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懒蚂蚁效应职场太努力的人通常都走不远


  文/野草莓
  1、"懒人"比我们想象中优秀
  朋友是公司里名副其实的老黄牛,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勤勤恳恳,一周前,部门的主管离职,朋友以为按照她平时的工作量以及工作态度,必然是顶替主管的不二人选。
  然而世事难料,那天她遗憾地告诉我新任的主管不是她,而是平时踩点上下班、整日看起来无所事事的莉莉。
  原来在提拔新主管前,领导与朋友和莉莉分别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在谈话中领导发现,莉莉虽然平时的工作量并不如朋友,但是对目前的岗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还能够以更高的高度,提出如何解决目前业务难题的可行性方案。
  职场中常常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看起来很懒,又往往因为"懒"而被重视。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如果你听过管理学中经典的"懒蚂蚁效应",那么这种现象自然不必大惊小怪。
  "懒蚂蚁效应"是由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提出的概念,他们曾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他们把这少数蚂蚁称为"懒蚂蚁"。
  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转移 。
  原来"懒蚂蚁"之所以能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快速带领大家脱离困境,是因为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其实"懒蚂蚁"们并非众人眼中那般无能和懒惰,他们懒的是身体,但费的是心,动的是脑。和"懒蚂蚁"一样,职场中那些看似偷懒的"懒人",也只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思考上。在他们身上,"懒"也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因为他们虽然懒于杂事,却勤于思考。
  在一个庞大的企业中,如果每个人都只会埋头苦干,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及时地洞察市场环境,调整未来的发展战略,那么这个企业必然会在狭窄的视野中被市场淘汰。
  企业如此,个人亦是如此,一个人只有不被杂事羁绊,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未来进行规划,他们懂得在步履匆忙的路上抬头确认前进的方向,个人在有目标、有规划的劳动中成长,其个人的价值才会逐渐增量。
  2、为什么"懒人"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
  一个企业中往往有许多种类型的员工,他们或勤奋、或聪颖、或专业,很多人以为核心人才必然是样样精通的全才,其实不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Scott A.Snell教授将人才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和辅助型四大类,而懒蚂蚁型人才被划分为企业的核心人才。
  Scott A.Snell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人才,需要具有学习与创新、适应市场的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本。而这些特点,"懒蚂蚁"员工们都恰好具备,"懒蚂蚁"们擅长的正是思考与观察市场的内外部环境,并且能够跳出狭窄的视野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比如企业中的许多管理者们就是典型的"懒蚂蚁"员工。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懒蚂蚁",他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登山、跳伞,那年52岁的他成为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位登山者。
  而SOHO的董事长也是一位"不务正业"的"懒蚂蚁",众所周知潘石屹在微博也是一位红人,拥有1981万的粉丝,他常在微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但即便整天忙着刷微博,也不妨碍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远离战场,以一种更高角度来看待行业的游戏规则。
  在很多时候,公司中的"懒蚂蚁"之所以被认为懒,是因为他们做的是开发性和抗风险性的工作,每日的工作很难有考量的具体标准,因为一次评估的周期往往会比勤蚂蚁们每周加起来的忙碌时间还要长。
  在常人看来他们似乎没有在自己本分的工作上花费太多功夫,但恰好是这份"不务正业"再次成就了工作的成功。
  正如好利来掌门人罗红所说:野外探险给了我最好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
  3、怎样成为企业需要的"懒人"?
  1. 杂事尽快做,大事仔细做
  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是固定的,如果在杂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那么其他创造性的工作时间必然会被大幅度地压缩。
  哈佛大学教授诺斯古德·帕金森曾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阐明了一个普遍的职场现象,他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可以天差地别,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
  许多人常常抱怨工作时间不够,整天的时间被各种小事、杂事填的满满当当。但事实却是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假设你有4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做一项工作,你就会花4个小时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1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1小时内做完它。
  因此给自己一个工作完成的时间设限是十分必要的,这是防止无压工作,也就是突发的小事无限膨胀不断侵蚀自己工作时间的最佳手段,只有杂事减少了,才会有足够的时间按"懒人"的方式用心去思考。
  2. 摆脱思维定势,打破固有思维方式
  在职场中,职场人往往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固有的方式经过前人的实践与验证,虽然有一定的可取性和成熟性,但是如果一直下意识地使用前人的方式,不仅容易僵化思维,更会麻痹人的创造潜能,使之最终泯然众人矣。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几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直到最后活活饿死。
  其实在职场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虽然人类不至于在食物面前活活饿死,但是那种僵化、不愿意打破固有习惯的方式却和毛毛虫一模一样。
  倘若将花盆的边缘比作一个已有前人打下一片天地的行业,大批职场人趁着行业火热便一个一个首尾相接地涌入该行业,然而"松叶"只有那么多,被众人瓜分后便再无新的食物,此时若是没有一位"哥伦布"勇敢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开辟航海之路,那么众人必定和毛毛虫一般活活饿死。
  正如前不久火热的垃圾分类,有人看到了热闹,有人看到了麻烦,但是却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代丢垃圾、上门回收垃圾、垃圾处理器在一夜之间出现,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在飞速前进的时代面前,盲目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淘汰,十几年前的流水线,如今的人工智能无不告诉我们,变革、创新、用心才能在这个时代扎根。
  古人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归根结底,"懒"不要紧,关键是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体力勤奋,而忽视了思维的创新与转变,在前人的基础上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网站目录投稿:秋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