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食舟中作(小寒食舟中作什么意思) 小寒食舟中作 唐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说过,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虽然有幸在有生之年看到战乱的平叛,但大唐王朝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此时的大唐王朝如果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的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吧!即便如此,漂泊中的杜甫仍然归心似箭,或许,杜甫隐隐能够感觉到自己命不久矣,才更加强烈的想回归故土吧! 在公元768年的(大历三年)正月,57岁的杜甫离开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出三峡,先是下湖北江陵,后因路受阻,顺江而下漂至公安(科普: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部,隶属荆州来市,位处长江中游南岸,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源,北通陕豫,有"七省孔道"之称,与洞庭湖平原一衣带水,与荆州古城一桥相连。),但公安并无杜甫相识的朋友,所以杜甫又漂泊搭配湖南岳阳,在江湘之间漂泊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杜甫的连基本的生存都很艰难,周围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朋好友,我们前面介绍的著名的《登岳阳楼》就是此段时间所作,其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此时的杜甫再真实不过的状态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69年的春天,杜甫到达了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准备投奔刚刚移任潭州刺史的朋友韦之晋。但非常不幸的是,杜甫刚到潭州,韦之晋便病故了。这样,杜甫一家人只好以船为室,寄身水上,直到公元770年的春天,杜甫仍然漂泊在潭州附近的湘江上。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彻底摧毁了杜甫的健康,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前此不久又聋了左耳,在肺病、糖尿病和风疾的折磨下,诗人的身体真是每况愈下!但也就是在这样漂泊的生活中,杜甫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像《江南逢李龟年》、《小寒食舟中作》、《燕子来舟中作》,都是此时期所作。 上来一个特写镜头:一位头上戴着褐色帽子的老爷爷,背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不堪,上面布满了针线,估计是缝了很多遍了吧!老爷爷似乎身体十分虚弱,他颤颤巍巍的端起桌子上的碗,双手还在一个劲儿的颤抖,似乎一不留神,手中的碗就会滑落!老爷爷慢慢将碗端到嘴边,颤巍巍的将饭送到嘴里,一直咀嚼着,半天也没有下咽,不知道是因为这饭的味道不好,还是老爷爷的胃口不好,或者,两者都有……好像在看电影一样,但我们都知道,导演给出这样的场景,必定是在铺垫着什么。那到底是在铺垫什么?我们不禁还是要从诗人此时的背景来寻找答案:背井离乡,漂泊无依,百病缠身,孤独寂寞……是啊,即使没有这些背景,一个"强"字,不正说明了诗人虚弱的身体吗?一个"犹"字,不正说明诗人即使强打精神也掩饰不住虚弱的状态吗?。一句"隐几萧条戴鹖冠",又多么形象的刻画了诗人的穷困潦倒、孤苦无依呢!即使潦倒,即使孤独,仍要"戴鹖冠",即使已经不再为官,依然时刻为国家担忧,为人民担忧,而这种担忧只能是单纯的担忧而已,没有任何的改变。这才是最让人难过的地方! 特写镜头之后,将镜头拉回,让主人公"老爷爷"开口说话":春来水涨,江河浩漫,舟在江中中漂荡起伏,而我,犹如坐在天上云间;我已经是百病缠身,加上年纪大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花草草也像犹如隔着一层薄雾。那为何是"春水"而不是"秋水"?因为清明的时候雨水比较多,江水会往上涨,船在江中的话,那就会随着水涨而"如天上坐";如果是夏秋季节的雨水,就不会有"涨"的动作,船也不会有"上"的动作。那又为何是"花似雾中看"?即使春天花开鲜艳,因为我已经老眼昏花,所以只能是"雾中看"。 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止!一个"天上坐",一个"雾中看",是实际的描写,但难道不是诗人此时起伏的心情吗?难道不是诗人对自己年迈多病却又一事无成的暗自伤神?难道不是对大唐王朝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的写照?这就是作者的"哀情乐写"的手法:即使春景再美丽,花朵再鲜艳,它和我没关系,我也只能"雾中看"!这就是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杜甫还是那个杜甫,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仍然是那个"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圣人杜甫啊! 老生常谈,"乐景哀情"。"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这又是一个多美的画面: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白鸥片片,逐流飞翔。这和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有异曲同工之妙。先看颜色对比,诗有云"儿童急走追黄蝶"吗,蝴蝶也许是黄色的,也许是红色的,也许是彩色的,而海鸥是白色,雪白雪白的,一黄一白,或者一彩一白,多么鲜艳!当然还有蓝的天,碧的水,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蝴蝶近船舞,白鸥云中飞,一近一远,整幅画面的结构有那么的和谐!"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在忧国忧民、自我感伤的杜甫心中,才更加容易引发出困居舟中不得归、国家动荡无作为忧思,才有了最后"望长安"的愁思。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云的"白",山的"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云再白,山再青,景色再美,可这终究不是我的故土,是离我的故土有"万余里"的异乡啊!当时杜甫在潭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长沙,与陕西长安的地理位置比较,确实是"直北",也就是"正北"的意思。想必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就是由此而来吧!但"万余里"如果真的细究起来,还真不是实话,但实际上长沙距长安城也就一千多公里,也就是2000里,诗人用"万余里",实际是夸张的写作手法。但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绝不仅是一万里两万里的距离,这是生死相隔的距离,更是无法到达的距离。一个"愁"字,就是诗人的一辈子吧! 例行惯例,老师上课敲黑板: 【格式】七言律诗 【名句】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基调】感慨 悲伤 【年龄】杜甫59岁,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 小寒食舟中作 译文 佳辰强饮食犹寒,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 隐几(jī )萧条戴鹖(hé)冠(guān)。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 春水船如天上坐, 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 老年花似雾中看( kān)。 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 kān)直北是长安。 站在湖南潭州(长沙)向北直看长安(陕西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对于清明节,我们现在一般不会用"清明佳节"这样的词语,因为我们现在主要是将清明节的功能归结为"祭祀";但在古代时候,因为清明节还有重要的踏青、插柳等活动内容,所以古人可以用"清明佳节"这样的词语。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中将小寒食节叫做"佳辰"。)佳辰:指小寒食节。 强饮:勉强吃一点饭。(因为此时的杜甫身体非常不好,而且生活窘迫,长期漂泊在船上,所以即使是在"佳辰"也是只能勉强吃点冷饭) 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 出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 隐:倚、靠。 "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出自《庄子·齐物论》,来形容此时的杜甫的状态,窘迫、病态、漂泊,这都是此时杜甫的状态) 萧条:寥落、冷寂的意思。 鹖(hé)冠(guān):褐色的帽子。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指颜色。("鹖冠"不同的解释:隐士所带的帽子可以称为"鹖冠",武将所戴的帽子也可以叫做"鹖冠",贫穷者戴帽子也可以叫做"鹖冠",这里有人将词句诗的"鹖冠"解释为贫穷者的帽子,这里也可以反映杜甫的生活状态,非常窘迫) 为何是"春水"而不是"秋水"?因为清明的时候雨水比较多,江水会往上涨,船在江中的话,那就会随着水涨而"如天上坐";如果是夏秋季节的雨水,就不会有"涨"的动作,船也不会有"上"的动作。 为何是"花似雾中看"?即使清明花开鲜艳,因为我已经老眼昏花,所以只能是"雾中看"。 "天上坐"、"雾中看"带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这就是作者的"哀情乐写"的手法:即使清明的时候春景再美丽,花朵再鲜艳,它和我没关系,我也只能"雾中看"!这就是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娟娟:状蝶之戏。 片片:状鸥之轻。 闲幔,一作"开幔"。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含比兴的修辞手法: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亦觉自己的不得自由。(比兴: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这两句和杜甫的《曲江2-2》中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非常相似。 "万余里"极写潭州(今长沙)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手法,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直北:正北。湖南与陕西的地理位置,确实是"正北"的意思。(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能就是由此而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59岁)春,离杜甫去世半年多。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严武去世,作者离开成都,失去朝廷官职,生活困顿,四处漂泊。此时作者漂泊停留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正值小寒食节,写下此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57岁)正月,杜甫离开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出三峡,在江湘之间漂泊了一年。次年(公元769年,杜甫58岁)春,他为了投奔刚刚移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携家来到潭州。不幸刚到潭州韦之晋便病故了。这样,杜甫一家人只好以船为室,寄身水上,直到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59岁)春,仍然漂泊在潭州(今湖南长沙)附近的湘江上。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彻底摧毁了杜甫的健康,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前此不久又聋了左耳,在肺病、糖尿病和风疾的折磨下,诗人的生命之火行将燃尽。 【考点】 考点1:作者"佳辰强饮"的原因有几个?答案:(1)客观原因:穷困潦倒、身体有病(2)主观原因:距离长安万余里。 考点2:"愁看直北是长安"与辛弃疾的哪句诗特别像?答案: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赏析】 首联: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第一句"佳辰强饮食犹寒":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隐几萧条戴鹖冠":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颔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颔联紧接首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也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 颈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颈联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 尾联: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