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三山五岳分别指的是什么山) 黄山雄踞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黄山是群山峻岭之奇峰,是中国五岳盛名之后的超越者。"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她的神圣崇高。不翻山、不攀岩、不跨谷、不穿林、不入雾、不栖夜、不遇雪、不见花,你见不透黄山真容。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尚有画派、石刻、古道、诗文、名人"五胜"闻名天下。 黄山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黄山原名"黟(yī)山",因其山峰青黑,遥望青黛而得名。传说黄帝在此炼丹,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据此改其名为黄山。 回顾历史,黄山的文化气息绵延千年,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展望未来,黄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名片,承载着东方魅力。雄奇峻险的地质地貌,瑰丽壮观的自然风光以及诸多名人留下的文化遗存,使得黄山早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名录中的一员。那么如此声名显赫的黄山,究竟是如何成就的呢?那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了...... 01
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安徽南部有一座山,它被世人所熟知尚晚,在其成名前千余年,九州之地已定下"五岳"之名。然而,其山却凭借宛如仙境的景色后来居上,风头盖过五岳,这便是黄山。 《江山多娇》摄影 林聪生 说到黄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是他将黄山之名传播出去,也是他为黄山留下至高美誉,他就是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自其二十二岁开始外出游历,三十余年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他将自己游历的见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编撰出260多万字的游记资料,但因各种原因,后仅保存下60余万字,在其去世后被整理成书,即《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历黄山 图源 摄图网 游记中记载,徐霞客曾两次登上黄山,对黄山来说,这是两段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光。因为正是这两次游历、登临黄山,才使徐霞客在遍游海内各名山大川后的晚年,对黄山作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评价。后人将此句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山是以山岳风光为主的风景区,如海的山峰是黄山的主体,自然也就成了徐霞客笔下的重点,成了他大写特写的对象,成了他那支如椽大笔尽情濡墨渲染的对象。 黄山群峰 图源 摄图网 其文描绘黄山山岳的词语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奇丽精确,几乎无人比拟。群峰盘结、巍然上挺、争奇竞秀、兀突独耸、绝壁峭岫、矼脊斜亘、乱峰列岫,争奇并起……如此奇绝瑰丽的词汇,也正说明黄山的山峰数量之多、外形之奇且各不相同,徐霞客不得不遣词造句以使自己笔下之黄山更为准确。 《西峰秋日》摄影 陈国任 早在徐霞客探访之前,一代诗仙李白也游历过黄山。公元754年,54岁的李白来到了黄山,访仙人、会名士、求白鹇、沐温泉、饮美酒、赋佳作,人山际会,是李白也是黄山的幸运。 笃信道教的唐玄宗在天宝六年敕改黟(yī)山为黄山,对此李白早已想神游一番。因缘际会之下,接到黄山白鹅峰的温处士(处士是唐时指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文人)的邀请,李白来到了黄山。 在温处士陪同下夜则同榻,昼则同游,特别是见到了自己儿时梦境里"梦笔生花",更感"黄山大矣、富矣、神矣、妙矣,是造物之出奇无穷,天地之秘藏无尽"。面对大自然赋予黄山的生花妙笔,李白略略沉吟,一下笔《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就把黄山写得非同凡响。 李白游黄山而赋诗 图源 摄图网 无限光风皆在险峰,李白感慨"黄山四千仞",虽对黄山之高的描写有所夸张,但"三十二莲峰"却表现了黄山奇峰之多。 唐时黄山被世人命名的山峰就有三十二座,而如今黄山著名的山峰就有72座,千米以上的高峰更是有88座。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是黄山的三大主峰,雄伟高峻,气势磅礴。 黄山的山峰即是如此,登山览全景、山下观远景。无论从何处观赏黄山的景色,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争相斗艳的奇峰。各名山都有奇峰,但没有黄山多,黄山的奇峰往往是一片又一片,构成一个个群体。 黄山群峰 图源 拍信网 奇峰又各有特点,可谓之全。以三大主峰为例,外形差别甚大。莲花峰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若一朵初开的莲花,仰天绽放,因而得名。莲花峰海拔1864.8米,是黄山区域内最高峰,也是安徽第一高峰。 光明顶位于黄山中部,为黄山第二高峰,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是黄山看日出、日落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为光明顶。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外形似金字塔形,属于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又常被雾气缭绕,因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云漫天都 摄影 陈景 02
奇峰之上多奇景 奇峰之上多孕育奇景。黄山奇峰漫长的演化之路上,与之一路相伴的是黄山之石。黄山石以形取胜,形态各异,妙不可言,因形得名的怪石数量达200多处。数量之多,外形之奇,其他地方不能望其项背。 黄山狮子峰前,有一巧石,如猴蹲坐,仿佛极目远望,又似纵身跳跃静观云海起伏,人称"猴子观海"。还有人称其为猴子望太平,天气晴朗时,山脚的太平县城一览无遗,此名即有现实可依,又传递出"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 猴子观海 图源 摄图网 光明顶的不远处有一块巨石——飞来石。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一个平台上,平台的旁边有栏杆围着,四周都是万丈深渊。飞来石众多名山皆有,而如黄山飞来石之奇缺世间鲜有。除了"猴子观海"和"飞来石"之外,黄山出名的怪石还有"梦笔生花"、"仙人晒靴"、"仙人指路"…… 飞来石 摄影 夏玉文 黄山松是奇峰之上又一奇景。黄山满山皆松,无松不美。黄山松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而且有较强的趋光向阳性,生命力非常旺盛。 黄山迎客松 图源 摄图网 黄山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棵,而且每棵都独具魅力,卧龙松、团结松、雨伞松、连理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迎客松。黄山松以其千姿百态的身形以及漫山遍野的数量而冠绝天下。 水是山之灵,黄山的水尤以温泉著名。黄山温泉,品位超群,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可饮可浴,而且有保健作用。提到温泉,就不得不提黄山的飞瀑流泉。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黄山沟壑纵横,水景众多,以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最为壮观。 九龙瀑 图源 摄图网 "黄山自古云成海"。雨过初晴,云雾弥漫山谷,形成云海,瞬息万变,气象万千,因此黄山又有"黄海"的别称,清代康熙皇帝就曾为黄山题写过"黄海仙都"的匾额。 黄山云海 图源 摄图网 黄山四季皆胜景,唯有腊冬景更佳。每到严冬,五百里黄山到处银妆素裹,冰雕玉砌,置身其间,仿佛进入了扑朔迷离的童话世界。 琼楼玉宇 摄影 狄巨宽 后人总结黄山之奇,以怪石、奇松、温泉,再有云海和冬雪,冠以黄山"五绝"的称号。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黄山多奇峰的基础上,近两千米的高差,两百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为各种奇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也正是因为黄山囊括了各种奇景,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从而赢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03
奇景多有文化生 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沉迷于黄山而不可自拔,但凡上过黄山的文坛风流、画苑大师、政坛英豪……无不折服于黄山神奇的自然风光。文人墨客的来来往往,不仅将黄山自然奇景美名传播开来,还为黄山增添了无数的文化瑰宝。 黄山石刻 图源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自唐代普门禅师开山修路以来,黄山遗存下来大量的古道和古建筑,300多处摩崖石刻,2万多首黄山诗词。明末清初时,更是孕育出中国山水画派中唯一一个以山岳做画派名的"黄山画派"。后世之人,将黄山文化以"五胜"概括,分别为画派、石刻、古道、诗文和名人。 黄山罗汉级古道 图源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在没有照片的古代,诗词文字是奇景的抽象表达,而一幅幅山水画则更为直观的展示出黄山奇景。中国山水画开始发展以来,画家们多以自身周边地区的风景为原型。 直到明朝后期黄山的扬名,才为中国的山水画卷找到了客观依托。四百余年间,黄山成就了无数艺术大师与众多画派,如古代的黄山画派、新安画派、姑苏画派、宣城画派、扬州画派以及近现代的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陆俨少、钱松嵒等一些山水画家也都是以画黄山而负盛名。 黄宾虹《黄山图》 黄山之前,诸家诸派以地域分宗;黄山之后,赢诸家诸派之所共誉。中国山水画也开始有了一个客观依托,诸家诸派也有了一个理想的艺术创作之处。可以说,黄山画派的出现,是黄山文化艺术走向鼎盛的标志。 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同时也是黄山画派的主要奠基人。他们不受古法束缚,虽同属一流派,却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渐江《黄海松石》图 后人评价三人画作特征为:"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石涛一生三上黄山,每一次都令他深有感悟。据《大涤子传》记载,曾经有一位与他交好的曹太守邀其做黄山七十二峰图,"图成,每幅各仿一宋元名家,而笔无定姿,倏浓倏淡,要皆出己意为之,神到笔随,与古人不谋而合者也"。 只是可惜的是,这些画作未能保存下来。凡是去过黄山的人,一见到石涛画的黄山都会感觉亲切,因为石涛熟悉黄山,对黄山有着师友般的深厚感情。石涛更是在其所画的《黄山图》上题诗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 雪庄《黄海云舫图》 黄山雄奇秀丽、如诗似画美景,在特殊时代孕育出了特殊的画作文化。来自不同地区的山水画家常年隐居黄山,潜心体味黄山性灵精神,描绘美妙绝伦的景致,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影响深远。他们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清高悲壮的风格,深沉宏达的画意,在画坛独树一帜。 04
黄山奇景多磨砺 黄山多奇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漫漫地质演化之路。顺着时间线一路而来,黄山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约8亿年前,板块运动奠定了安徽南部的地质构造格局,其后,海水多次进退,时浅时深,黄山地区的沉积作用交替进行。 海水多次进退 沉积作用交替 当时间来到距今约2亿年前,一场划时代的地质运动—印支运动的发生,使得黄山地区完全退出海相沉积,进入到陆相沉积发展阶段。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理解为黄山筑基阶段,后续的一系列地质演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印支运动之后,黄山大地沧桑变迁,海枯石露,但是地壳尚未平静,正在孕育着更剧烈的运动。 退出海相沉积 黄山筑基阶段 地壳尚未平静 进入到距今约1.4亿年前的中生代,地壳活动频繁的燕山运动,开始不断改造黄山地区的地质环境。深藏于地下的炽热岩浆沿着地壳薄弱的地区向上侵入,直到距离地表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减少,岩浆逐渐冷凝,形成了远古时代的"地下黄山"—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 随后的几千万年以来,这样的岩浆活动发生了多次,但由于地下岩浆的动力不足,花岗岩体依然深埋地下。此为黄山经历的第二个阶段——黄山孕育阶段,在此前的地质环境基础上"地下黄山"孕育而生。 直到距今约6500万年前后,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全球地壳普遍抬升,黄山地区也相应隆起,黄山花岗岩体开始出露地表,然而当时的黄山尚无今日之巍峨雄伟的丰姿。 黄山胚胎形成 时间来到距今约260万年的第四纪,受到新构造运动以及冰川作用的影响,黄山地区的山体经历了多次抬升和外形改造,终于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这就是黄山经历的第三个阶段——黄山成形阶段,密集的地质运动不断改造黄山外形,或抬高山体高度、或风化山体表面、或塑造奇峰异石。 黄山成型 奇峰异石林立 地壳运动塑造了黄山山体的主体部分,其产生的地质营力为形成各式各样的花岗岩地貌又打下了基础。早在黄山花岗岩体冷却凝固的状态下,由于冷却收缩作用岩体就产生了原始节理。 岩石固结之后,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的地壳运动,又使得花岗岩体形成了不同方位的断裂、节理和裂隙。所以自黄山花岗岩体露出地表之后,受到地表的水流、风力、生物等各种外力作用,顺着各式断裂、节理和裂隙,花岗岩体被不断改造。 同时因为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存在分异现象,花岗岩体的成分存在差异,地表的各种外力作用对花岗岩体作用不均匀,逐渐形成了黄山各种奇峰异石。 黄山梦幻大峡谷石头寨 摄影 严厚康 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在三大主峰周围环绕着众多千米以上的山峰。经历过漫长的造山运动与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风沙的砥砺洗礼,才形成了黄山今天这种层峦叠翠、群峰林立的经典景象。 黄山之奇,奇在多,奇在全。也许单论一处,中国大地有诸多超越黄山的名山大川。人文厚重比不过泰山,峰峦如聚不及张家界,山峰险峻不如华山,瀑布流水拙于庐山,宗教文化不及九华山厚重……但是,如此多奇景和文化兼而有之却唯有黄山。黄山多奇景,不仅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更是在你我眼中。人们只要登上黄山,心中大概只有感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参考文献: 1、钱丹. "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浅论黄山画派三巨子画风差异及其原因[D]. 2009. 2、任思源. 试论黄山自然风光对黄山画派艺术创作的影响[J].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5(12):24-26. 3、陈望衡, 李晓湘. "登黄山天下无山"——纵论黄山自然风光美[J]. 风景名胜(4):16-19. 4、胡济源. 黄山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演化[C]// 全国第11届旅游地学年会暨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 1996. 本文转载自媒体《保护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