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房产时事环球科技商业
投稿投诉
商业财经
热点动态
科技数码
软件应用
国际环球
晨报科学
新闻时事
信息智能
汽车房产
办公手机
教育体育
生活生物

王安石在相位(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
  石褒贬不一。
  梁启超写过《王安石传》,对其评价很高:"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跃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
  1906年,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说:"王安石的青苗法,对1929年大萧条前后美国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高宗赵构说:"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关于王安石,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圣人",也有人说他是"古今天下第一小人"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如此悬殊,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王安石呢?童年经历
  王安石,字介甫,出生于乾兴元年(公元1021年)十一月,江西抚州临川人。他的出生的家族有个特点,出了很多学霸,都很擅长考试。被人称为"一门八进士"。王安石的父亲王益,1015年考中进士。叔祖王贯之、从弟王沆(hàng)、哥哥王安仁、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儿子王雱(pāng),在69年时间里,全部考中进士。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王安石从小也被家族寄予了厚望,从父亲为他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东晋有一个宰相叫谢安,字安石。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晋书·谢安传》)
  父亲王益希望这个儿子以后像谢安一样有所作为,就给他起名叫王安石。
  王益考中进士以后,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结识了好友曾巩,两个人都很擅于写文章。曾巩向老师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大获赞赏。
  19岁的时候,王益在江宁(今南京)通判的任上去世,按照规定,王安石回家守丧三年。三年期满,王安石准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042年,王安石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但是根据宋代笔记记载,王安石实际上考中了第一名。当时的前四名是王安石第一,王珪(guī)第二,韩降第三,杨寘(zhì)第四。
  这个杨寘的哥哥叫杨察,是当朝宰相晏殊的女婿。杨察通过关系,提前知道了自己弟弟杨寘考了第四名,然后派人把这个消息告诉弟弟,此时杨寘正在酒楼和朋友喝酒,听说自己考了第四名,拍案而起,说了一句话:
  "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王铚《默记》)
  "卫子"宋代指驴。意思是说不知道哪个驴,抢了我的状元。说明他对第四名这个成绩不满意。
  但这个排名只是内部排名,最终要由考官将试卷交给宋仁宗,由宋仁宗亲自阅卷后,拍板决定最后的名次。
  宋仁宗看过王安石的试卷以后,把王安石从第一名降到了第四名,杨寘却提升到第一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王安石在考卷中间写了一个词,叫"孺子其朋"。这个词让仁宗很不高兴。我们今天有个成语叫"孺子可教","孺子"指小孩。"孺子其朋"这句话源自《尚书》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尚书·周书·洛诰》)
  这是当年周公辅佐12岁的周成王时,教导他说的话:"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孩子孩子,以后跟大臣打交道要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朋友看,一定要和大臣们搞好关系。
  这是长辈对孩子说的话,可是宋仁宗这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他比王安石还大十几岁,看到这种口吻,仁宗很不高兴,很反感。所以他大笔一挥,把王安石从第一名的状元给划掉了,应该是第二名的王珪与第三名韩降应该往上升,但是王珪与韩降都是在职官员,按照宋朝考试规定,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够被评为状元。所以就把第四名的杨寘给提上去了做状元了。
  王安石对这一结果的反应很冷淡: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王铚《默记》)
  王安石从没提过这件事,好像忘记了一样。
  这一榜进士的这四个人,除了杨寘以外,其他三个人后来都做了宰相。杨寘中了状元不久,因为他母亲去世了,回去奔丧,心情特别不好,结果就病死了。
  为官经历
  一.宋仁宗时期
  1.前六任官职,大多都在地方
  王安石考中进士以后,把他委任的第一个官职叫"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相当于扬州市政府办公厅秘书。
  王安石的第一任官是在扬州知府的衙门里边,做了个幕僚。当时的扬州知府是韩琦。韩琦在仁宗朝是一代重臣,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但是"庆历新政"失败以后,韩琦就被贬官,到了扬州担任知府。此时王安石就在他手下。
  由于王安石读书写作常常通宵达旦,第二天上班时经常来不及梳洗,不修边幅,便被韩琦误以为他晚上去寻花问柳了。于是有一天,韩琦终于忍不住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
  意思是说,年轻人,要上进,不可自暴自弃啊。
  王安石的反应是:
  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
  王安石没有当面回答韩琦,退下来以后说:"韩公不懂我!"
  四年以后,王安石在扬州任签判期满。
  这个时候王安石有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到京城去做官,在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中了甲科的进士,也就是排前几名的进士,只要到地方上做官任期满一届的,就可以给朝廷交一份报告,朝廷经过审核,同意你参加一种考试,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在馆阁就职。
  王安石本来是有机会在京城做官的,但是他要求外任,在地方上锻炼自己。
  "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宋史·王安石传》)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26岁的王安石的第二任官,就到了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做了鄞县知县。七品官。
  鄞县这个地方临海,却总发生旱情。王安石曾经用十三天时间走数百里路进行调研,终于弄清楚了这样一个水源充足之地竟会发生旱情的原因,并且进行了根治。原来是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王安石动员全县的老百姓挖水渠,一个乡一个乡的去动员,去督查,务必要开工。
  当地每次遇到旱灾,穷人家只能向地主高利贷借来粮食来,第二年翻倍还给他。王安石知道这种情况后,提议把官府粮食借给老百姓,秋天还,交少量的利息。这是后来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内容很像了。
  三年后,鄞县期满,王安石又放弃进京做官。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31岁的王安石第三任官是舒州(安徽潜山县)通判。六品官。
  在任上,王安石关注民生,兴修水利。
  在这期间,当朝宰相文彦博上疏朝廷,以恬淡名利、遵纪守道为名推荐王安石。有一个叫陈襄的官员也上疏朝廷,也推荐王安石。总之朝廷屡次让他回京任职,他都不去。
  三年后,朝廷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不用考试,直接进入馆阁,王安石还是不去。
  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的任命,这时候王安石反而名气越来越大了
  "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朝廷常欲授以美官,惟患其不肯就也。"(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九月,在欧阳修的一再举荐下,34岁的王安石,终于在他的第四任官职,调入京城,做了群牧司判官。负责管理马匹,指导检查全国的养马场和养马监。这个官,既是在京城做官,又俸禄很高,可以说是个"肥差"。
  可是在做群牧司判官两年内,提出十几次辞呈,又给辞掉了。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王安石又去了地方,做了常州知州。他在常州知州的任上甚至想开凿一条运河。这事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无法进行,但他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却毋庸置疑。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二月,王安石做了江南东路的提点刑狱。
  江南东路,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江西的东北部和安徽的东南部地区。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和刑狱的,是一个司法官。在江南东路不断巡回办公。
  前六任,只有一任是清闲的京官。
  2.上疏改革,遭到仁宗皇帝无视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十月,中央政府给王安石下令,调他进京,做三司度支判官。"三司"是主管全国财政的官。在这里任职,可以了解一个国家财政的总体状况。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38岁的王安石来到京城开封,担任三司度支判官。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央财政,却立即敏锐地发现了帝国的潜在危机。
  王安石给宋仁宗写了一封非常有名的奏疏《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这封奏章是王安石从二十多岁做官开始,累积了十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是给宋仁宗提出全面改革朝政的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等方面。
  主要内容是:让宋仁宗必须进行改革。
  可是宋仁宗却无动于衷。因为此时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皇帝的宋仁宗,他曾经改革过一次,但是失败了。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曾经提拔范仲淹,搞过一次"庆历新政",内容仅仅是对吏治进行一些微调。即使如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而且宋仁宗最不喜欢手下的大臣们抱团,有结成"朋党"的危险。总之这次变革的结果让宋仁宗很不满意。
  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
  后来朝廷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二.宋神宗时期
  1.财政空虚,神宗启用王安石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36岁的宋英宗去世,只做了四年皇帝。他的20岁的长子赵顼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宋神宗。
  宋神宗继位后的第三天,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韩绛等人,就给皇帝写了一份财政状况报告,奏折里赫然写了八个字:
  "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百九)
  意思是说,账上一文钱都没有。
  这些年来北宋王朝为了养兵、养官、为求和平每年给契丹、西夏的岁费,让朝廷没有钱了。
  宋神宗下定决心改革。
  让谁来主持改革呢?宋神宗找到了富弼、司马光,但是他们都推辞了。
  那么任用谁呢?
  宋神宗做太子的时候,身边有一个秘书叫韩维,经常陪太子读书,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韩维每次都说得很有思想,并且告诉宋神宗,他说的这些内容都是跟好友王安石学来的,王安石是个难得的人才。韩维总这么说,就让宋神宗记住了王安石这个人。
  宋神宗有一天问韩维,你总提的王安石现在在哪呢?韩维回答,王安石母亲去世后,他回到老家江宁(今南京)守孝三年,现在应该是在江宁呢。宋神宗让韩维把王安石叫来。
  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但是王安石的态度同样让朝廷头疼。神宗想把他召到中央政府来工作,没想到远在江宁的王安石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请病假。
  最后,神宗急了。他问宰辅们: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是真有病,还是在讲价钱?
  "安石历先帝一朝,召不起,或为不恭,今召又不起,果病耶,有要耶。"(《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百九)
  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真有病,有人认为他胸怀大志,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就召来的。也没争论出个结果。
  后来还是韩维说,听说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雱(pāng),前两年参加科举考试。刚刚考中进士,现在就在京城,老来我们家玩,要不这样,我把您渴望求贤的意思传达给王雱,再让他告诉他爸爸。
  还是打亲情牌管用,不久王安石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考虑到王安石人在江宁,还需要处理一些善后事务,于是宋神宗下诏,任命王安石以知制诰的名义,担任江宁知府。相当于今天南京市的市长。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进京,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相当于三品大员,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包括国家战争总动员、立太子的诏书、立皇后的诏书、任命宰相的诏书,都由翰林学士起草。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官,做了翰林学士,离宰相的位置就不远了。
  王安石给宋神宗写了封信,说了很多真心话,表明自己的决心。大概意思是跟宋神宗立誓言:我真的很有才华,我真的想为国家做点大事。
  王安石出发进京的时候,有朋友说他会成为贾谊那样的人物,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我哪比得了贾谊啊,他写了首诗回复说:
  "俯仰谬恩方自谦,惭君将比洛阳人。"(王安石《酬吴季野见寄》)
  意思是说他不是贾谊,但是会努力做得跟贾谊一样好。
  第二年四月份,王安石到达京城,宋神宗立刻"越次召见"。在古代的时候,君王召见大臣,要排队按顺序,可是王安石不用排队,不用等待,直接去见皇上。这就叫"越次召见"。
  这是因为皇帝急于和王安石商讨一些问题。
  终于见到了王安石,宋神宗把自己一肚子的问题都提了出来。
  宋神宗问:
  "方今治当何先?"(《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当今要想治理国家,什么是第一位的?
  王安石回答:
  "以择术为始。"(《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选择一个治国的办法做为第一位。
  宋神宗说,学习唐太宗如何?王安石说应该学习尧舜:
  "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神宗谦虚地表示,尧舜这样高的标准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却也满怀希望地说了很重要的一句话:
  "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意思是说,只要你全心全意地辅佐朕,我们君臣说不定还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又问:
  "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前几代皇帝,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变革,也能把江山守的很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王安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回去给宋神宗写了一篇奏疏,名字叫《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大意是宋太祖留下的红利,到宋英宗时期就已经吃光了。如今正是要做出改革的时候了。
  "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宋神宗说这篇文章写得很深刻,我读了有数遍。
  "阅卿所奏书至数遍。"(《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三上)
  2.委以重任,王安石艰难改革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春天,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场大变革开始。
  1069年二月,宋神宗设立一个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制",意味着是皇帝的命令。"置",是设置。意思是皇帝下令设置一个三司条例司。这是一个总揽变法的领导机构。
  王安石要求设立这个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法律,监督法律执行,管人事的任免,主管中央的财政,还要管那些反对派。
  这个机构一设立,引来很多问题。当时中央最高三个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在这三个最高机构上面再设一个机构。埋下了一个伏笔,将来改革过程中间,可能会遇到很多阻力。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
  在变法派内部,除王安石外,最重要的三个人是韩降、曾布(曾巩的弟弟)、吕慧卿。
  吕慧卿是王安石在南京做官时收下的学生。王安石到了朝廷,向宋神宗推荐吕慧卿,说自己这个学生很有才华,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现实当中去。于是宋神宗把吕慧卿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负责起草文件,成为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
  在变法初期,曾经吕慧卿和司马光公开辩论朝廷要不要变法。
  吕慧卿还亲自起草了均输法、青苗法、免疫法、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的新法。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
  两个人都很坚持和执拗,"拗相公,司马牛。"
  司马光不反对变法,只反对王安石变法。
  改革是两个人共同的主张,但是如何改两个人有不同的看法。
  司马光主张"节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王安石主张"开源",通过理财让朝廷增加收入。
  司马光认为理财就是逐利,追逐利益。古代讲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追逐利益可耻。
  王安石认为求利并不可耻,如果不将义和利不结合,反而是很虚伪的。
  司马光主张人治,王安石主张法治。
  变法前一年,1068年,一个案件,把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矛盾完全凸显出来了。
  有一个女子叫阿云,在母亲的丧礼期间,嫁给了一个男子叫韦阿大,但是婚后她觉得丈夫很丑,阿云采取了一个极端措施,趁着丈夫晚上睡着了,就杀她的丈夫。结果没有杀死,告到官府去了。当地的登州知府,在判这个案子的时候,做了这么一个判决,说阿云作为一个女子,在她母亲丧葬期间私自嫁人,这是不合法的,因此这个婚姻不予承认。阿云的杀人,就不是妻子杀丈夫,而是一个女人杀男人。所以阿云这个罪就轻了一等。如果是妻子杀丈夫,那这个罪就是十恶不赦之罪。如果是女人杀男人,这个罪就轻得多。
  再一点,登州知府认为,阿云被抓进来以后,供认不讳,全部认账。这叫有自首情节,所以不给阿云判死刑。
  对于这个案子,司马光主张坚决要杀。王安石支持登州知府,说不能杀。
  司马光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来判这个案子。王安石是按法律的条文来判这个案子。两个人一个主张法治,一个主张人治。
  最后这个案子拖了一年多,到了1069年王安石变法了,得到宋神宗支持了,王安石权力大了,这个案子最后按王安石的意见判了,阿云没有判死刑。
  变法出现问题,王安石两次罢相
  王安石先后两次罢相,一次是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一次是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第一次罢相是因为在天灾人怨的外部环境下,宋神宗对变法产生了动摇;第二次罢相是因为变法派内部成员出现不团结,几个变法的核心人物相继背叛王安石。
  宋神宗对变法产生动摇,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七月,全国各地接连出现旱情。对于农业国家,对于农民都是个重大打击。
  熙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位叫郑侠的小官,平常负责给皇帝看大门,然后在这一天,他将一幅反映旱灾之下,民间疾苦的画卷《流民图》,呈到宋神宗面前,画中有的人在吃树皮,有的人饿死在城下,有的人卖掉老婆儿女,换钱买来一些粗粮……
  郑侠说,这些都是他每天在城楼上亲眼所见……
  古代讲究"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灾害是统治者不修德政的结果,必须有人负责。
  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了王安石。
  郑毅甚至提出:恳请陛下废除变法,如果陛下按我说的做以后的十天之内还不下雨,那就把我在宣德门外斩首示众。
  实际上,这个郑侠,还是王安石一手栽培起来的,是王安石把他带进的官场。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反对王安石和他的变法?
  郑侠的职务是安上门监,每天都和百姓打交道,向百姓征税,也是他们的工作之一。然而此时是荒年,向那些为了活命卖儿卖女的百姓征税,郑侠下不去手。
  不止是籍籍无名的郑侠反对变法,在皇帝那里很有发言权的两宫皇太后也反对变法。
  就在郑侠献图的当晚,两宫也向皇帝表明了态度:王安石乱天下。
  皇帝想再听听韩维的意思。韩维,是宰相韩降的弟弟,也是宋神宗的老师,同时还是王安石的朋友。皇帝把他召开问他的意见。韩维回答,废除王安石的变法。
  于是皇帝下诏废除变法。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宣布废除变法的三天之后,天空就降下了大雨。
  这场雨,让立下誓言的郑侠保住了小命。
  也让王安石离开了宰相位置,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十九日,王安石主动要求免除自己的宰相,出任江宁知府。
  他留下的工作,则将由官复原职的宰相韩绛和新任参知政事吕惠卿主持。
  这一安排当然是为了保证五年来创立推行的新法,不至于因为王安石的罢免而前功尽弃。
  变法派内部分崩离析、儿子去世,王安石第二次罢相
  分崩离析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十一日,王安石回到朝廷,第二次出任宰相。
  从江宁到开封,王安石走了二十二天,君臣相见,恍如隔世。宋神宗说:爱卿离职之后,小人便七嘴八舌,全靠吕惠卿维持。现在清理得差不多了,爱卿可以有所作为。
  王安石也回答:此番回到朝廷,希望能为朝廷做出些贡献,报答皇帝您对我的知遇之恩。
  话虽说的好,实际上复出之后的王安石,与神宗、韩绛和吕惠卿的关系都变了,韩绛甚至因为一件小事与王安石大闹别扭。当时要任命一个人做市易司提举官,王安石认可,韩绛反对,两个人闹得不可开交。连宋神宗也对他俩说:"小事一件,何必如此?"
  其实建议将王安石召回朝廷的人正是韩降,可是王安石回到朝廷以后,两个人却越闹越僵。韩绛也在王安石复职之后半年离开相位去做地方官,再也没有回到中枢。
  至于王安石的学生,被王安石亲手提拔起来的吕慧卿,也和王安石反目成仇。
  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期间,正是吕慧卿不断升官的时候,他一路被任命成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吕慧卿以阻挠新法为理由,将变法派里的曾布赶出朝廷。这样曾经变法派内部最重要的三位成员,韩降、曾布、吕慧卿,就这样分崩离析了,只剩下吕慧卿一个人。一人独大的吕慧卿野心也开始越发膨胀。
  儿子去世
  吕慧卿担任参知政事之后就背叛了王安石,千方百计阻挠王安石复出。因为担心独断专权的王安石会阻碍自己的升官之路。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从小就胆子很大,看吕慧卿很不顺眼,想替父亲出口气。他派人收集吕惠卿的劣迹和罪行,甚至连陈年老账也被翻了出来。据监察官员称,吕惠卿曾利用职权伙同华亭知县强借当地富民钱款五百万购买田产。
  眼看从立案开始过去快一年了,还没有审理出结果。王雱瞒着王安石,窃取了专案组掌握的材料,夹在其他文件中送往司法部门,企图绕过调查程序给吕惠卿定罪。没想到,吕惠卿在中书省是有线人的,这个情报被火速送到陈州。得到消息的吕惠卿马上绝地反击,不但上书反诉,据说还极有杀伤力地交出一封王安石的私信,上面居然有"勿令上知"的字样。
  这下子麻烦大了,欺君罔上当然比以权谋私严重。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六月初七,当神宗出示吕惠卿奏折时,王安石也如五雷轰顶,只能如实报告这件事自己并不知情。不过当他得知这是儿子干的蠢事时,其恼怒也可想而知。弄巧成拙的王雱愧对父亲,更是急火攻心,终于一病不起。
  当月二十五日,王雱病故,时年三十三岁。
  变法派内部成员分裂、爱子去世,谁能承受这双重的打击?王安石恐怕也不例外。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春天,王安石提出辞职,十月二十三日,离开宰相职位,这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再次赴任江宁府,从此不再回来。
  一直到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新法完全被废以后,在郁闷中间离开人世。
  文学成就
  1.诗歌
  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以说理见长。不少作品注重反映社会问题,时常有精辟的见解。
  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以后,诗风有所变化,写得新颖别致,清新明丽,艺术技巧比以前更加成熟。王安石晚年的诗歌风格被后人称为"荆公体"。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元日(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喜迎佳节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画面。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首王安石的五言绝句,短短二十个字,表现了数枝寒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品格。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一首抒情小诗,是王安石乘船经过瓜洲时所写的。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渴望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也隐隐透露出作者怀有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心愿。
  2.文章
  王安石写文章,他强调文章的社会作用,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重在"适用",极力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
  《伤仲永》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于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方仲永是一个神童,五岁就能作诗,在附近很有名。可是由于父亲带他四处炫耀并以此去赚钱,使得方仲永缺乏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渐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这篇文章告诫人们不能单纯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游褒禅山记》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说理的文章,作者通过记述与其他四人一同游览褒禅山华山洞的所见所闻,说明了为人处事和治学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盲从别人。而是必须意志顽强,不懈努力,即使最后未达到目的,也能无怨无悔

仙剑奇侠传有几部电视剧(仙剑奇侠传共拍了几部)仙剑奇侠传有几部电视剧(仙剑奇侠传共拍了几部)前段时间,企鹅宣布要翻拍仙剑奇侠传时就曾引起过争议,许多人都不希望经典被毁。因为由唐人影视制作的仙剑三部曲,曾经历过一部不如一部的窘况知识简爱每一章摘抄赏析优美句子关于到现在简爱每一章摘抄赏析优美句子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兴趣了解的吧因为这个话题也是近期非常火热的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简爱每一章摘抄赏析优美句子小编也是到网上收集再苦再累就当自己是二百五(一个人心累无助的说说)再苦再累就当自己是二百五(一个人心累无助的说说)林外传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档首次播出,便迅速在广大群众中获得了空前的热度,也使得这部武侠喜剧成为了一代人的荧屏记忆。当那首脍炙通和商城(通和商城官网)通和商城(通和商城官网)有2到3元左右的廉价牙膏,经过传销团伙包装后以24至36元的高价卖给会员。至案发,该传销团伙通过推销该廉价牙膏,竟然骗了68万余人。这支牙膏到底有什么魔力,硬卧代硬座(硬卧代硬座难受吗)硬卧代硬座(硬卧代硬座难受吗)铁路部门获悉,7月1日零时起,2021年铁路暑运将正式拉开大幕,预计暑运第一个客流高峰将于7月10日前后到来。今年铁路暑运从7月1日零时开始,8月31清晰言情(有肉值得熬夜看完的古言)清晰言情(有肉值得熬夜看完的古言)大家好,我是十字录,一个记录和分享小说的baby。今天是新的一天,那么今天分享的是哪五本小说呢?想知道就接着看下去哦!结尾有彩蛋哦清穿坑死快穿女主科普下诺贝尔奖是什么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关于到现在科普下诺贝尔奖是什么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兴趣了解的吧,因为这个话题也是近期非常火热的,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科普下诺贝尔奖是什么诺贝尔痛哭的人歌词(痛哭的人歌词的意思)痛哭的人歌词(痛哭的人歌词的意思)202107071820听首歌再说爱二十六年之前,1995年7月7日,周华健推出国语专辑爱相随。专辑共收录十首歌曲和一首口哨独奏曲,其中最为出名的晚婚年龄是多少(2021年晚婚晚育的年龄是多少)晚婚年龄是多少(2021年晚婚晚育的年龄是多少)第1114期草bot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下个月的端午假期正常放假没有乱七八糟的调休!山东健康码已经安排上了金色传说为了鼓励大家去打新晚婚晚育时间(晚育时间如何界定)晚婚晚育时间(晚育时间如何界定)晚婚晚育标准是女的满23周岁,男的满25周岁结婚属于晚婚。女的满23周岁后十个月生育的算晚育。好处是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有利于青年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家年过花甲的意思(古人为什么将60岁称为花甲之年)年过花甲的意思(古人为什么将60岁称为花甲之年)Qzone微信年龄的雅称古人为什么将60岁称为花甲之年趣历史20170317102212在古代,对于年龄的称谓,不像现代这般简单粗暴
叱咤红人歌词(叱咤红人国语谐音)叱咤红人歌词(叱咤红人国语谐音)名陈小臻),汉族客家人,1967年7月8日出生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1985年陈小春加入TVB舞蹈艺员训练班,先后担任组合豹小子恋之风景歌词(恋之风景国语版叫什么)恋之风景歌词(恋之风景国语版叫什么)!大家周末都在干嘛呢?玩游戏还是出去玩呢?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听歌,小编个人是蛮喜欢听歌的,一般洗澡上厕所都喜欢听着歌,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几首经典爱是永恒国语歌词(爱是永恒歌曲原唱)爱是永恒国语歌词(爱是永恒歌曲原唱)是永恒歌词视频201604152357深圳之窗今晚,2016我是歌手第四季巅峰会正在湖南卫视直播中,第三轮郑淳元VS徐佳莹,Theone演唱张学三岔口歌词(三岔口主题曲国语版)三岔口歌词(三岔口主题曲国语版)第24章沈家大寨血流红王明见著话说马云升,虽然净尘道长一再告诫沈家庄防守严密,单人独闯沈家庄无疑是去送死,但马云升没有听他们劝告,他骑马离开树林,穿一个人的冬天歌词(一个人过冬天歌词版)一个人的冬天歌词(一个人过冬天歌词版)冬天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歌里的季节,许多歌里都有冬天的身影,有的歌还是专门为冬天而创作的,在冬天听这些歌会特别有感触,今天小乐就给大家推荐5首适合幼儿图画故事(幼儿简短小故事绘画)幼儿图画故事(幼儿简短小故事绘画)如果孩子输不起,爱撒谎,胆小懦弱,做事懒懒散散,消极被动,遇到困难就放弃,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在28岁这个关键的阶段,父母忽视了对孩子健康的性格西游记中的故事(西游记的十个经典故事)西游记中的故事(西游记的十个经典故事)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记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整部小说充满了神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寓言成语有哪些)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寓言成语有哪些)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在往常的民间故事成语(出自民间故事的成语)民间故事成语(出自民间故事的成语)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说明道理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说明道理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08061542初中学霸指导记得老师在上学的时候,周末和寒暑假必有的一项作业一定少不了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的摘抄。在摘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大量苹果公司简介(苹果公司简介中英文)苹果公司简介(苹果公司简介中英文)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编译徐珊编辑云鹏智东西6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CNBC报道,韦德布什证券(Wedbush)分析师丹尼尔艾夫斯(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