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市 400715) 【摘 要】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检索平台,获取中国电子废弃物相关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年载文量、研究区分布、著者单位、研究资助来源、下载频次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国内电子废弃物研究的重心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子废弃物;文献计量分析;进展 一、引言 电子废弃物,又称电子垃圾,是指被废弃而不再使用的电器或电子设备。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与此同时,电子废弃物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1]。在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为电子废弃物在中国的泛滥提供了温床[2]。据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废弃物生产国,每年生产超过230万吨电子废弃物,仅次于美国的300万吨,污染风险不容忽视。 在电子废弃物泛滥的同时,我国学术界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向宁、王景伟等[3、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的治理提出了相应对策;姚从容、尹洁林等[5、6]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现状和影响因素;更多的学者则从环境化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电子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7~9]。尽管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目前对于中国电子废弃物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为了在准确的成果信息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研究情况,厘清研究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到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科学地了解国内电子废弃物的研究重心与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文献资源获取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检索平台,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电子废弃物"或"电子垃圾"为检索词,查询篇名包含两词汇的全部核心期刊文献,截至时间为2016年12月,共检索出核心期刊文献261篇。 (二)文献甄别阅读 在检索出的文章基础上,通过泛读剔除所有的短讯、书评等文章,最终获得电子废弃物研究核心论文231篇。利用筛选出的文章建立年度序列数据分析库,根据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所属学科、基金分布以及作者单位等指标分析电子废弃物研究现状。 三、结果分析 (一)年载文量分析 从文章发表的年份上看,我国电子废弃物研究始于2003年,此后文献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电子废弃物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将我国电子废弃物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7年,该阶段为研究的起始阶段,我国电子废弃物的问题开始显现,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从文章数量上来看,关注力度仍显不足;第二阶段为2008—2016年,文献量经历2008年的大幅上升之后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电子废弃物污染问题的多发以及奥运会的申办使得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着手电子废弃物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第一阶段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电子废弃物管理和资源化对策的理论研究。学者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针对中国电子废弃物的现状,从立法、管理、资源化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此阶段缺少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量化分析,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危害以及分布等情况认识不足。从第二阶段开始,有关电子废弃物的实证研究和区域综合研究开始增加,以2012年为例,该年发表的25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17篇属于实证或区域综合研究。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多基于实地调研的数据,利用数据测试的结果和模型定量研究电子废弃物的危害,模拟电子废弃物产生和处理的相关过程。尽管政策性的定性研究依旧存在,但实证研究的增加表明相关研究已经由表层现象的简单描述向内部机制的挖掘逐步深入,研究层次不断加深。从文章数量和内容的年际变化上看,我国电子废弃物问题正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但与环境学的其他领域相比,电子废弃物的研究热度仍显不足。 (二)研究区分析 对研究区的分析能够较好的把握我国电子废弃物研究的热点区域。提取实证与区域综合研究论文中的研究区,剔除出其中指示不清的区域,共得到86个研究区。其中,大部分研究区仅精确到市一级,少数研究区精确到了镇一级。从省一级层面上看,我國现阶段电子废弃物研究多针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其中浙江省和广东省是主要研究的省份,研究案例占总数的比重超过80%。从市一级层面生看,浙江台州和广东的清远、汕头三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地区,研究案例占总数的67%。其中,温岭、龙塘、贵屿三个次级区域分布有电子拆卸场,研究案例较多。从总体上看,研究区的集中程度高、范围小,仅涉及8个省市的部分区域。一方面反映出现阶段研究存在区域局限,对广大的西部内陆地区研究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危害呈现区域性特征,东部沿海是重灾区。 (三)著者单位分析 从著者单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大学和科研机构,构成电子废弃物研究的核心。这一类研究群体研究的领域较广,既涉及电子废弃物回收和管理的制度研究、电子废弃物的危害、电子废弃物污染的防治等。从学科来源上看,涉及环境科学、生物学、法学、管理学等。二是环境保护部门,主要从事电子垃圾污染物的监测与危害的量化研究。三是地区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电子废弃物在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而受到疾控部门的关注。这类研究群体主要从事污染物对生物体危害的定量研究。从研究群体的学科背景上看,我国电子废弃物研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研究领域和角度较广,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从著者单位的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缺乏从事电子废弃物研究的群体,体现出中西部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在电子产业发展上的巨大差距。 (四)研究资助来源分析 提取資助电子废弃物研究最多的5项基金。其中,受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资助的论文共有9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38%。由此可见,尽管国内关于电子废弃物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范围和研究群体数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但电子废弃物的危害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重视,相关研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五)下载频次分析 从下载频次上看,电子废弃物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在近年很快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其中,电子废弃物的污染与回收利用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领域。相关研究并不局限于具体的研究区,而是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索适用于中国的电子废弃物治理办法,这类研究应用性和指导性强,因而得到广泛关注。相比之下,利用实地监测数据分析电子废弃物危害的相关文章尽管揭示深层次的问题,但缺乏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因而总体关注度相对较低。 四、总结与反思 电子废弃物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已经逐渐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害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电子废弃物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了解国内相关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主要结论如下:(1)国内有关电子废弃物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层次和深度不断加深,政府关注力度较大,研究前景较好,但相较于其他学科,研究热度仍存在较大差距。(2)研究区和研究群体多分布于东部沿海省份,这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布局高度相关。研究群体的学科背景较为齐全,表明电子废弃物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3)尽管国内有关研究角度和领域较广,但应用前景更大的理论和政策性研究更能吸引学者们的关注。 尽管文献计量分析能够对研究的热度和方向等进行量化,但在文献梳理过程中仍然会受到主观判别的影响。仅靠分析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本研究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梁迎修. 借鉴国际经验探讨我国电子废弃物的法律治理之道[J]. 环境保护,2014,18(06):61-63. [2]吴思斌. 电子垃圾的生态危害与回收利用[J]. 生态经济,2014,30(02):12-15. [3]向宁,梅凤乔,叶文虎. 德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管理实践及其借鉴[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2):111-118. [4]王景伟,施德汉,陈须连. 美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现状分析[J].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2):1034-1037+1055. [5]姚从容,田旖卿,陈星,等. 中国城市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现状——基于天津市的调查[J]. 资源科学,2009,31(05):836-843. [6]尹洁林,葛新权,郭健. 大学生电子垃圾回收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 预测,2012,31(02):31-37. [7]莫凌,吴江平,张云,等. 电子垃圾拆解地翠鸟对多氯联苯的累积及风险评估[J]. 生态毒理学报,2016,11(02):155-162. [8]王瑾丰,宋小飞,牛晓君,等. 电子垃圾拆解区土壤上空心菜的毒理响应[J]. 生态环境学报,2014,23(10):1664-1670. [9]姚春霞,尹雪斌,宋静,等. 某电子废弃物拆卸区土壤、水和农作物中砷含量状况研究[J]. 环境科学,2008,29(06):171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