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话说孙权三决断篇穷寇勿追


  吴国在夷陵大获全胜,刘备败守白帝城。这时许多领将都要求乘胜追击,擒获刘备。
  孙权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朱然等认为,曹丕正在大量纠集军队,名义上是帮助吴国对付刘备,实际上内藏祸心。于是孙权决定立即撤军。没过多久,果然魏军分三路来犯。
  看起来,孙权部下的两种意见似乎都有道理。
  如果乘胜出击,蜀军此时实力大亏,抓住刘备是有可能的。擒贼先擒王,若刘备被俘,蜀国一举可下也。宜将剩勇追穷寇。
  如果继续追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魏军此时来犯,吴军就成了两面受敌之势,后果不堪设想。穷寇勿追。
  孙权是怎样思考和作出判断,认定后一种意见才是真正有道理的呢?
  他是靠对大局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作出这种决断的。
  三国鼎立,魏国强大,吴蜀弱小。两小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魏国。这就是大局。
  吴蜀之间因借、还荆州的事情产生矛盾,最后导致联盟的破裂。蜀国来犯时,孙权曾求和,刘备不许。战事遂不可避免。
  无论事情发展到何种地步,头脑清醒的领袖都应该始终把握住大局。对孙权来说,就是要寻求机会与蜀国恢复盟好,共同对付魏国。蜀军大败,无力再战,这应该是一个与蜀国和好的机会。
  如果勉强追击,即使能擒获刘备,也未必能一举攻占蜀国。诸葛亮在成都,蜀军的实力仍不容小视。这时吴蜀相争,魏国正好坐收渔人之利,最后一一击破。
  如果孙权采纳了第一种意见,结局只会是这样。
  为人处世当从大处着眼,把大局搞清楚;由此出发,来作出自己的决断。
  人生的大局就是自己确立的努力方向和根本目标。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作出决断时,都要以此为标准。凡是违背这个努力方向和根本目标的,就不宜实行,即使看起来暂时的利益很大;凡是符合这个大方向的,我们就要坚持去做,即使看来暂时对我们十分不利。
  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这里的"聪明"就是指把一时的小利、眼前的利益和似真实假的利益看得太重,算计得太精,以至于损害了自己的根本利益,误了人生大事。
  胸无大志,利欲薰心,这种"聪明误"的现象就容易发生;人的志向立得高雅,眼界开阔,在人生关键处就会明于决断,不会为小利所惑。
  且让天下三分利,换来赤子一片心!
网站目录投稿: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