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几品官(包拯为什么不是一品官)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卜居》 大多数人对宋朝的第一印象就是富裕,但究竟怎么才算有钱呢?有数据显示我国在一千年的时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二百六十五万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而宋朝的财政收入最高的时候就超过了六千万贯,光商税就占了总数的70%左右。宋朝不光对商业很重视,农业也相当看重,很多农具都是在那个朝代被发明出来的,之所以这么繁荣,都是因为宋朝开明的政策制度。 在这种大环境下自然少不了贪污受贿,对于那个时代,清官比那稀世珍宝还难得。但还是有清官存在的,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家喻户晓,后人把他的传奇故事改编成了书拍成了电视剧,他就是包拯包青天。在大家眼里,一个清官应该没什么家产,挣的工资跟那些贪官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估计大家都很好奇包大人一个月多少钱吧?放到今天又是多少人民币呢?为尽孝心,辞官回家 包拯这个名字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清正廉洁的代名词,上到老人下到孩子,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他,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大部分还停留在清官上,但他还是个大孝子。包拯于公元999年在庐州合肥出生,父亲名为包令仪,二十四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包拯在公元1027年也考上了官,一开始担任了大理评事,职责就是判案。 可那个时候他的父母都上了年纪,不想让包拯离开家,包拯为了照顾父亲想都没想就辞去了官职,要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宋仁宗知道他家里情况后表示可以给他调离职位,可包拯已经下定决心了,就这样,一直在家待到父母去世。十年过去了,过了服孝期的包拯依旧没离开,乡亲们看不下去都去劝他,才让他回了京城任职,这样的包青天怎能叫人不佩服。 包拯在官场的时间说不上早,可他一生却任职过很多重要的岗位,庆历年间的时候是在端州当县令,到了庆历三年又当上了中丞,同年又被晋封为察御史,过了两年就被派到了山西当三司户部地狱判官,庆历六年的时候又去了河南当转运使,次年又回到了山西担任尚书工部员外郎兼转运使,皇祐二年又出任了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等等。总之,其他人大概这一辈子都没有的机会,都被包拯当了个遍,就跟开了挂一样,直接走上人生巅峰。 离职的时间虽然已经十年,可包拯一回朝廷就能得到官职,足以证明他能力过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判案还是办事从不会看别人的眼色,因此得罪了好多有权有势的大人物,有人说他不识抬举,有人说他公正无私,就算是皇室的人犯了错包拯也不会手下留情。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 大家都知道包拯是位出了名的清官,公正廉明,谁都不例外。就比如他在担任端州知府的时候,那个时候端州年年都会上贡固定的端砚给朝廷,而在这里边,有很多官员为了能获得晋升的机会,私底下会专门提高上贡的数量,用来贿赂上级官员。包拯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制止这种行为,规定谁也不能故意提高端砚的量,倘若被查出来后果严重,从那以后到包拯离开端州时都没有再出现过用端砚走后门的情况了。 政治方面,包拯在那个时代绝对算得上一股清流,他用了二十多年从正四品的芝麻小官升为正二品的三司使,在这期间他廉洁奉公,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手底下的人同样也很严格。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不逢迎无偏私,见不得一点作风不正的现象。 当时有个人叫王逵的人,平日里四处搜刮钱财,使一些原本就贫困的百姓更加困苦,百姓们忍无可忍发起了暴乱。王逵根本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还下令派衙门的人抓捕那些为百姓出头的人,为此包拯曾七次对他进行了弹劾,可一直无果,最后一次他直接把源头指向了当朝的皇帝,把所有朝廷吓了一跳,官员们都对包拯刮目相看,谁也想不到他能为百姓如此下功夫。 包拯执政期间多次为百姓做事,没有一个官员敢从老百姓身上捞好处,他重整民风,把诉讼制度改革的更亲民化,减少百姓们办案的麻烦。当他在三司使负责全国的经济工作时,为了避免一些官员克扣百姓的粮食钱,他改变"折变"的标准,提议用市价作为百姓用粮食换钱的标准,包拯之所以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就是因为他一心为百姓着想,不可否认,这样的清官值得所有人去拥护。年工资高达一千多万 包拯用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欧阳修都夸他"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大家都知道北宋的经济相当繁荣,自然北宋的官员的俸禄也低不到哪去,那么包拯一年能拿多少呢?要想知道包大人一年领多少工资,首先得看看北宋的工资标准,从《宋史》上看,北宋的俸禄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基本工资。官位不一样肯定基本工资也不同,就比如王安石,他是宋神宗的宰相,一年能领三千六百贯钱,包拯因为是枢密副使,所以他的年薪为三千贯;第二部分就是福利费。像衣料钱、车马费等等都有补贴,包拯能领五千贯;最后就是职官田了。北宋的土地可以兼并,朝廷也会再分一些土地给官员们,包拯一年能领一万贯的地租,总的算下来,一年就是一万八贯钱, 直到包拯在北宋一年的工资之后,我们再看看把这些放到现在是多少钱,就用大米作为折算单位。根据《食货志》的记录,北宋时候的一石大米是0.5贯,按一万八贯的年薪就能买三千六百石,放到今天一石大米大概是四百块钱,由此就能得出包拯年薪为一千四百四十万元,估计这么高的俸禄说出来都没几个人相信。 这么高的俸禄,明朝的丞相都会眼红,但宋朝实行这种高薪制度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告诉大家当官比商贩的地位高,另一方面就是想培养大家廉洁的美德。数字表面上看似庞大,但实际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重文轻武"的现象,文官在当时十分受欢迎。结语: 公元1062年时,包拯因患病不幸离开了,百姓们将他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虽然宋朝没有几个贪官,可因为丰厚的薪酬让很多人都眼红了,出现了享乐式的作风。 在那个时代,不管是钱多钱少,能做到像包拯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可怕的不是金钱,怕就怕人对金钱的欲望太强。包拯一生勤勤恳恳,实打实地为百姓造福,他举荐贤者,任用能人,对生产方面格外重视,是我国历史上清官的代表,包拯这个名字,就是廉洁的象征。 参考文献:《宋史·包拯传》、《历史的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