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规划中国(guihuazhongguo)。 上海,正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从"需求"出发,圈出"人民城市"的美好图景?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如何推动全民参与,人人都是"圈内人"?本文转自"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收录了"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系列内容的三个样本社区,欢迎一起体验与参与! 来新华,见美好!新华,因你而"馨" 千年法华、百年新华 曾经的钢铁厂,如今的市民会客厅曾经的制药厂,如今的网红打卡地人口集聚,需求多样一条条期待,如何写在"幸福里"? 位于新华路693弄敬老邨,1948年的老房子,只有40多户人家,还住着不少高龄老人… 一个凉亭的起名,孕育出了这里的居民共商共议的机制。一个微更新项目,让政府、社会企业、社区营造的设计师共同参与。200万出头的项目,其中110万是政府资金,其他都来自企业和社会。 (左右滑动可见更多) 不同楼层不同颜色、贴心的扶手和椅凳、标识明确的电表箱、透光的网格、智慧车棚……温度都写在细节里。一个 "村长"共评机制,让这里敬老孝亲的传统代代相传。一个来自隔壁小区的邻居,提供志愿服务6年之多。 (左右滑动可见更多) 大家把自家的花,放入共享阳台,一起晒太阳,一起聊……所有的美好都写成一个大写的"共"字。 探访人秦畅:这里,是个极有可能是被"抛荒"的小区,奢谈"美好"。所以,社区美好生活的共创,既需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更需要鼓励公共参与,激发出给自下而上的积极行动。多元力量的有序参与,责任的共担,未来图景的共绘,才有共建共享。 上生·新所,以前的上海生物制药厂等老工业建筑,与周边孙科别墅、海军俱乐部等的历史建筑"打通"、糅合,变身城市会客厅。 历史价值的激发:充分挖掘区域内的历史保护建筑内涵。百年书店茑屋书店的入驻,正是看中了"哥伦比亚俱乐部"的历史价值。 空间功能的杂糅:文化类、创意类、信息类、游戏类……让企业在这个创新性园区里,找到产业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 探访人秦畅: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打造开放空间,让标准化的"现代办公园区"有了新样式。更重要的是青年力量的引入,他们不仅在这里办公,休闲,娱乐,还可以申请人才公寓,住在这里,推窗就见"茑屋书店"。园区与社区邻里共建,和谐相处,原来,生活和工作原本可以相互补给。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可提供助餐、助浴、长照、日托、医疗、文娱活动等20多项服务,仍不可能满足社区内老年人所有的需求。这里把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需求放在首位。 第一:吃!搭建厨房,每天提供500客饭,周边白领也可以共享,还提供小锅菜、时令糕点。 第二:做大活动空间。不少相同面积的养老院是做了50多张床位,从运营方角度,床位越多的收费越高。但这里的为老服务中心才28张床位,为的是把更多空间共享给老百姓。 第三:做全智能化。构建智慧养老体验全场景空间。电梯里,配备语音智能识别,说方言也能"懂";卫生间内,配备"孝智通"防跌倒报警装置;智能检测一体机,为每位老人自动生成健康档案……数字化赋能 ,描绘"幸福养老"美好图景。 探访人秦畅: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进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儿"构建,是这个规划的核心要义!规划,不再是产业、功能、形态等要素规划,而是"行动规划",这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变。规划对照的标准,不再是硬的,而是柔性的。所有的回应,都是有温度的。因为,人的生活场景,是一日三餐、是出行办事、是休闲娱乐、是学习锻炼、是…… 老旧消极空间的重新治理,提升品质、优化公共服务。 "新·境"文化展示廊:利用新华路上的一处闲置空间打造,精巧的镜面设计,用不锈钢展板完整展示新华路地图及经典的洋房建筑,尽显花园社区、人文新华风貌。 弹丸之地,唱出了新曲,妙! 外国弄堂:一条位于新华路马蹄形的弄堂中集聚了不同风格洋房别墅几十幢,看上去很美,治理难题重重。通过共创工作坊,引导共治,鼓励各家做好门前"三包",面貌大变样。 原来垃圾箱前聊天的爷爷们,现在在门前自家花园晒太阳了!(左右滑动可见更多) 宝地·新华:前身是上海十钢。项目在规划时就要求将一部分空间拿出来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设置了3000平方的社区市民中心、菜场以及老年食堂,还在楼顶构建起屋花园,名副其实的"在公园里工作,在里弄中交往"的"宝地"。 探访人秦畅:什么叫"最美空间"?它不是我们说的看上去颜值最美,是在这个空间里面的人,所构建的活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和对话,最后形成的所有人的感受,那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最美空间,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 曹杨新村干了啥:曹杨者,朝阳也 老社区 新活力 烟火气 接地气 曹杨的幸福由来已久 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 依水而建的环浜林荫道 超前的规划思想——邻里单元 2.14平方公里,10.6万人,老龄化43.9% 70岁的曹杨如何焕发新生? 1951年,上海市政府兴建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的说法由此而来。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曹杨新村的居住问题越来越凸现。不成套、乱搭建、墙体质量差...2019年底,这里启动了成套旧改。如今,曹杨一村完成"原拆原改",脱胎换骨,换上独门独户的新面孔。这个国庆节,等待着近1500户居民的归来。 "神来之笔"随处可见! 今年,曹杨首次被纳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中,五个城市更新示范区之一。除了房屋设施更新、公共空间提升, 此次更新体现了曹杨的劳模精神和历史底蕴,最重要的,满足了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优化空间布局:房屋内部进行重新分隔、布局,使每户均为套内成套;释放公共空间,将底楼楼梯间改造成"百姓客堂间"。 房屋设施更新:保护历史建筑风貌,保留经典门头、回字纹,集中统一架设晾衣灯杆,因地制宜增设健身休闲设施,与时俱进安装充电车位..... 探访人秦畅:看着70岁的曹杨,我对那一代规划人充满敬意。从建设的那一刻起,就充分体现出"人民城市"的理念!我也为70年来守护着曹杨历史风貌的一代代决策者,老百姓叫好。他们呵护着曹杨,才让这段城市发展史完整保留。 曹杨之所以被称作"模范村",是因为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它一度还成为外宾参观的"荣耀之地",甚至设有"外办"!70年后的今天,曹杨仍然继承,发扬着这个理念: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 环浜 是贯穿整个曹杨的景观河道,全长 2.14 公里,沿线拥有花溪路、枣阳路等"上海市林荫道",绿化总面积逾 55 万平方米,覆盖率 30%以上。有人说,出租车司机最怕走曹杨,不是因为会堵车,而是没有一条路是直的,开进去就迷路了;有人说,炎炎夏日,一到这里,温度立马降三度。 三大工程:架空线入地工程、曹杨环浜建设工程、美丽道路提升工程。未来,曹杨将逐步实现环浜贯通,增加休憩区亲水平台,优化植物配置,改造滨水建筑,设置更多公共驿站。 环浜历史上有八景,贯通后,还将增设多座步行桥。2021空间艺术季期间,环浜和沿河几座公园内增添公共艺术作品,留待居民去发现! 探访人秦畅:曹杨的空间构成对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绿树成荫下,散步、下棋、跳舞,打球......人和人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而这种空间提升,会带动居民共建共治意识和社区凝聚力,让达成共识的成本更低,迅速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 这里曾是上海最长的菜市场,生长于废弃铁路之上,横亘于居民区一侧,为当时的曹杨居民提供了切实的方便。如今,老旧的铁路市场华丽转身,成为亮丽的百禧公园。它不仅仅是一个复合型的三层公园,更是一座时尚洋气的高线公园! 百禧公园,北临曹杨路,南接中山北路,与环球港相望,长约一公里,平均宽度约达15 米。 你可以在错落有致的高线步道散散步,在休闲长廊发发呆,也可以到艺术长廊看展览。地面一层,则设置了篮球场、休闲驿站等活动场所。 作为今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序厅,百禧公园设置了许多别具匠心的装置艺术。曾经破败的老墙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墙后的小菜场也被改造成了纯白的艺术空间。 探访人秦畅:城市更新是有温度的,曾经填饱肚子的集市,如今成为了精神的粮仓。除了别具一格的功能性设计之外,百禧公园考虑到了曹杨人对真如铁路以及铁路市场的集体记忆。面对时代拷问,曹杨将一道"城市疤痕",转变成一道"神来之笔"。类似百禧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会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搬回曹杨。 曹杨正构建完善四级人民城市客厅体系。武宁片区、梅岭北片区,引入多项 "智慧养老"技术:可刷脸支付的智慧食堂,"一站式"的智慧健康小屋,24小时便利药房...... 使老年人跨越了数字的鸿沟。 曹杨幸福饭堂·桐柏片区是又一倾力打造的百姓食堂。品种丰富、价格亲民。老百姓不仅能在这里解决一日三餐,还能在亲子乐园享受老少同乐的乐趣,找到家的幸福味道。 随着公共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保障性租赁社区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曹杨人选择在此工作、创业,甚至定居。目前,曹杨正研究存量建筑利用,和土地功能调整。曹杨电影院边上的饭店也被改建一栋 400 间的人才公寓。曹杨也在整合社区产业资源,打造青年众创空间。"曹Young梦工厂"创业就业服务品牌,已经吸引了许多人参与。 探访人秦畅:大城市的租户社区总是充满流动性和创造力的地方。一个社区怎么能让老一辈过得舒心,让创业者能够呆得下来?每个社区都应该俯下身来、静下心来,听听居住在这个社区里的居民需求,这样才能引入新鲜的声音,迸发出新活力。 曹杨新村始终要向前看的。因地制宜的便民布局,公共服务的细致入微,城市肌理的历久弥新,如何延续曹杨的资源禀赋?如何传承曹杨的劳模精神?这需要规划者和地方干部们,拿着一颗心感知人民的需求。 新乡村,新生活!海沈,因你而High 新时代 新乡村 新生活浦东惠南镇海沈村是地铁村、冠军村、西瓜村,面积3.18平方公里,居民只有1600多户。传统农业村,如何通过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盘活空间、吸引人才、焕发活力?超大城市的美丽乡村,是什么样的? 原先的海沈村没有宽的路,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宅前屋后的堆物杂乱不堪,让人看不到希望。而随着地铁16号线的开通,海沈在经过多年努力后,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这里,正在一点点地发生变化。 海沈村的变化是上海乡村风貌变化的一个缩影。一开始是道路、村寨河道的治理,然后到整体美丽乡村的打造,再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如今,有了乡村规划师、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师加入,有了乡村"15分钟社区生活圈"赋能,有了"城市空间艺术季"将艺术引入乡村······新村民越来越多、游客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乡村从"生态"开始,最后还是要回到"生活"。只是风景美的乡村,没有人的活力,还是不能够"生活"。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首先是产业兴旺。 在摸清家底之后,海沈村和运营公司一起搭建平台、给予支持政策,推出十二工坊创意空间和乡村CBD,将一批本地特色手工匠人和市场对接,也吸引来一批创客,目前已有台湾匠人、新锐画家、服装设计师等人才进驻,成为"荣誉新村民",探索碰撞出新的产品市场。 十二工坊既有又见老八样、天使菜饭、黑鱼饭、阿婆点心坊这样地道的沪乡美食;又有屋里厢咖啡和乡间酒坊可以悠然畅饮; 还可以在海沈记忆、花细草工坊、外来星工作室、小确幸画室、乡间花坊深度体验独具特色的人文艺术;在村上售卖品尝垄上美食,带回海沈特产,与亲友共享沪上东南的礼物。 很多创客空间都已经聘用了村里的村民作为员工,到目前为止,解决了100多个本地就业。而村里也为创客青年提供青年公寓,有工作,更能住下来。 探访人秦畅:乡村美学不仅仅是白墙、彩绘,门前屋后干净整洁,这个看起来的"美",花钱就能做到。真正乡村的美学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可持续的。今天乡村的美,是里面的人美,产业也美。原住民和新村民一起合作,来共享美丽的乡村,共同致富。就像在"海沈记忆"馆里看到的土布和皮革搭配的时尚拎包,由设计师设计,村民制作,运营公司负责销售推广…… 乡村要让更多的人过来,旅游不可缺少,配套的餐饮、住宿、活动空间、体验活动项目都要有。惠南镇海沈村与周边桥北村、远东村,三村联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场景。 旅游休闲的场景:海沈村以骑行为主要特色,主题确定后,运营公司从骑行游玩的角度考量,打造各类服务。如果是骑行到田野里,会有休息饮水的地方;骑累了去吃老八样,吃菜饭;晚上再到民宿住一晚。 乡村骑行 自然生态场景:"双减"后的周末,孩子可以到乡下来摸摸水稻、看看青蛙、摸个泥鳅、摘个西瓜,感受"自然教育"。 邻里友好场景:由于地域物理尺度较大,村和村之间的共公设施和服务很难平均供给,规划时按照就近原则,把现在一些治理的要求放在家门口,方便村民、尤其是老人在三四百米的距离就把需求度满足了。 艺术文创场景:乡村可以成为园区,海沈十二工坊不仅代表十二家店,也是海沈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风光,有关于美食、美学、美游,体现沪乡文化。地铁将游客带过来、海沈村的基本配套将游客留下来,再去向周边乡村分流,形成联动闭环。 探访人秦畅:乡村"15分钟社区生活圈儿"能否统合空间功能、引导公共服务配给、激发市场活力的动能呢?规划部门说:要紧贴"需求",眼睛往下看,一定要自下而上,多元共治。转身问参与讨论的规划师、设计师、乡村项目运营师、街镇领导、村干部:你们在一起怎么"共商",会"吵架"吗?惠南镇潘书记说:"吵架"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听到这个回答,我放心了。 海沈村是先把人的场景想清楚了以后,再去匹配空间资源。以人为中心构建服务圈,好风景才能化为好经济。 海沈村田园风光 大都市的乡村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乡村有了咖啡馆、有了花店、有创业空间、有手工作坊,村民收入有了提高,却也遗憾乡村的河道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不见了鸭子的踪迹。 惠南东站《四季海沈》墙画 玻璃窗外的河浜,墙绘主题《咏鹅》 海沈村有着很多的墙画,都是"外来星工作室"的95后大星的创造,这位新村民画出了乡村的美丽。而乡愁,也像那只大白鹅一样,被定格在了墙上。 去年,海沈村的农村污水排放已经全部纳管。解决污染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否可以在生态可承受的前提下、在限定的范围里养鸡养鸭?是养三五只、还是几十只?需要村民共商共议。有共识,有设施和技术手段保障,恢复农村更多的乡愁风貌未尝不可。迈出这一步的背后,是乡村治理。 探访人秦畅:沈月明老师是海沈村人,他的书《沪乡纪事》中的段落,是村子墙绘的素材之一,他的回忆带来思考:上海乡村的共同记忆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对当下乡村振兴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如果,用最有内在凝聚力的文化认同来整合资源,寻找同道,上海的乡村振兴就有了底蕴和根基。 来源: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来源:规划中国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