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丙文+赵原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已经被列入了我国最高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建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并将矿山救援队伍作为国家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基础力量。加强了矿山救援队伍的指挥体系,推动完成了省、市、县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建设,实现了矿山救援组织有力、协调有序、指挥顺畅的工作目标。 高效的应急救援已成为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那么如何建设更加高效的现代应急救援体系呢?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王志坚。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什么是现代应急救援?其要素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王志坚(以下简称"王"):现代应急救援体系的标志,一是要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二是要以法治为基础。2003年,我国提出应急救援体系要建立"一案三制"。2007年11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八大报告提出,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之一,要求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现代应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为:国家意志、法律法规、政府行为、企业责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现代应急救援理念,应急救援的红线是安全施救、拯救生命;"成建制、专业化"应作为投送救援力量的基本技战术指导原则,也是建设应急救援队伍的基本经验;"高技术、信息化"是安全救援、科学施救的基础,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根本保证;"科学、及时、统一、权威"的宣传报道,必须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 此外,现代应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还应该包括: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机制等。比如美国的应急救援的硬实力,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救捞船等相当于我国的10~15倍,但是仅承担了应急救援任务的4%,其他96%都是商业化运作,靠社会救助或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许,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严重透水事故,115名矿工被困井下,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交通运输部和中国民航局等应急联动机制成员单位协调配合,迅速开辟绿色通道,救援队伍和装备千里驰援,6 000名专业救援力量,近700套设备及时到位、迅速展开,经过8天8夜,被困的115名矿工成功获救生还,成就了矿山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起事故的成功救援,体现了现代应急救援的特征,也很好地体现了国家意志。 2013年3月29日,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普朗沟泽日山发生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救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现场组织指挥,调集当地驻军、公安消防、中央企业、民兵、医务等救援人员4 600余名,大型工程机械及车辆200余台、搜救犬15条、雷达生命探测仪15台,投入抢险救援,是现代应急救援的经典战例。 记: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应急救援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王: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创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应急处置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救援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已成为治理国家能力的标志。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将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成熟的执政党必须有系统的应急理念,合格的政府必须有高效的应急构架。国家安全生产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应急救援体系。 记:2012年4月12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7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和14支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请问这一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需要在哪些地方进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中还存在哪些不适应问题? 王:目前,国家、地方和企业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成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大同队、平顶山队、鹤岗队、淮南队、芙蓉队、靖远队,配备了排水、钻探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救援装备,有能力承担起全国各大区域内以及跨区域重特大、特别复杂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 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先进的救援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从国家队的建设情况看,硬件是投上去了,但是它的职能建设、能力提升还没有和国际接轨,差距较大。以前人工救援看重的是一线队员的技术战术能力,现在的救援要看后方的科技能力支撑、技术的配套。第二,我们现在的应急救援建设还是要把路子走开,既要强调专业化,又要淡化事故的分类,建立大安全格局,走"大救援"的路子。第三,理顺体制机制。我们现在的救援队依托企业,有一个悖论就是,企业遵从于《企业法》,依法生产经营,终极目标是盈利。但是,要要求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而指战员本身是企业的工人,工人的立场就是依法依规,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发生事故以后自救互救。这个时候,凭什么要求救护队员往火海里冲?这个体制问题需要加以解决。第四,追上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比如澳大利亚的应急训练就在一个废弃的矿井里进行,把一些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技装备移植到里面,使训练更贴近实战。第五,如何做到救援中怎么作战就怎么训练,怎么训练就怎么比武。我们配备了很多训练装置,但是怎么把它们用起来,这也是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第六,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还没有深入人心。现在全社会整体上缺乏危机意识,专家们喻为"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乡村"。怎么样普及应急知识,很生动地把这些知识教给别人,这方面现在做得还不够。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对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应急救援能力关系执政能力的认识刚刚破题,总体上认识还不够,摆位还不够;全社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员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体制、政策不健全;应急预案与应急处置脱节,响应不及时等。 记:我国应急联动机制是如何建设的,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建设重点内容是什么? 王:中国政府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体制机制,自上而下建立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层次、全覆盖的应急联动机制,以提升处置重大事故的能力。我国应急联动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以下原则:生命至上、统一协调、提高能力、科学施救。 2006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担负全国应急救援综合监管、指导协调重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的行政职能,并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牵头建立了由公安、运输、气象、地震、海洋和军队等18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安全生产应急联动机制,在此框架下建立了预报预警工作机制。各省级政府参照这一模式相继建立了本地区的应急联动机制。 我国的应急联动机制经历了重大实践检验,预防和应对事故灾害的作业日益增强,成效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注重军地联合救援,顺畅预警预报渠道,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救援中,从接警到展开救援,响应灵敏,处置果断,行动迅速,信息的及时性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应急管理成功救援的经典案例;快速协调地空通道,这是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的重要职责之一;加强事故灾难预防,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各成员在预测、预报、预警等方面保持着密切合作。 我们有责任把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设得更好,为安全生产筑牢决定性防线。因此,下一步将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加强工作:推动建立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联动体系;推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实战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相关基础建设。 编辑 宁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