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知乎高赞为什么穷不过代富不过代


  刷知乎时,看到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这话估计你多少都有听过,可能是长辈告诉你的,可能是网络上看到的。我一直以来对这说法也很好奇,可如今看来——
  它顶多算个说法,并不是现象。
  更有意思的,我觉得是说这句话的心态,它比问题本身更耐人寻味。
  01、穷不过三代,可能只是个愿望
  有一部很著名的英国BBC纪录片叫《人生七年》(《56UP》),团队对14位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7年记录一次,从7岁一直到56岁。
  结果是:只有1个穷人实现了翻盘,其他的人依然生活在底层社会。
  网络上有很多故事:
  农家子弟奋斗了18年,才取得和大都市同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权利;
  穷学生靠助学贷款艰难完成学业,却难以在一线城市维持生活;
  21岁女孩北京拆迁获11套房,从此衣食无忧。
  逆袭确实不易,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通道也从未关闭。
  真正让"穷"变成不可逆转的,是一个人没有能力在后续漫长的道路上,降低它对自己的负面作用。
  过于强调原生家庭、强调穷困对其影响,是比穷本身更加消磨意志的事。
  我大学时期,班上有位家境不太好的同学K。他的自卑,几乎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每个琐碎细节。
  有一次期末考后班级聚餐,大家商量时提了几个地点吃饭,K估计是觉得费用过高,一开始默不作声,突然说了句:
  "我们农村人没啥钱参加这种活动。"
  所有人面面相觑,场面一度尴尬得快要凝固。最后还是班长打圆场说,没事没事,可以换个更便宜的地方。
  K听完就一个人走出了教室。
  平心而论,K非常吃苦耐劳,只是他过于频繁地感慨社会不公。毕业后也经常在群里说,公司谁谁靠关系入司、谁谁又通过什么关系拿到晋升名额。
  K谈过一任女友,对方收入比他高不少,家境也不错,没交往多久他就要求女友结婚后必须辞职当家庭主妇。分手后,K在朋友圈淡淡地发了句: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前阵子K依然在抱怨,农村人在城市买房的种种艰辛。全然没看到,不少当初家境平平的同学已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安居乐业。
  为什么说"穷不过三代"?
  无法摆脱穷困的人,一代比一代穷,假如穷到连娶媳妇都困难,自然没有第四代了。
  有能力摆脱穷困的人,他们不会处处强调阶层对自身的影响,而是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改变现状。
  他们不会把"穷不过三代"当做安慰,更不会把它当做消极处世的借口。
  02、富不过三代,可能是个警示
  我在B站上关注了一个视频Up主,她在美国长大,然后回到北京做主持人。
  家境不错的她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从外表到思想都非常出众,遇到从事金融行业、同样优秀的老公后,顺理成章地建立家庭。
  可想而知,他们未来的孩子大概率也是很优秀的。
  这个世界上的富二代大致分为两种。
  第1种,躺在父辈打拼的财富上好逸恶劳,三两下把家底败光,生生断送了老天塞给他的一副好牌。
  第2种,拥有令人羡慕的起跑线,不仅站得高,而且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可让其飞得更远。
  不管哪一种,"富X代"的标签都将逐渐消褪。
  尤其是第2种。
  电影《1942》里,老东家的家产被人抢光后,在逃荒路上说:只要我们逃到陕西就好办了。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10年,我还是东家。
  许多富人真正富的不是拥有多少钱,而是变富的能力。
  他们恰恰会用"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来警醒自己,不要过分在意眼前的财富。
  03:
  有个叫《极限挑战》的综艺节目,其中一期说的是起跑线。   节目组来到上海某所中学,在高考冲刺100天的誓师大会上将同学们都请到操场上,准备进行一场特殊赛跑。   他们的起跑线,是由6个问题组成的:   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   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父母是否持续让你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   你曾经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   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   6个问题后,原本整齐的队伍不规则地拉开了好大一截距离。   这一幕残酷又现实。起跑线既决定了起点,又影响了终点。   但黄磊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比赛,都是短跑。可人生是场马拉松,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场马拉松,是由起跑好坏决定的。   前面那几步,在漫长的人生中,不过是最小最小的一毫米。"   你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慢慢扭转劣势。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穷人跨越阶层有多难?   在我看来,这问题的关键并不是"难",而是你如何定义"跨越阶级"这4个字。   你要是非得对标王思聪,岂止难啊,这简直叫行为艺术了好么?   但如果是想踏踏实实改变一辈子穷苦的命运,这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比如我的舍友。   她是非常普通的农村子弟,家中大姐,还有两个弟弟。父母是都没怎么念过书的庄稼人,母亲18岁就生下她。舍友的名字还是7岁上小学报名前,她翻着新华字典给自己取的。   幸运的是,父母没有重男轻女,拼尽全力让她读书。   她大学申请助学贷款、同时打着3份工。毕业后留在省会城市工作,出资让两个弟弟也上了大学。几年后与交往多年的同学结婚、买房,如今已是二宝妈妈。   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跨越阶级之类的问题,想的只有3点:   1、努力读书找到好工作;2、努力挣钱让弟弟们上学;3、努力在大城市扎根,让家人过得更好。   她一点一滴地付出和经营,让愿望不知不觉地全部实现。   可以说,改变了他们家族未来的命运。   04:
  郝景芳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里,将社会划分成三个阶层,分享48小时。一个空间的人醒来,另外两个空间的人就要休眠。最低等空间只能夜晚出现。   三个空间严禁来往。   有时想想挺庆幸,我们这个年代真的拥有太多机会。   穷与富之间,并不是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阶级流动的潮汐,并不是朝着单一方向。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阶层。你看《动物世界》不也经常出现群体里的地位高低之分对吧?   可怕的从来不是阶层分化,而是阶层固化。   曾看过一份案例数据,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过去40年里,真正实现收入增长和阶层跨域,跳出父母阶层的,只有不到1/3。   有16%的人,收入比父母在同样年龄时更少。   这几年常常听人抱怨,竞争太大、压力太大。   但换个角度,恰恰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发展速度快+竞争大,才给了每个人前所未有的机会,不是么?   对普通人来讲,大可不必拿着放大镜定义穷富、划清阶级。变化无处不在,唯有向前跑,才会触碰到那把金钥匙。
网站目录投稿:春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