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心理(初中生厌学的心理原因) 厌恶学习、心理逆反、敌对情绪、打架斗殴、敲诈勒索、自暴自弃、心灵扭曲、暴力倾向、攻击行为、极端行为…很难想象,这些词语竟然能够和现在的初中生联系起来。作为一线教师,每每看到愈来愈多的厌学问题学生的产生,每每感叹于他们言行的严重危害,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参阅了很多学者的论述,包括一些知名的专家在内。但是,在了解他们观点后,事实上,我们的内心愈发困惑:为什么如此多的相关论文已经发表,而初中生的厌学现象仍然还是反复出现?论文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又有什么用处呢? 1.厌学的定义、表现及危害当前有不少初中生在学习中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厌学是其中最普遍、最有危害性的问题。顾名思义,厌学就是讨厌学习。具体地说,厌学是指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与周边环境不相适应、不合群的行为。 初中生一旦有了厌学情绪,轻则讨厌学习,冷漠对待绝大多数的功课,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对他们而言,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的厌学情绪会导致逃学或旷课, 成为令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个别甚至不能坚持上学。 民进中央关于农村初中辍学状况一份调查显示,平均辍学率接近40%,其中因为厌学而辍学的占3%。而因为英语、数学等个别科目引起的偏科、厌学占绝大多数的比例。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厌学生不等于学困生。学困生是指几乎所有科目都不能够达标的学生。但是,只要有一门以上的科目属于中上游水平,那么,他就不应该是学困生。可以这么说,某科目的后进生,逐渐成为偏科生,再发展就会演化为厌学生。 比如,许多孩子就是因为某一科目学的不好,尤其是英语或数学学科,由于教材要求超越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些同学在经常性地遇到学习困难而得不到及时解决时,缺少应有的成就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天长日久,问题成堆,积重难返,逐步厌学,自暴自弃,直至变成问题学生。 例如,典型的英语厌学情绪的表现是: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如坐针毡,发呆木讷,对老师的教学活动和提问不理不睬,甚至上课睡觉等等。对他们来说,上英语课就是一种心灵的煎熬,最后,直接论堆了,死活不学了。 而上述症状还算是让老师比较"欣慰"的。为何如此说?因为在厌学生中间,还有表现更为糟糕的。至少,这种比较轻的厌学情绪,虽然自己不学习,但是也不打扰他人。厌学程度再深一点的则表现为自己不学,而且还扰乱他人上课,心灰意冷,无故仇视身边的人,课堂上与老师顶撞,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等。 需要说明一点:升学压力与厌学生是根本不相干的事情。能够升入普通高中、考大学是前50%的同学,剩余的50%的学生怎么办?他们连基本的双基知识都不愿意掌握,还奢谈什么更高层次的拔高性的中考和高考呢 ? 根据网上的调查问卷显示,有91%以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初中生厌学问题,的确已经成了教师、专家应该高度关注的严重问题。 对大部分人来说,2%左右的双差生、厌学生,可能比例不算大,似乎无伤大雅。但是,对于厌学生本人来说,却是百分百的失败和终生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厌学生在课堂上的痛苦煎熬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会有多么大?心灵扭曲的程度会有多么深?自我认知会有多么的低? 2.厌学的危害的新发展:问题学生、心理扭曲、暴力倾向、攻击行为 长此以往,厌学生对学习产生严重的厌恶和抵触心理,恶性循环,积重难返,甚至有些学生从厌学发展到具有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的问题学生,伴随而来的是敌对情绪、心灵扭曲、暴力倾向、攻击行为、破坏社会……贻害无穷。这些问题是包括教育专家、教材专家在内的人们始料未及的。 一旦形成了厌学的心理状态,积重难返,最终一般会有三种流向:①学习消极不配合。上课如听天书,反正是听不懂,努力也白费,还不如闭目养神,自得其乐;②心情压抑而辍学。混日子的滋味实际上并不好受,还不如回家图个清静;③暴力兼攻击行为。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限制,或者家长在这一方面管得过严,使学生辍学不能,但是,能量过剩的他们又不甘心做一个老实的听众,实在憋得难受,于是,在周边不良风气的诱惑下,他们变得易怒,易偏激,逐渐地,敌对情绪、心灵扭曲、暴力倾向、攻击行为、破坏社会等就体现出来了。 对于以上现象,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作为工作压力大,身处第一线、精疲力竭、心力交瘁的教师群体的一员,说句公正的话:第一种、第二种的问题学生,虽然教师与家长也心急如焚,极力做工作。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种暴力兼攻击型的问题学生——因为他们的社会危害性特别大。 有一案例:问题学生Q,今天殴打一个同学,明天跺断一根凳子腿,后天再和某同学索要零花钱,大后天又把别人的书乱扔一地…劣迹斑斑,简直是罄竹难书…请问:你说应该怎么办?怎么办呢?或许您会有话说:认真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部分一线教师或许会沉默。至少我会如此。因为我口拙,自己的工作能力有限,明明知道作坏的学生就是他,但是他自己死活就不承认,旁观的学生死活就是不敢指认,甚至连直接的受害者也忍气吞声。怎么办?现实学校的条件不好,又不能够在每个教室、每个角落都安装监控装置。 作为一名一线普通教师,我不是悲观,但确实很无助。因为问题的确在那儿存在着。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我承认这样没有一点正气可言。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如果有学生指认了他,他必然会遭到疯狂报复举报者。试想一下,老师能够天天跟在其后保护他吗?如果有谁那么认为,那他就太抬举我们一线教师了。 事实上,现在教师的位置比较尴尬,对学生不能打,不能骂,甚至不能管教。管严了,就是毛病,今天举报你,明天给你曝光。从教师权限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证据,如果不是当场抓住他,你根本没有办法处理他;而不能够处理他,只能不了了之,听之任之,导致恶性循环,而这些问题学生会变本加厉的去做更多的坏事。 毕竟,教育专家的教育机智不是每一个人学的来的。 凭良心说,我们社会上有几个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从法律层面上说,这些问题学生的所作所为如果已经触犯了法律,我们完全可以报警,让警察介入调查。还是那句话,他死活不承认;况且,我们的社会周边轻度违法的现象比比皆是,正所谓法不责众,派出所实在也拿他没有办法,也确实没有精力去管这些"小问题"。 而一旦没有抓住真凭实据,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变本加厉的报复周边同学,甚至更加猖狂。静心想一下,这些问题学生在明显自己有错的的事实前,不思悔改,反而更加欺侮弱小同学以泄私愤,暴力倾向更加明显和攻击行为更加直接,更有甚者会去报复社会。怎么回事?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的心理已经扭曲了。 课题组一直在困惑: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的花朵,而不是孕育危害社会的毒草吧?或者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减少新的问题生的出现。换句话说,少出一个问题学生也是教学质量! 说实话,对于业已形成的问题学生,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下,应该说,绝大多数老师,是束手无策的,基本处于一种"管理不能"的状态。你给他们补课,什么时候补?补了芝麻又缺了西瓜!你给他们做工作,什么时间做?课程排得很满,你占用谁的课?放学后谈心,谁敢?你耽误了学生正常回家,结果路途中间出了问题,谁负责?到时候会只有问责那么简单吗?假期补课,甚至假期免费辅导,你敢吗?当然,这都是新时期遇到的一些新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一些敏感的雷区,触碰不得。 所以,本课题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防止类似的厌学群体,类似的问题学生持续出现。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社会的人,其中3%的人可能成为社会精英,领导潮流,造福社会;95%的或更多的人会平平淡淡,倒也能够安居乐业,虽然他们创造不了很多的财富,但是,至少,他们对社会也没有负面的影响;而2%甚至更多的人则会无所事事、影响周边、敌对情绪、心灵扭曲、暴力倾向、攻击行为、危害社会甚至为祸乡里。现在看来,这个比例还会更高。 就我们身边的辍学学生来说,他们绝大多数在社会上无所事事,游走于社会的边缘,结交社会不良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统计,现在处于犯罪边缘的嫌疑人年龄明显下降、数量明显上升。这是最令我痛心的事情。 我们要考虑,我们必须认真地考虑: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孩子由厌学而成为问题学生,再由辍学而走向违法犯罪,其中,学校教育应该承担多少责任?这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 关于心理扭曲、有暴力倾向的攻击型学生是主流还是支流问题:这儿涉及到一个数量问题,也涉及到一个社会责任感问题。假设有5%的厌学生属于这种问题学生,算不算主流?从数量上看,或许不是。但从社会危害性上,别说5%的问题学生,就是1%的问题学生也是后果相当严重的、是贻害无穷的! 我认为,教育专家、教材编写专家不应该仅仅是教育和教材编写方面的专家,而且还应该是社会问题的专家,至少应该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