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教体局举行的一次校长座谈会上,一位初中校长在发言中明确表示:他们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高,主要是抓好了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教学主要环节的工作,不支持教师搞教育科研,也不想让教师申报教体局下发的教研课题。他认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玩"虚"的,除了晋级时有点用处外,对提高教学质量并无实际意义。 这位校长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克服教师职称评审中"重论文成果、轻工作实绩"倾向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教师搞教育科研真的是玩"虚"的吗? 对于教育科研,向来有"虚"和"实"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科研就是研究教育重大问题和教育发展方向,常常以重大课题、规划课题的形式呈现,需要层层审批,具有严格的研究过程,要通过广泛收集材料,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最终得出指导教育发展的结论,其本质是教育创新。 这类教育科研确实是教育专家学者或教育研究机构要做的事情,一般教师如果搞这类教育科研,既不具备相应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也不具备充分的研究条件,结果往往比较"虚"。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教育行动研究者",教育科研应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分析、反思和研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即我们平时所讲的"问题即课题,思考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这类教育科研通常以教研小课题的形式呈现,由学校或教研部门组织开展。在笔者看来,这类教育科研非但不"虚",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造就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学校领导应大力提倡教师搞这种类型的教育科研。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在教育界广为流传。教师作为研究者,既应当是教书育人的行家,又可通过研究,成为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专家。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让教师经历由"教育实践者"到"反思研究者"的蜕变历程,是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双赢"。 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不能简单地从主观上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看教师搞的是何种类型的研究:一些教师研究的课题犹如空中楼阁,几乎与教学工作无关,只是用来装点门面,为自己晋级换取资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更没有促进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育科研当然不宜提倡;一些教师研究的课题来自于教学实践,通过研究,扎扎实实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且影响和带动了周围一大批教师,这样的教育科研应该大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教育科研也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说道:"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教育家吕型伟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要成为一名教育专家,除了要有奉献、求真精神,还要有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