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通常被视为"最易教"同时也是"最难教"的一门课程,"易"是指达到相应教师资格水平的人,人人都可以教语文;"难"是指再厉害的语文教师,也难以打造出让所有学生满意的语文课堂。语文的工具性在于给学生带来学习方法上的启迪,其人文性在于引领人的潜能生长。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实现生命主体潜能生长,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作为母语,语文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适应学生逐步拓展的日常学习生活需求,语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学生的潜能发展是生产力,语文学习则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语文学习也一定要适应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潜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应达到相应的程度。通过发展潜能学习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进一步发展潜能,进入良性循环。 我们看到还有很多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挣扎",学习的内容与他们本身的潜能发展不相适应,就算教师讲得再精彩,他们也难免无动于衷。与学生潜能发展不相适应的引领,正在禁锢他们的潜能生长。而不少语文老师还在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纠结不已,认为他们没有用心学语文。学生。 我们一再强调潜能发展的重要性,这与关键能力不无关系。关键能力是指学生潜能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出来的综合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结果是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见证。 回顾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更多体现在大众化基础能力的提升,认为学生具备相关素质素养,就可以深入开展相关学习。这种要求更多面向大众化要求,但是,仅有大众化基础能力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要将基础能力要求和自身潜能发展需求相结合,构建基于自身关键能力培养的知识技能体系。 或许有人会说,将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任务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会不会与其他学科学习相冲突?这并不矛盾,语文的工具性就好比是一把梯子、一只渡船,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丰富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对其他学科的深入学习,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中构建起独具个性的关键能力体系。 语文课堂教学无需面面俱到,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深入思考留下余地。教师对相关问题大方向的引领不可少,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就具体问题的深入思考不可无,项目式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好方式。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实际,一堂课确定一个主体项目,学生结合自身能力基础,在主题引领下进行个性化构建,不断完善和改进项目内容和形式,从而有效提升关键能力。 发展学生潜能,关键在于为学生成长创设情境,提供平台,强化引领。潜能发展要以兴趣为基点,同时注意培养理性思维、诊断纠偏、自我激励等能力。伴随潜能的深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也将不断涌现,面对新问题的态度、解决新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在新问题解决中的价值取向,均将体现学生特定时期的关键能力。学生需要深入反思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理性阅读,准确把握问题的走向。在潜能发展之中,需要有参照物,需要有跨界引领,需要跳出问题看问题,需要有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决心和意志,根据态势及时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往往就能看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为语文而语文,语文难有提升,将语文学习置于潜能提升中,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柳暗花明。"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阅读和写作为核心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潜能生长中读出真情,写出实意,欢畅淋漓,成就自我,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