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现代日本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代日本史》是一本由[美] 安德鲁·戈登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一):以史为鉴,怎么可能。
  1945年以后现代日本的发展历程,像极了中国今天经历的故事。国家不断发展前进,大概就是要通过吸取别人的经验来躲避自己遇到的坑,所谓"以史为鉴"。但是,历史不断的重蹈覆辙也提醒着人类啊,我们似乎很难从历史的漩涡中清醒认识人类自己,更难从中自拔,这也许并不在于历史给了人们什么以及如何给你,而是在于人类逃不掉自己性格里最底层的色彩,是我们自己让故事一遍又一遍不断重复,即便这些故事曾经重复过,甚至几乎要了你的命。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二):有趣的几点
  1. "日本民族主义"并不是自古有之,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结束之前,也是各藩割据,也是到了19世纪初至60年代在列强东渐,外部入侵压力剧增后,日本民族的概念才得以形成,并在此后被统治阶级一再利用。忠君教育、爱国教育也由此加入公共教育系统,成为日本鲜明的民族特性。2.天皇制度,让日本形成了"帝国民主制度"。实际上,战时军队效忠于天皇而非政府,裕仁天皇对二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该在战争结束后站上军事法庭,但由于美国担心战后日本的稳定以及将日本视为对抗共产世界的前哨战,而放弃了对天皇的审判。3. 日本在战后的经济腾飞一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阶段,经济奇迹造成了美国的警惕,继而进行了制裁和交易。但真正导致日本在90年代后进入"失去的十年",反而是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经济的各种失策,繁荣的泡沫破灭,在腾飞起被掩盖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由此也给了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机会。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三):读的第一本关于日本史的书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讲从1800德川幕府时期到2011年地震海啸这两百年的日本发展进化史。再往前,甚至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也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地方武士(实际上就是黑帮)统治着各个岛屿及地区。这两百年也是工业现代化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史无前例的蜕变期。我们"家门口的陌生人",通过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和战后重建... 成为离我们最近的发达国家。日本历经自由经济的繁荣,也经历广场协议和2008年经济大萧条带来的负面影响,前行中难以摆脱美国的掣肘。经济萎靡,老龄化等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何去何从?希望能从邻家的经历中得到启发。另外,这本书的作者是哈弗大学的教授,美国人,或许是旁人的关系,读到战后日本和亚洲邻国关系的时候,反而更感兴趣了,心态平静了!想了解日本的作为在第三者眼中是什么样的。如果心态足够强大,道个歉算个什么!它骨子里是自卑的。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四):现代日本史 读书笔记
  美国人那边对历史的研究还是领先,不论是国内的还是亚洲的。这本书也写的很不错,从明治维新到2012年,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和中国社会类型差别很大,除了文字和文化外政治格局很不一样。所以,日本在明治维新可以迅速的提升,而中国清朝的改革基本失败了。日本之后的过程曲折,虽然提升了但始终不是一个强国,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自信缺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和美国开打结果打败。日本没有意识到历史的转变,殖民主义已经到了末路。日本在二战后的崛起一个重要因素其实是中国,中国选择了革命,美国只有选择日本,造就了日本依赖出口的经济。90年代开始中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不断的和日本竞争。另外,日本的那些财阀和大公司看起来伟大实则自私,他们对时代的进步是保守的,特别是信息化,信息化正好是从90年代开始,从个人电脑、互联网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日本哪个都没跟上,主要是现有的大公司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地位和资源,整个社会抑制了新公司的崛起。日本政治从一开始就不是很强势,总是举棋不定和明争暗斗,二战后也一样,也造成了停滞的20年。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五):建设比见证更重要
  今年五一的时候在日本呆了一些天,住在皇居附近,步行不远就可以去银座,或者东京站,街对面便是日比谷公园,这是我第一次到日本,算是有了一点点感性的认识。回来后,觉得应该对日本多一点了解,所以直到刚才,读完了这本45万字的《现代日本史》。
  从德川时代,到明治维新,从日本帝国的兴衰,到"失落的二十年",在自1868年开始到现在的150年间,日本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但这种变化又在历史的前因后果间不断勾连,就像钱穆先生所说的那八个字,"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只有在更长久的历史中去审视,才看得更清楚,而跳出日本,从东北亚到太平洋,在世界历史的变迁中,很多问题才可能找到答案。
  当然,在日本的昨天里,也会看到很多今天中国的影子,以史为鉴,但前进的钥匙终究攥在自己手中。
  兴哥今天发了条饭否,说"建设比见证更重要",这话讲得很应景,确是这样。此刻的工作,都会成为历史,但同时,也在铸就未来。
  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六):读后感
  近来知乎有个问题,如果有人管东北人叫满洲人,东北人会不会高兴?
  如果以外人对东北人说的话,我是不高兴的(我是东北人)。但站在看过这本书的角度,我是高兴的,甚至我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台湾至今仍不愿回归,征兵、义务教育和政治还停留在日本的统治阶段,台湾与东北一样都是停滞了经济,而今战略绝不会因为东北是东北而有所作为,反而是台湾如能回归也许能得到大力支持。
  现在雪乡事件,亚布力事件正把东北那道口子撕裂,我希望这层皮一定要撕的痛快,撕到连脂肪也一起下来,只有这样,真正的愈合机制才会启动。和书中德川到明治维新一样,正是因为执行的果决而成功,大方向定好,小方向再去努力,这能解决不少问题。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第一本600页左右的历史书,也是第一次读除课本外的历史书,感觉十分憧憬自己的国家也能像日本一样,从发展中国家步入到发达国家中间去,应该会有30年,日本的Cool文化直到今日仍旧影响着广大中国同胞,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发展发展病入膏肓的东北,或者严厉打击病入膏肓的东北。
  #2018年读书计划 1/10#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七):美国人写的一本堪比教科书的日本史
  一本美国人写的日本史,从幕府一直到现在的安倍时代,比较像是教科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观点比较中肯。
  跳出本书跑题说些个人看法:个人认为当代中国年轻人一定了解日本,虽然日本是敌人但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如果关心时事和科技你会发现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根本是个伪命题,这些年来日本埋头在很多极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虽然整体经济不振,但日本企业一直在进步,比如丰田现在一年产值17000亿人民币,在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电动汽车的时候另辟蹊径研发氢能源,而且很多日本制造企业在那些我们普通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赚了很多钱(出口工业机器人或者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电子零部件)。
  其次日本能给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提供很多可借鉴的经验。日本虽然和中国不同,但两国的社会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八十年代泡沫时期日本的人心浮躁和自傲自满都能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找到影子,最可怕的是两国都要走上少子老龄化的道路,现在中国女性生育率甚至低于日本,而且我国的老龄化在不断加速,应该说日本是先富再老,而中国是未富先老。所以日本如何应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日本社会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八):不小心写太多
  从上次去日本到现在,积累了许多对日本的想象,并一直想要再去日本。对于想要去某一个地方之前,习惯性的阅读一些这个地方的历史变成一种习惯,最近听的博客中也提到这个习惯,虽然并不能带来极大的体验提升,但是总归加深了了解。
  1.日本战后发展是战前政治和战后美国占领期宪法设立带来的长期结果,并不是我想象中一直以来的民主结构。
  2.日本的工匠精神并不是国民性的一部分,而是一直以来的小作坊经济(20人左右)并没有被完全破坏(同时为了得到这些人的选票)的长期政策的结果,
  3.中国现在发生的许多社会议题,在日本20世纪90年代已经发生并争论过,例如女权,家暴,养老,过劳死,环境问题等等,而且有明确的有代表性的判决。
  4.一些有趣的小点。
  20世纪70年代"发现日本"的号召,同时鼓吹"异国情调的日本",各地因为经济状况良好,开始大量建造博物馆,主题公园。
  "国民酷总值"的概念,即对应各种现在由日本兴起的文化概念和产品形态,例如动漫,漫画,娱乐,偶像团体。
  战后初期,太宰治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描绘人的绝望,而是战后通过描绘和追求人性的可以堕落,来反面批判战争期间日本的纯粹光明。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九):《現代日本史》閱後跋
  很耐讀,內容詳實,脈絡清晰。從德川霸府二百年,到尊王攘夷、長薩藩閥、明治維新,再到大正民主、昭和親戰。戰敗後旋即開幕的高度成長時代,隨著易碎的泡沫,失落的平成接踵而來,低靡與粕取主義貫徹了此後二十載,直至當今令和年。
  細數一百五十年發展,日本國的境況有如在山脊河谷之間反覆轉圜,在極度的狂熱與萎靡之中游移。海洋文明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使和人易於接受外物並與之切合,從而在歷代變革中得以革新而出。此書便詳細記述了從江戶末年迄今所有之變革。
  但讀者須知,即便對日本百年以來的諸項成就頗為讚賞,戈登翁全書一大要點卻在於:對日本文化及日本國民性的祛魅,或者說日本近代之超克。即近代日本之所歷所為確有其獨特性,可並無法使之超脫於普遍的發展規律之外———在全球化浪潮裹挾之下,在同質化日益茁壯的境遇之下,各國實際上沒什麼區別。
  一國之成就,放諸他國亦可得也,無非在進度上存在早晚緩急之別。所謂「國民性」,亦僅僅是和洋媒體、政客數十年來憑空捏造者也。實屬政治之謊言,輿論之噱頭。作為讀者,作為現代超克者,作為歷史業者,我們且須做的唯有一項:承認其歷史之特殊性,但萬不能據此神化之、妖魔化之,陷入昭和煌煌之「神風」不自拔也。
  下週配合理想國叢書《明治天皇1852-1912》及三谷太一郎《日本的近代史是什麼》溫讀。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一部简明清晰的现代日本史,作为教科书也是可以的,从1600年到当代。提供了许多连贯的知识点,日本的锁国开国以及法西斯主义和后来的民主化改造都是极富启发性的政治学、社会学、现代化讨论议题。
  摘录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明治维新时期,文部省渐渐加强对教科书的管控,并在公立学校引入军事式教学训练,然后出现了教育敕语这个东西。有的像骈文一样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也有些是尽忠报国的民族主义表达,比如"进而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之际,义勇奉公"。作者说:"在忠孝之道与爱国主义两个截然不同的道德领域中,敕语则用天皇及祖宗等价值把两者联系起来,因此敕语开宗明义便指出:朕惟我皇祖皇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亦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世厥济,此我国体之元素,实教育之本源。结尾说:斯道实我皇祖皇宗之遗训,子孙臣民俱应遵守。通之于古今不谬,施之于中外不悖。在教育敕语颁布后,它更被供上圣坛,成为权力的象征。在全国每一所学校里,教育敕语都被放在坛席上,旁边再加上一幅天皇肖像。凡举行任何典礼,都要对集会学生朗诵一遍。誓死保护教育敕语及天皇肖像的故事亦不断流传,说校长在学校发生大火时,不惜冒险甚至牺牲性命,亦要把教育敕语或天皇肖像抢救出来。学生们很难理解这些文言文,但能明白一个基本信息,就是天皇制度使日本与众不同,人民应该感激权力者,无论对父母还是天皇,他们都应当尊重。"(p165—166)
  很有现实色彩。
网站目录投稿:碧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