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宣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笔者结合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学习、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国人民的斗争总是失败,原因就在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从1840年到1949年,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在中国试验过。但是实践证明,这些思潮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后,中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 二、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它的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已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 三、为什么今后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没有别的理论可以依靠,也不能依靠别的理论。从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直至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工程,必须要有一个伟大理论作为指导,提供指南,掌握方向。至今还没有发现比马克思主义更好的理论。没有别的理论可以依靠,也不能依靠别的理论,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掌握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掌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能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从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情况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些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他们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不利于人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名政工干部,一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对最鲜活的企业管理经验作出理论概括,使企业管理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二是要扎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国企特色、国企风格。三是要真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企业现在和将来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四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敏锐把握石化企业的行业特征,深入研究解决国企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企业发展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