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婆娑的意思(描写阳光和树影的诗句)0:22·字媒体文丨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的专栏作家、评论人] 2010年10月国庆长假期间,于我人生有极其重大影响的恩师——原上海《申报》记者、原南京大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中文教师凌介平先生在南京家中去世。 消息被当年同学传到遥远的加拿大温哥华,痛愕交集的我当天便写下一首悼诗《七律. 闻恩师仙逝因赋以纪之》: 确是实情真讯么?人生最恸是娑婆;怅人匆促难名状,恨我奔波疏问疴。节下奠惟窗外月,口边吟是旧时歌;那年彼此伤心际,忆得灯前一醉酡? 因为凌介平先生桃李满天下,这首悼诗一时间流传很广,不少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在表达同悼之情之余,纷纷找到我的联系方式,或指点、或商榷,或明白或委婉地提醒我"把词写颠倒了"、"趁别人没发现赶紧改回来"。 这些好心朋友说我"写颠倒了"的词,便是诗中首联对句中的那个"娑婆"了。朋友们误以为我是要写"婆娑"却不小心把两个字写反了,因此悄悄提醒我"赶紧改回来"。 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把词写反:我在这个地方要用的正是"娑婆",而不是"婆娑","娑婆"和"婆娑"也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词。 "婆娑"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土辞藻,最早的出处是《诗经.陈风.东门之粉》中"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毛诗》中给"婆娑"二字的注解只有简单斩截的两个字——"舞也",表明"婆娑"最早是用于形容舞姿的。 东汉蔡邕所撰《曹娥碑》,碑文一开始就说孝女曹娥的父亲曹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明代著名学者沈德符在《野获篇.礼部二.女神名号》中对此的解释是"按《曹娥碑》中所云婆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比其舞貌也",曹盱是一名巫师,向神祈福时要随着音乐盘旋起舞,"婆娑"所形容的,正是这种盘旋的舞姿。 这位曹巫师跳舞的地点有时很不安全,比如他最后一次跳舞是在某年五月初五潮神伍子胥的祭典上,他在潮头"婆娑起舞"时"为水所淹,不见其尸",这才成就了流传至今的"曹娥求尸"著名典故。 此后"婆娑"二字一直用于形容这种盘旋起舞的姿态,并且有了一些引申含义,但大多数引申意还是从"婆娑舞姿"而来,用于形容酷似盘旋起舞的姿态。 最初出现的"婆娑"引申意,是用于形容人的醉态,因为人喝醉酒后立足不稳,身姿蹒跚,像极了盘旋的舞姿。 三国魏杜挚赠给后来因起兵反抗司马氏名垂史册的毋丘俭的诗中有"骐骥马不试,婆娑槽枥间;壮士志未伸,坎轲多辛酸"的句子。 东晋道家葛洪在《抱朴子·酒诫》中说汉高祖刘邦"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都是形容这种"醉步"; 同时代或稍晚,也有人用"婆娑"形容从容悠闲的形态(类似今天所说的"大摇大摆"吧),比如两汉之际的班彪《北征赋》中有"聊须臾以婆娑"的说法,初唐书法家李善注解说,婆娑是形容"容与(从容悠闲)之貌"。 同样是葛洪,在《抱朴子.崇教》中说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绮纨之间,不知稼穑之艰难",这里"婆娑"的用法,就和自己此前不同,而接近于班彪。 很显然,不论是"醉步"还是"大摇大摆",都是直接从"婆娑舞姿"中阐发而来的。 大约南北朝时,"婆娑"被用于形容植物的姿态景象。 《世说新语》中称东晋末年的大臣殷仲文因政治上失势郁郁寡欢,在某个月暗灯稀的初一之夜和幕僚们在听事厅中闷坐,久久凝望着厅外随风起舞的槐树,长叹"槐树婆娑,无复生意",这里用"婆娑"形容树影,是因为昏暗光线下风中的树影,和盘旋的舞姿有相通之处。 这种借形态上的相似而以"婆娑"形容摇曳、婉转、散漫的事物或姿态,古今均不少见,被形容为"婆娑"的,既有蓬松的发髻,也有婉转的歌喉。 较晚还有用"婆娑"形容老年人的,比如清代张岱《陶庵梦忆.闵老子茶》里有"婆娑一老"的说法,而同时代的戏曲学家李渔在《意中缘.卷帘》中则有"老婆娑"的借代用法。 之所以用"婆娑"形容甚至指代老人,是因为老人腿脚不便,走路不稳,看上去和"婆娑舞姿"也有几分相同之态吧。 "娑婆"是外来音译词,典出佛经,是从梵文中音译而来。《妙法莲华经》中: "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 注解中则说"梵云娑婆,此云堪忍"——"娑婆"是梵文直接音译,如果意译就是"堪忍"。 "堪忍"什么呢?就是"诸众生三度及诸烦恼",也就是世界上林林总总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不论您是否理解和喜欢,都只能无奈地接受。 文章一开头提到我那首悼亡诗,说"人生最恸是娑婆",正是抒发对这种不能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之人生百态的郁闷之情。 说到这里大家都看明白了吧?"娑婆"和"婆娑"虽然是相同的两个汉字,但语源和语意都大相径庭,是不能混淆的。 但当代混淆"婆娑"和"娑婆"的人的确不少,且大多是把该用"娑婆"的地方用了"婆娑",如小有名气的男歌手张姓、女歌手潘姓,都推出过名为《婆娑世界》的歌曲,且仿佛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用错了词一般,在推广案中大谈"婆娑世界就是佛祖所创的三千大千世界"(这恰是"娑婆世界"的解读)。 而一些中文网络写作圈里流行的网络小说、文章中,把"娑婆世界"写成"婆娑世界"更近乎成了通病,甚至还有人起了"婆娑世界教主"之类的笔名。 在写这篇文章时故意用"婆娑世界"这个错误用法搜索,结果发现数以百计所谓"专业佛学网站",在煞有介事"弘扬佛法"时,错把"娑婆"写成了"婆娑",甚至有的网站下,看出错讹的居士留言提醒了好几年,也不见有人动手改正。 或许,这也是"娑婆世界"里诸般"堪忍"之一吧。 再回到我那首悼亡诗,提醒我"词写倒了"的朋友中不乏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当然绝非不知道"娑婆"和"婆娑"的区别,而是以为我这里真的要用"婆娑"的又一个引申意。 大约清代开始,有人开始用"泪眼婆娑"这个词,形容眼泪流淌不止,这个用法多见于清代通俗小说或鼓词,如文康《儿女英雄传》这部用清代旗人家常话写出的小说里,褚大娘子就形容邓九公"提起来就急得眼泪婆娑的"。 这个"婆娑"和"舞姿盘旋"的本意相去甚远,何以演变而来已难索解,但的确有此一说,误会我本就想用"婆娑"的朋友,显然是将我词中感慨人生诸多无奈的意思,误解为因老师故去而流泪不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