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影评(可可西里影评视听语言分析)人性史诗 原创2019-11-01 11:04·牧心微笔记"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特别脏,但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 可可西里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她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平均海拔有4700米,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也是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 1985年以后,为了满足欧美市场对于藏羚羊绒的需求,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盗猎者开始大规模屠杀藏羚羊,短短几年时间,藏羚羊从一百万只锐减至不足一万只。 1993年,当地组建了一支武装巡山队,领导人是藏族转业军官日泰。巡山队与盗猎分子发生激战,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影片源于可可西里巡山队的真实故事。尕玉其实是一名警察,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了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可可西里。 在这里,他目睹了人性的贪婪,人与环境的冲突,也看到了平凡人类的伟大信仰。 回到北京,他写出了让世界震惊的报道,藏羚羊这个物种群体从此被强烈关注。 1997年,国家在可可西里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并成立森林公安机关,原志愿巡山队被解散。 2004年,导演陆川将1993年至1996年期间发生在可可西里志愿巡山队上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了电影《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海报 这是一部反映生命历险的故事片,它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条线索,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讲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从诞生到被解散的悲剧命运。 片长只有90分钟,平铺直叙,没有评论,也没有过激的斗争,但从头到尾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人性的悲悯。 在这部影片当中,我们看到了大自然慷慨的一面,也看到了它永不可能被征服的一面;我们看到了人们的信仰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碰撞,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贪婪和悲悯。一面是慷慨,一面是吞噬 这部影片的剧情简单朴素,但有一个画面却让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撼无比。 巡山队员刘栋,为了解救困在荒原里的同伴,回来借钱,添置食物和水。就在送补给的路途中,他下车整理物品,却不小心陷进流沙旋涡,他拼死挣扎想逃出,却越陷越深。 到了最后的一刻,刘栋没有挣扎,没有呼喊,平静地闭上眼睛。就是这样平静地接受死亡的画面,让每一个人都心生敬畏。 短短不到1分钟,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保护藏羚羊的活生生的人,很快被流沙吞噬。 就是在这样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杀戮与死亡如此真实,生命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苍白。 每一个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队员,都面临着这样的境遇。在电影开始的时候,队长日泰接到盗猎者要来的消息,召集队员上路。上路前,每一个人都和家人、朋友、妻子,拥抱告别。 因为他们都知道,路途凶险,可能结局就是一去不回。 因为他们面临的环境,可能是雪山,可能是流沙地,没有水,没有食物,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无人区"。 用电影中藏族人的解释来说,在这里,你每走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大自然是慷慨的,一方面提供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但另一方面,大自然也是残忍和悲壮的,因为他的面前,人就是一只蝼蚁,无任何反抗可言。 有评论说,刘栋的死拍得太残忍,好人就是这种下场吗?为什么被吞噬的不是逍遥法外的盗猎者? 是的,在自然的凶险面前,没有善恶之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从不以人的善恶为转移。只有弱小的人,无法去对抗。 严春友教授在《敬畏自然》中写到: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所以,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只有始终心怀敬畏,不破坏,不伤害,不妄想"征服"。一面是信仰,一面是现实 除了自然,任何人也都无法也都无法逃离现实的束缚。 记者尕玉问巡山队长日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日泰回答说:没有枪,没有人,没有钱。 困哪是钱,是物资,是维持巡山队员及其家人的基本开支。 当时的青海是全国贫困地区,直到现在,日泰所在的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1993至1996年,他们自身都衣不果腹,却还要为了保护藏羚羊而舍身卖命。 记者问他,上面不给你们拨款吗?日泰淡淡地说,我们没有编制。事实上,当时贫困的县政府根本拿不出钱来去维持这样一只队伍。 但是日泰和刘栋等队员,依然心怀着纯净的信仰,他们不允许盗猎者残害与他们日夜为伍的藏羚羊。 青海可可西里巡山队队员合影 一个场景是,一个被绑的队员眼睁睁地看着一只藏羚羊被残害和剥皮,眼角流出了疼惜的泪水,另一个场景是,盗猎者头目问日泰,你为什么要与盗猎者作对,日泰说:因为你杀了我们的羊。 保护藏羚羊,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成为了他们的信仰。 但是在信仰面前,却还横亘着一道现实的门槛。 所以,在极其无奈的时候,明知道卖羚羊皮会犯法,队员们为了维持生存,保护没被杀害的羊群,他们还是还是会把从盗猎者手中收缴来的羊皮换成钱,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所以后来国家派森林公安入驻这里的时候,可可西里巡山队的四名队员因为参与贩卖藏羚羊皮被逮捕,但随后又被免于刑事起诉。 这大概也是对他们所做牺牲的一种慰藉。 日泰的一句话,可以说是对这种无奈之举的最好的诠释,他问奶玉: "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特别脏,但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所有的队员,就是那一群信仰的朝圣者。 他们虽然做出了一些自己反对和鄙夷的事,但他们的心灵和出发点确是纯净和崇高的。他们是在用死去的羊,去保护还活着的羊,是在用自己的信仰,来支撑着现实的生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一群向死而生的志愿队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诠释着什么是信仰。一面是贪婪,一面是悲悯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几个特别宏大的话题,融在了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有一个话题,就是人性。 在影片中,有一个反派角色,叫马占海。他是盗猎者的手下,专门剥藏羚羊皮的。他和他的3个儿子都干这个行当,在九几年的时候,剥一张羊皮,赚5块钱。 为了保住这份价值不低的营生,他们肯定是站到利益的一边。在被抓住后,他们试图逃跑,甚至在最后关头,引来了盗猎者的老大,也把队长日泰送上了绝路。 马占海代表的是盗猎者的贪婪和无止境的欲望。这是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无法逃脱的事实。 马占海已经垂垂老矣,他对记者说到:"草从变成了沙滩,牛啊羊啊没有吃的,死的死了,卖的卖了。" 这说明当时的生存环境已经逼迫的他们无路可走,在死亡和生存面前,他们不惜代价去触犯法律。 但马占海也有他悲天悯人的一面。当巡山队员突发肺水肿的时候,他让自己学过医的儿子为队员治病;在影片的最后,奶玉幸运, 他告诉奶玉,顺着他们的脚印,再走五公里就好了。日泰被杀,他也流露出一丝不忍和惋惜。 一面是向利益低头的贪婪的盗猎者,泯灭人性的枪手,一面是心里还有一丝丝良知的老人。 哲学家普罗提诺说: 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人性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善恶,有人像马占海一样对生活屈尊下跪,也有人像日泰和刘栋那样,为了信仰而放弃生命。 但是,虽然没有绝对的善恶,虽然人性是那么复杂,生而为人,却总要有自己的观念和选择。 有的人选择用命去守护心里认为值得去守护的东西,也有人选择用丑恶和铜臭喂满自己。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而面对人性,我们也可以发问:向善,还是向恶,这也是一个问题。结 语 《可可西里》的命题是悲壮的,宏大的,我们无法用短短一篇的长度,去解读它全部的深意。 但是我们最终是要明白,对于自然,人类要心存敬畏,对于人性,也保持悲悯。 只要有人和自然,《可可西里》的主题,就永远不会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