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临沧个别县区的学校要求通过上传购药证明、服药图片、视频等方式强制师生服用"大锅药",甚至以此作为入学报到条件,引发热议。随后,临沧市教育体育局发布通报称,个别县(区)教育体育局、市直学校执行政策时出现认识错误,已紧急叫停这一强制性做法,并就此举向师生家长们道歉。 教育领域的防疫工作是防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合法合理的防疫政策才能保障防疫工作发挥效用、落到实处。有时政策达不到实效,是因为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客观来说,云南"大锅药"事件的本质是:政策实施部门在执行上级防疫政策时出现了偏差,最终引发了师生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冲突。以此为鉴,教育领域的防疫工作应该警惕政策施行过程中的变形走样: 第一,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应当树立正确的行政法治理念。舆论的焦点在于,个别教育部门强制要求学生服用"大锅药"合理与否。从法理上说,该行为的本质是公权力对普通公民人身权利的强制性干预,不符合"以人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良性的权力运行模式是,权力不能恣意妄为,应当受到制约,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则是这种制约的重要因素。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拥有正确的行政法治理念,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才会不犯低级错误。 第二,避免政策传达中的"层层加压"。在当前防疫工作中,部分单位存在"层层加压"的情况。一方面,在政策传达过程中加大政策执行的压力,具体表现为时间要求紧、责任要求重、措施要求简单粗暴;另一方面,扩大了执行内容的范围,许多负责人在转达或布置工作时额外增加任务,以体现政策落实的工作创新,既让基层办事人员苦不堪言,也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有的高校自行划定需要重点预防的地区名单并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名单汇报情况,这种做法容易引发恐惧和厌恶心理。 第三,警惕防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在"大锅药"事件中,学校要求家长上传购药证明、服药图片、视频等,此举被公众痛斥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背后是对现象的执迷、对本质的忽视,"会议防疫""表格防疫"不是为了做好防疫工作,而是为了防止上级追究责任。这种形式不但防不了"疫",反而让办事人员跑"断"了腿,分散了防疫力量。例如,不少院校都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位置坐标、个人情况信息,甚至一日数次登记体温变化情况,要求学生通过应用软件每天"打卡",等等。上述形式主义并不少见,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