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差,能力差,是"人裁",他们最容易成为拒聘和裁员的对象。 ●态度好,能力差,将就用的"人材"。 ●能力强,态度差,对企业不认同。他们是"刚才"的"才",老板很难用他。 ●能力强,态度好,认同企业。这类"人财"最能带来财富,是老板最喜欢的人。 这是香港光华学院特聘培训师、2001年中国最具潜力人力资源经理胡斌有关人才的一个有趣论述。 与此相对应,今年3月,《我们为什么不需要应届毕业生》一书,引起轩然大波,这个论调是否占主流地位暂时不论。但书中一些故事却发人深省:拿着就职公司的电话大打长话骂公司小气;在乱骂客户后给公司造成生意损失,遭上司批评却拂袖而去;不全力以赴工作,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宗旨跳来跳去…… 的确,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一般成功欲望很强,其中就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现实情况则是他们没有社会生活的磨炼,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一味强调能得到什么,很少考虑自己能创造什么。同时受中国教育的现状和知识更新频度的影响,他们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眼高手低,却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在现实面前无法调整心态、虚心学习、从头再来。 当然,这些案例、故事和观点也许都是零星和片面的,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无关本届大学毕业生,而是上几代毕业生产生的后遗恶果。因此这也不是对当今大学生一股脑的否定及偏见,就本质来说,我们坚信多数大学生是有能力有素质可以信赖的人才。但以上种种观点,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给正忙于求职的大学生们一个内省的视角,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就业印象,改变大学生就业困境必须从完善大学生就业形象做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彭巧的举动,是一种挑战———挑战自己的误区或是他人的误视。 人生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态度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明确我们构筑的人生的优劣。心态的不同必然导致人格和作为的不同,而且会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