室的校长,他们的领导就浮在表面,他们在学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可以把他们比作蒙着眼睛的工程师来到工地,他们听到一些,但是什么也看不见,既不了解,也不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校长的经典论述,很好地回答了对于校长来说,究竟是课堂重要还是工地重要。那么,为什么有的校长不愿在课堂而愿意在工地呢?仔细分析,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课堂对校长的能力要求更高。课堂上,校长需要面对教师和学生,如果对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充分,就很难提出中肯、有见地的意见。如今,大多数校长(即使是从教学一线提拔起来的校长)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立即脱离教学岗位,很少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有人甚至连教学书刊也很少翻阅,完全由一个教育人转化为行政人。由于长期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校长不仅不能指导师生的教与学,甚至连教师讲课都听不懂。如此,怎敢去课堂听课评课?于是,干脆就不去了。
  第二,在工地更容易做出看得见的成绩。学校用掉或者争取到多少钱,买了多少设备,修了几栋楼,栽了几棵树,这些成绩都是显而易见的,很容易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不少校长就是凭借学校办学条件、校容校貌的改变得到了领导的赞许、职工的拥护,从而实现了升迁。而听课产生的效果是隐性的、缓慢的,有时甚至是无用的。比如,校长发现某位教师课堂教学有问题,欲通过听课来帮助他,但如果该教师思想、情感、认识、教学水平均存在较大问题,校长的听课可能就毫无用处。发现某教师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免受无能教师之害,但对校长来说,实在算不得摆得上台面的成绩。从追求政绩的角度来说,校长更愿意去工地而不愿去课堂。
  第三,工地充满新奇,且舒适度高于课堂。校长长年在学校,对教室、教师、学生再熟悉不过,容易产生认识疲劳。对校长来说,建筑工地是个全新的领域,每天所见的情形、状况都不相同。同时,校长是领导、业主,可以随便走动,随便讲话,有较大的空间自由度。
  出于能力要求、工作舒适度、容易出政绩等方面的考量,很多校长愿意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工地。但是,就校长的职责而言,一个真正以教育为业的校长,其主要工作精力应该放在课堂。
  首先,校长的本质姓教。虽然目前学校工作面临的社会问题很多,不少地方把校长当做官员来管理和使用,但从本质上来说,校长姓教,而不是其他。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本质的东西还是教育、教学、教师和学生。懂教育、教师、学生,懂课程以及各科教学方法,是校长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校长要懂得这些,就必须深入课堂,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同广大师生一起研究、探索、改革、实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
  其次,社会要为校长回归课堂创造条件。社会不应该把校长定位为官员,而应把校长定位为"老师的老师"。学校选拔校长,应该选拔那些懂教育教学规律、有教育情怀的人,而不是随便找一个行政级别相当甚至从来没有教过书的人做校长。让校长沉下心来办学,社会要为校长解决诸如基建、环境、安全、经费等与学校教育教学关联不大的社会事务。学校承担的社会事务越少,社会对校园的干扰越少,校长才能安心办学。
  再次,校长要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提高管理教育教学的水平。校长深入课堂,要听得懂课,要会分析、总结,就必须不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校长以前,只教中学语文,当了校长以后,他感到:不了解学校教学计划里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就无法领导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于是,从当校长的最初几天起,便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历史,花了三年时间自学完了所有的学校教科书和主要的教学法参考书。除此之外,他还不断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教育史,广泛阅读相关学科著作。在担任校长的22年中,他始终坚持带班上课,几乎教过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苏霍姆林斯基的事例说明,校长要回归课堂,指导教师的教学,成为"教师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网站目录投稿: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