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龙岗区一名教师被指侵犯著作权,事发后龙岗区教育局介入调查。3月6日,该局发布最新通报称,龙岗区如意小学教师胡红梅在其出版的书籍、儿童阅读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等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该局对胡红梅作出撤职处理,并撤销其龙岗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 胡红梅曾是深圳、广东乃至全国名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头顶"全能教育奖""广东好人""深圳道德模范""深圳教育改革先锋人物"等数十项炫目光环。而这次,胡红梅由名师变成"网红",则是因为多人举报其抄袭。从2月23日东窗事发到现在,参与在线讨论的网友一边倒地呼吁"别放过她"。 青年作家陈迅喆和山东教师王爱玲举报胡红梅的网贴中提到,胡红梅的出版著作多次对自己的作品实行侵权引用,并涉嫌抄袭朱永新、王林等名人著作。胡红梅的某部作品与台湾作家林玫伶的作品几乎一样,连序言也照搬,可谓刷新了论文抄袭的"新高度"和学术不端的"新厚度"。 胡红梅的师德配不上"名师"头衔,更是对某些道德荣誉称号的莫大讽刺。但胡红梅快速成长的"名师"之路,却有当前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在政绩需求的驱使下,培养自己的名师和骨干教师群体,成了振兴地方教育的不二法宝。而胡红梅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些关键信息,用自己还算出色的教学能力和大量抄袭的教育论文,成功搭上了打造名师的"快车"。 "抄出来的名师"原形毕露,胡红梅还在公开道歉信里用公益教育等借口为自己遮丑辩解。胡红梅的名师之梦破灭了,她的辉煌也会很快隐没,最终被遗忘。但是,对于当地教育部门来说,胡红梅事件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应该在教育的颜面上留下深深的"伤疤"。抄出来的教授、抄出来的专家、抄出来的博士,在"天下论文一大抄"的学术生态里,如同跑龙套一样地晃过去了,没有人记得"伤疤"上隐隐的痛。"胡红梅"是否也会成为一块没有痛感的"教育伤疤",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地方教育发展但求速效,操之过急;优质师资培养重技轻道,师德建设流于形式;教育评价不重真才实学,学术不端等歪门邪道充斥校园;个别教师利用政策漏洞,大行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风,为了名利前途,不惜违逆内心,出卖师道尊严。 "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师",这些与职称和工资密切相关的头衔,撩拨着部分教师的浮躁取巧心理,助长了教育功利化。培养优质师资的"名师工程"异化为"毁师工程",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学术管理年年都搞,政策制度越来越严,而对于问题却只能"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在这种恶性循环面前,教育管理总是表现出一种"习得性无助"。 从地方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名师与教育论文多多益善,但也应该防止好政策被滥用、套用,避免教育管理出现"习得性无助"。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都应该记住这块"伤疤",时不时用手去挤一挤,挤出它保存的痛感,这样才能"穷则变,变则通",才会用真思想、真态度、真举措杜绝"假教育",推动教师"做真人""做真学问""做真教育""做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