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是一本由[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蔷薇》精选点评: ●一个作家的写作故事 ●文学大师的碎碎念。虽然读过但大部分内容都忘了。脑子不好。 ●帕乌斯托夫斯基说「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要是文学沉寂了,即使只沉寂一分钟,其后果的严重不下于人民的死亡。」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讲标点符号的那一篇,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发点动态和聊天时不用标点符号,这有什么好处?句读何其重要。他好像很喜欢蒲宁和契诃夫,他在文学上的很多启示来自这两位。像帕乌斯托夫斯基这样的大师,能这样细腻真诚而且耐心的谈及自己的写作经验,告诉后辈什么是伟大的文学,实在很难得。推荐学习写作的胖友看看这本书。另外,关于他还有一场闹剧,他本来是很有可能拿到诺奖的,不过莫斯科当局很讨厌他,苏联政府甚至强硬介入诺奖的评审,最后还是肖洛霍夫斩获诺奖,还未开奖的时候,意大利已经抢先出版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诺奖作家集,意大利人表示很尴尬。 ●若干年前你对我提到的第一本书。 ●因为不知道这本书,被耿老问"你们都读什么呢?" 要努力! ●很多年了 还想再找来读一读。 维罗纳全城响彻晚祷的钟声。夜行的驿车。 ●读的时候旁边刚好坐着俄语系的男生,我让他给我念了那个叫做"霞光"和"远处闪电反光"的词,让他念了他俄语课本里普希金的短诗。真是像三年前初次听他们歌唱时的感觉,热血在身体里蹿的飞快。夜行的译车里大段大段的句子,亦或是他笔下干净,苍莽,辽阔的俄罗斯,那个天才般的普希金,那些隐秘的泪水,真的难以言说这是何等的慷慨。而且他说的和我想的一模一样,只是去生活罢了,然后尽力让自己对得起那些被闪电击中的属于恩慈的时刻。 ●亦與死去的人做朋友。 ●我到底该读些什么书…… ●敖德萨…至于那些澎湃的句子用澎湃的俄语写下的是早已逝去的澎湃年代。 《金蔷薇》读后感(一):随记 在中学的语文课外里读过第一篇的《珍贵的尘土》,但是我忘记是不是有收录最后作家一段。 小时侯在电台听过第二章 《碑铭》的前半段,还能记起广播员抑扬顿挫的读着 "纪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将征服海的人"。 另外,看过一次王蒙的讲坛,说的莫奈画伦敦紫雾的事儿,估计也是这里来的。 作者对托尔斯泰比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视的多,不过现代口味变了,就douban来说陀比托更加重视。另外本人文学水平也有限,看了说了一堆堆苏俄的作家有点头疼。 《金蔷薇》读后感(二):文字,那温柔的力量 文艺学老师推荐过的书。我从图书馆借来读过一遍,写了一篇很感性的读后感。从此,念念于怀。 带家教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讲了书开篇那个"金蔷薇"的故事,他们一笑而过。有一次蹭一位老教授的课,听他讲起他曾经边给孙子洗澡边给他讲"金蔷薇"的故事,孙子很喜欢,让爷爷讲更多的故事。我瞬间被感动到了,是轻拂灵魂般的顿悟。 当文字被一个老学者娓娓道来,岁月沉淀,文字的灵气被温柔地倾泻出来,如月光轻抚,时光静好。 我想保有一颗纯粹的心,多读几遍,再多读几遍。 《金蔷薇》读后感(三):描写美丽的How-to book 翻译得不错,很有文采,描写很美丽。 这是一本讨论作家应该如何写作的书,有时候还是漏出来一些那个时代和国度的特征,比如说"为人民写作"之类的话。而且,我也不太喜欢他拿自己做例子,说自己是怎么写出某些作品的,好像蛮自恋蛮居高临下的。但也许这是因为,我本来也不知道他,也没看过他的作品的缘故。 有些故事还是颇为奇异幽远,有些景色感觉寒冷而清美,让读者离开现实世界一小会儿。至于How To写作这一点,不提也可以。 《金蔷薇》读后感(四):对于写作蛮有帮助的 好像是在刘小枫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里面接触到了这本《金蔷薇》。 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有点像作者的自传性文字,但这个文字呢又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自传,严格来说,也不是自传,而是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个总结,从作品的构思、人物形象地塑造等等,都做了一些总结。难得的是,不是以枯燥的理论来表述出来的,而是根据自己创作作品时的这些经历,再适当地结合了理论,感觉非常地亲民易懂。 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也是字字珠玑,一篇篇都闪耀着光芒,透露出作者对俄罗斯民族的热爱,和对契诃夫等作家的敬爱。 《金蔷薇》读后感(五):翻译与翻译家 歌德曾说,在一个民族里,翻译家算是半个先知。老翻译家们的心血是文明的传承,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功又何止当代。但瞧瞧现在的翻译,孟子译成"孟修斯",一阶矩译成"第一时刻",这样的译者,再学富五车也是单薄的,经不起考量的,这样的译作也只能带去更多的误解。不仅翻译事业,不论从事何业,必要先完善自己的人格。傅雷先生曾对傅聪说,你要先成为一个人,再成为一个音乐家,最后成为一个钢琴家。恨此间再无大师。 至于某些老师,留洋归来竟不通国语;某些外企高管,背景丰富却不晓鲁迅。则实为笑谈。 计量课读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感于李时先生隽永之译笔,遂发此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