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莫卧儿大帝影评字


  《莫卧儿大帝》是一部由K. Asif执导,普利特维拉·卡浦尔 / Madhubala / 杜尔卡·柯泰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卧儿大帝》精选点评:
  ●
  ●3星给画面,1星给剧情。
  ●撇开传说中凄美的爱情来说,这部电影讲的是阿克巴大帝和他的儿子萨利姆王子对于人生不同的观点。阿克巴大帝据传是一位不识字、心智坚硬但是战功显赫的国王,而萨利姆王子却是养于妇人之手,更多的是像他热爱艺术,仁慈的母后。王朝需要的是储君,于是王子被派往战场,但一个人的本质很难改变,即使变成了勇士,这位王子身上浪漫的血液让他更像一位诗人,他对阿巴克铁血政权的不满和对阶级观念的反抗,以阿卡丽娜这位承载着他爱情的女子作为载体,正式的揭开了这对父与子,王与臣的对立面。而阿克巴最后放走儿子的恋人,不仅是因为神圣天平倾斜的警示对他心灵的震撼,更是因为身上有神性的国王也是人,被国家所束缚的伟大的阿克巴也有着仁爱国王的公义之心
  ●结尾真的是……
  ●看的上色版,各个方面都堪称精美。paper里说"structured like a ghazal",不过还是看得头疼。老师表示之前有个学生看完回去就设计了一件T恤上面写着"I survive Mughal-E-Azam" ,十分同感 ( ̄▽ ̄") 不过里面的性暗示画面挺有趣。
  ●彩色版,相当华丽。也没有现在宝莱坞同类型片的尬,充满古典美。音乐是一大亮点,拯救了令人头皮发麻的台词。
  ●英字
  ●这是我看过的我最无感的一部印度电影了…而且竟然男的不帅女的也不美…
  ●Madhubala太美了! 黑白的比彩色的好看 最后看哭了 也说不清这电影哪部分戳中我了 总之一万个喜欢 爱情啊爱情 自古如此
  ●怎麼說呢,剛開始以為會是宮廷片中的翹楚,佈景服裝華麗而精緻,表演不俗,故事起始也鋪墊得好,但越往後越讓人無言,男女主角本就要死了,結果反反復復地折騰到最後誰也沒死成,不過沒想到結局是皇帝折衷的決定而非大團圓,老實說我挺喜歡這種處理,但達到這結局的過程充斥太多不合理了,也看得人不耐煩
  《莫卧儿大帝》影评(一):我和导演的眼光一样
  歌舞不错,但是上世纪中期的作品还是表演痕迹太重了,有点舞台化了。
  说个八卦,我更喜欢女二号就是那个向王子求爱不成的宫廷女官。她美艳中有点神秘。拍完这部电影女二号就和这部剧的导演结婚了,因为导演不厌其烦地在片场向她求爱 ,搞得其他演员都很尴尬。
  此剧拍了近十年,把madhubala 的心脏病都拖得越来越重。而且她和男主都分手了多年了还要在这电影里演情侣。
  《莫卧儿大帝》影评(二):王子为什么造反呢?
  刚看了印度老电影《莫卧儿大帝》,讲贾汉吉尔王子为了娶舞女阿卡丽娜而起兵反叛父亲阿克巴大帝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就很有名了,据说阿卡丽娜的结局,是被阿克巴封死在一堵墙里面。但是也有传言说,她被贾汉吉尔从密道救出,逃到伊朗。
  电影很老,是在1950年到1960年之间拍摄的,里面的服饰和别的配色都大红大绿,没有现在的宝莱坞那么高大上,不过可能更接地气,符合古代人和五十年代的审美
  有些戏剧冲突也比较牵强附会,比如王子贾汉吉尔特别作死,像个霸道总裁似得,怼了这个怼那个。看了电影后,我莫名其妙地觉得,他并不爱这个舞女,他之所以反叛父皇,是早就有的念头。作为阿克巴大帝唯一的儿子(电影里是这么说,其实阿克巴有三个儿子),他被母亲溺爱纵容,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然而,对他寄予厚望的阿克巴,把他送到军队里修理,十几年不见面,跟秦始皇对扶苏差不多。但是这个王子可不是扶苏那种厚道老实人,再从军队回来,已经是一个很专横冷酷的人了。
  王子的爱情戏很僵硬,他对父亲说的几句话倒是很真实的,"我是你从真主那里求来的继承人,所以你就要安排我的一切吗。"他是个不甘于屈居人之下的家伙,所以想反抗父权和君权。王子手握重兵,讨厌父亲对他指手画脚,更何况王子的母亲是印度拉其普特的公主,拥有印度最强大的本土军事力量,而莫卧儿王室是中亚来的,是个外来户。所以嘛,就像中文维基百科里吐槽的那样,他是"当储君当的不耐烦了",然后就造自己老爹的反了。
  我个人认为,在电影里,阿卡丽娜只是一个他用来怼皇帝老爹的工具,他对阿卡丽娜的态度让人看着很不爽,一点也不知道为她的安全着想,甚至让她去公然对抗皇帝来证明她的爱情…… 到最后,阿克巴也没废掉贾汉吉尔,而是让他继续当储君。不过,电影里让阿卡丽娜从密道逃生的人,是阿克巴。我觉得吧,这事给莫卧儿王朝开了个很不好的头,夺位居然不受到惩罚,那岂不是谁都能当皇帝了……之后贾汉吉尔的儿子沙贾汗也通过夺位上台。沙贾汗的儿子奥朗则布更没良心,杀了自己的皇储长兄,又杀了其余三个兄弟,还把人头当礼物送给沙贾汗,把沙贾汗幽禁而死。 还有电影里提到了一个雕塑——阿克巴皇帝命令大象踩死锡克教和印度教徒,用来体现皇权的残酷。其实历史上的阿克巴对宗教很宽容的,真正驱动战象踩死印度教徒和杀死锡克教教主的,是他的重孙子奥朗则布。与历史脱节的地方还有很多,把它当一个爱情片看,又太拖沓无味了。
  不过,这个电影放到那个年代来看,可能拍的也不错了。
  《莫卧儿大帝》影评(三):我的爱,阿娜尔古丽
  看这部3个多小时《莫卧儿大帝》历史大片还是很过瘾的,编导干货十足诚意满满,难怪在电影大国印度,本片从1960年首映以来票房年冠纪录保持15年之久。
  更可怕的是,本片拍摄期居然长达10年,这意味着印度独立后没多久就开机,然后慢工出细活拍了10年才公映……仅仅"Pyar Kiya To Darna Kya"这幕的奢华场景,就花了两年去搭建,花费甚至超过当时一部宝莱坞电影的总预算:宫殿以拉合尔堡为原型,高11米,长46米,宽24米,穹顶上无数的小镜子甚至用了比利时玻璃制造。当女主角唱道"我的爱意无法被掩盖,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它"时,晶亮的镜子反射出她石榴花一样的身影。
  由于整个50年代都是拍摄期,本片归入50年代电影没毛病。50年代中国有大型历史片吗?勉强举例的话,同期李翰祥邵氏电影吧,但格局比本片差多了。
  本片剧情完全就是2008年《阿克巴大帝》续集,讲前作男女主角和其儿子的故事。但本片拍于上世纪50年代(从1950年拍到1960年),除了时代原因画面及特效比不上前作,剧情可是超越太多了。阿克巴父子都变得有血有肉,父子俩有高光也有缺陷,不是当代流行的玛丽苏古偶,有了历史大片的厚度。
  古今中外摆在帝王面前的老生常谈:江山和美人要哪个?偏偏王子是情圣,宁要美人不要江山……
  美人叫阿娜尔古丽。这是个典型波斯语名字,意思是石榴花。没错,也是维吾尔女孩常用名,来源也是波斯语。小王子对美人一见钟情,完全不顾身份悬殊,甚至因她而反叛,向阿克巴大帝开战。
  换到中国,不过是个红颜祸水的故事,小王子不识大局绝不可能继位,这一对叛逆小情人也活不过1集。可这里是阿克巴大帝的莫卧儿(波斯语:蒙古)!阿克巴以穆斯林皇帝的身份赢得全体印度人崇拜与热爱,在印度史无前例。只因阿克巴是出了名的仁慈与宽容,他对敌人都手下留情,更何况是辛辛苦苦求子才生出来的长子、皇储(贾汗吉尔)。
  有爱(情人之爱/父子之爱)任性,王子贾汗吉尔如此,他爹阿克巴也好不到哪里,开了如此任性的头,他的子孙也会有样学样,帝国隐患就此埋伏。其后历史,果不其然。
  阿克巴大帝可比为"印度康熙"。奈何多情总被无情伤,阿克巴死后过100年,统一的莫卧儿版图就四分五裂了。而康熙大帝死后,统一的王朝还能维持到辛亥革命约200年。王朝命数,取决于大帝。
  老印度片往往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但本片的歌舞场面控制得当,完全服从于"电影"而非"舞台",在印度超前50年(比《阿克巴大帝》早50年)呈现现代电影观念,这也是令人赞叹之处。
  《莫卧儿大帝》影评(四):帝国余韵?
  整部电影没有完全看过。看过的是视频网站上节选的片段和翻译。被吸引,反复看。所以只能从片段和细节写感受。
  第一段是Madhubala经典的Pyar Kiya To Darna Kya
  这一段女主角先是展示了惊人的舞技,引得阿克巴大帝和王后露出赞赏的表情,王子也暗自得意。印度女性现在地位还很低,古代作为妓女的女主角,能展现和表达自己的场所、方式,只能是舞蹈和歌唱。一开始展示舞艺,技惊四座,其实是在展示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
  开唱的第一句:世人死生皆是苦。这是句立意很高的起句,站在人生的角度看爱情。人生是"苦"的,所以遇到爱情,怎能轻易放弃。"非偷亦非盗,只为情谊浓",爱情又不是什么坏的事情,为什么要隐瞒,为什么要羞怯,为什么要被阻碍和惩罚呢?"重义轻生命,惟愿诉心声",你可以杀了我,但是不能阻挡我去爱。"世人都知道,人生有时尽,何能弃绝爱情至于死",人生总是要死的,怎么能为了怕死而抛弃爱情呢?歌曲的最后,更是直接向阿克巴大帝发出了面对面的质问:"心意故难隐,此情众人知,神明察秋毫,掩耳意为何?" 我爱他这件事,大家都知道,连神都知道,您为什么要装作看不到呢?我的爱情明明白白,坦坦荡荡,不怕任何人知晓,非议,可以面对神明,也不怕面对您。
  同样是描写爱情的电影《帝国双壁》,那段著名的舞蹈,deewani mastani,迪皮卡作为女主唱的是什么呢?更加豪华的宫殿,精美的服装,女主唱的是"我变得疯狂,为你痴狂",落脚点还是一个男女痴情的小窠臼。《莫卧儿大帝》里的Madhubala塑造的女主角唱词里,思考了人生和爱情哪个更重要?赞扬了爱情的伟大。一边表达了陷入爱情的喜悦,一边又表达了对王权的蔑视。女主角边唱边跳,无比喜悦又无比坚定的做着一件很可能是飞蛾扑火的事。这样的女性形象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女性了。热情,勇敢,有独立的思想,又非常的人性化,电影赞颂爱情的角度,男女皆宜。这部电影拍在1960年,Madhubala塑造的女主形象,就像是在等级森严的队列中,站了一个摇滚青年,反叛又现代。
  第二段是女主角循着歌声走到花园,与男主角在树下约会的情景。第一次看,让我想到了红楼梦。文明古国果然有相通之处,细节的情感表达,含蓄优雅。
  空旷的宫殿里飘荡着吟游诗人般的歌声,营造出独特的时间感。既像写实,即男女主角的某一次约会;又像写虚,男女主人数年幸福生活的浮光掠影。女主角走走停停,脚铃声和着歌声,有独特的韵律。和男主见面后眉目流转的特写,羞涩细腻,又极具风韵。然后上前几步,等着男主走上前来,侧身微微低头的娇羞,难以抑制的情感。没有对话,却表达的比有对话更加精确优雅。
  现在的电视电影里写男女相爱了,要么是接吻,要么是不可描述,镜头切换交代一下就行了。这个片段里,拍了这么一段。女主倚在柱子上,男主坐在对面,用一把羽毛扇子左来右去的撩女主的脸,然后镜头在男主和女主的表情上不断切换。又像是在逗趣,又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暧昧,甚至情欲。最后男主吻了女主,用羽毛扇子挡住了视线。调情都能拍的这么含蓄又动人心魄。明明在讲下半身的事情,人家只拍脸就能办到。真是厉害啊。
  接下来才是最美的部分,是女主一袭红裙,在树下睡觉,男主侧卧旁边,盯着女主看,女主慢慢的用纱把脸遮起来。镜头拉远,满树黄花,一对璧人。表达了男主对女主的深情,女主的慵懒娇羞,美貌,岁月静好,连观众都忍不住会和女主一样希望这一刻的美好直到永远吧。所谓温柔缱绻,大概就是这样子。
  下一个镜头呢。女主一身黄衫,躺在树下睡觉,男主趴在台阶上,头放在女主一边,也睡着了。让人想到应该是女主躺着,男主看着她说话,说着说着两人都累了,就睡觉了。满树黄花已落,女主旁边,身上落了一地的黄花。男主醒来,轻轻扯掉女主盖在脸上的面纱,两人相视一笑。女主缓缓起身,男主一直注视着她,扶着她,缓缓走出花园。女主的头上还粘着落花,既慵懒又清纯,还有一股含羞的媚态。这一段隐含了时间的变化,两人感情的加深,以及由于无比的幸福时间都静止了的感觉。
  用歌声勾勒出独特的空间和时间感;用几个场景渲染出两人相处的幸福感,又留有想象空间;用细节表达两人感情的加深。有情、有爱、有性,又拍的唯美含蓄,楚楚动人,格调极高。没有一句台词,也不需要一句台词。对比电视剧和电影里的:三年后。是不是觉得现在的不少电影电视太直白,太露骨,太没文化?
  这个导演不认识哎,但是真的是很有艺术修养的样子,真的是有范儿。这种像曹雪芹红楼梦一样的感觉,不是谁都能拍出来的,品味很重要。为什么写标题的时候想到帝国余韵四个字呢,也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些片段和细节,让人隐隐有种能看到印度的贵族,文化人,或者说他们文化里认为的优雅和美是什么样的,有种能隐隐嗅到一丝莫卧儿帝国气息的幻觉。
  最后再加一个小的细节。扮演男主角的人的长相,电影里阿克巴大帝的长相,和我在另外一部舞蹈片段里看到的神的造像很像。如果连这些细节的注意到了,这部电影还真是某种意义上的可怕呢。
  喜欢导演,喜欢女主角,美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网站目录投稿: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