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1],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作了最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实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包括:
  1、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即学会倾听,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解,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独立思考,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与人交流、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2、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准备,能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一开学,我首先会和学生强调上课时要用到的学习用品,以数学课为例,我要求学生要准备好课本、练习本、草稿本、铅笔、橡皮、尺子等,并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铃声一响便回到座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坐一分钟。明确了要求后,学生自然"有章可循"。
  3、良好的作业习惯。除了养成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以外,小学生的作业中最看重的一点便是书写,养成书写认真工整的习惯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良好态度,因此,在做书写时要求学生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4、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习惯包括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不管是预习和自习的习惯最重要的是都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
  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增强身体素质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时期,又是长身体时期,因此,中小学生应该知识身体并重,在整个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班级的卫生主要体现在班级打扫工作中,而卫生打扫既为了搞好卫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对班级值日的卫生清扫工作做了如下安排:第一,任务分配到每个人身上。我将班级卫生划分为扫地、拖地、走廊、讲台、倒垃圾、门窗六个任务,然后落实到卫生小组中的个人身上。除此做好"包干制",即自己周边的卫生自己负好保洁工作。第二,打扫时间分为两次。第一次是每天早上学生上学时;第二次是每天放学时。第三,打扫时卫生委员负全责,各个小组长管理本组同学的清扫工作,组内既有分工又要互相帮助。同时强调每一个人对班级的每一个负责区域都有责任,遇到不合格的地方要主动整改好。
  在这样的安排下,每个同学都承担任务,每个人的任务很少,清扫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由于天天清扫利于养成劳动习惯,使班级无论何时总是干干净净,各种物品摆放有序。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完善学生人格
  学校无小事,事事含教育。教师要珍惜对学生做的每一项工作,争取在每一项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将行为的养成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中。
  1、讲文明,懂礼貌。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集合做到"快、静、齐"。
  2、守时间,遵秩序:晚上按時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完成。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
  3、讲环保,爱父母。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时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并以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比赛、竞争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行为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班风班貌自然得到了发展。
  要做好以上三点的习惯养成,也要遵守三个原则:第一,因材施教、针对性强。在教育教学中,多关注个体,充分了解各学生的特点,根据各自特点有效施教。例如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研究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标准。第二,加强监管、持之以恒。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必须经过时间的锤炼,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好习惯坚持不长久。因此教师要有细心、耐心,多观察、多督促,持之以恒,不放弃,不抛弃,坚持以检查为指导,用不同的培养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同时,加强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第三,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养成好的习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步骤地进行。尊重学生的天性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循序渐进。
  我相信,只要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礼祥.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7):442+415.
网站目录投稿: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