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要塞系列(虎头要塞410毫米大炮) 一个小镇、一座山峰、一个地下军事要塞,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 4月初,采访组一行人顶着料峭的春寒,在夜幕降临时到达虎林市虎头镇,来到有所谓"东方马奇诺防线"之称的侵华日军虎头要塞。此时的它,如同一匹巨兽,静静地安卧在完达山脉的脚下,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一塞建成万骨枯,铁蹄践踏下的冤魂犹在诉说 北方冬季的黑夜总是如此的漫长。他是一名准备应征修筑虎头要塞的劳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是如此"幸运",托人应征去上了修建虎头要塞的"好差事"。 "每月工钱10块,管吃管住,来去自由。""闷子车"上,他兴奋地把东亚株式会社招工处的海报读了一遍又一遍,却不知黑夜中的列车,将带他驶向何方。 据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展陈部主任姜雯雯介绍:昭和十八年,也就是1943年,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基础设施基本完工,日军举行庆祝竣工的宴会。他们将劳工和俘虏人员,集中在猛虎山西麓的一片洼地里,用酒肴欺骗劳工,说犒劳他们。当宴会正进行到高潮时,突然重机枪集中火力对劳工进行扫射,四面喷出的火舌,顿时把宴会场化作血腥的屠宰场和尸体的堆积场。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为掩盖罪行,事后将这片洼地填平。 如今,这座耗资数亿,历时6年,十几万劳工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虎头要塞,已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最后的疯狂一同废弃。 昔日坚固的堡垒,仅剩断壁残垣,墙体上的弹孔依稀可见,当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长眠地下。 高大挺拔的落叶松,仿佛是一个个无名的墓碑伫立,只剩下蜿蜒流淌的乌苏里江,静静地凝视着历史的变迁。 "东方马奇诺"神话,正义炮火下灰飞烟灭 一颗颗照明弹照亮苍穹,一枚枚"喀秋莎"尾焰点燃天际,仿佛宣告着黎明的提早到来。虎头恰好处于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心点,同时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关东军修建虎头要塞,妄图以此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扼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但随着山顶上的阵地一个个被攻占,山底下的隧道一条条被炸毁,侵略者被永久地深埋在地下。 1945年8月26日,最后一伙隐藏在猛虎山山洞里的日军残兵被歼灭,二战的车轮在这里戛然而止。这个曾被关东军吹嘘为可坚持6个月,永不陷落的"东方马奇诺"、不怕围困的"北满永久要塞",仅在短短18天就化为齑粉。 据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馆长刘淑英介绍,侵略者想长期霸占东北的美梦沦为泡影。虎头要塞各支撑点的日军守备队共计1378人,除53人突围逃离阵地外,其余日军和要塞周边地区数百名日本开拓团及军属都最终成为不义战争的殉葬品。虎头镇被历史学家和二战研究者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2003年7月,虎林市在虎头要塞猛虎山山顶修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为纪念碑题字。 硝烟散尽今又是,猛虎山下换了人间 一轮红日从雪色的山林间喷薄欲出。民居错落,晨烟袅袅。伊曼河、松阿察河汇成一江之水,乌苏里江环绕着静静的完达山脉,虎头要塞仿佛也从沉睡中苏醒,焕发出新的生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铭记沉痛的历史,保护日军侵华罪证,国家和省市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开掘和清理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山段的地下穹窖,并在遗址之上修建"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 如今的虎头要塞,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具有世界级意义的旅游景观。 采访中,虎林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守军目视远方说,虎林地处完达山南麓,乌苏里江西岸,属于中国东部边陲重镇,在这个地理环境和条件影响下,发生的三大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走向。 ——这里是东北抗日的主战场:号称"东方马奇诺"的侵华日军对苏联军事要塞就设在这里,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在这里结束。东北抗联七军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铸就了抗联精神。 ——这里是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主战场:其中4万转业官兵来到虎林,王震将军在这里点燃了第一把荒火,缔造了北大荒精神。 ——这里还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驻守珍宝岛的官兵在这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珍宝岛精神。 ——三大精神诞生虎林,光照中华。因此虎林市的虎头要塞被中宣部授予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珍宝岛被省政府授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如今的虎林市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虎头建成了集界江风光、战争遗址、湿地探险、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 峥嵘岁月永不忘,红色文化赓续传承 天亮了,耀眼的阳光照耀在虎头大地,由迟浩田亲笔题写的碑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巍然屹立在猛虎山山顶最高处。蓝天白云映衬下,绿树花草环绕中,碑上手托和平鸽的少女铜像,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烁、庄严而祥和。 硝烟散尽,胜利被永远铭记。当年的虎头要塞,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中,文字、照片、物证等各种日军侵华史料历历在目。进入要塞,日军当时的指挥所、弹药库、兵舍、医务所等军事、生活设施呈现在眼前。钢筋混凝土墙体的残垣断壁和划过的弹痕,向人们传递着工事的坚固和那场战斗的残酷。 "这里是日本侵略者建造的一座半地下永久性的巨炮阵地,在苏军进攻前,抗联教导旅小分队提前潜入虎头要塞,成功炸掉了巨炮阵地,消除了它对即将出兵东北的远东军的极大威胁。200余人的抗联先遣队,大部分牺牲在这场战斗中。"虎头要塞博物馆的讲解员正在带领一群小学生参观亚洲最大火炮——丸一大炮炮台遗址,聆听抗联英雄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纪念碑前,党员干部集体向阵亡烈士敬献花环,重温入党誓词。 "虎林市不仅自然生态资源丰厚,同时作为二战终结地,东北抗联的主根据地,也具有浓郁红色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虎头要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堡垒作用。在这片先烈用鲜血浇灌过的土地上,学习红色历史,回望来时的路,培养红色意志,牢记初心使命,汲取红色精神,奋斗百年新征程,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虎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赟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