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达芙妮退出市场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达芙妮退出市场具体的情况吧 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 8月26日,达芙妮国际开盘大跌,截至发稿时,该个股跌幅达18.27%。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前一日晚间,达芙妮国际发布上半年业绩,营业额2.12亿港元,同比减少85%;亏损1.41亿港元。达芙妮国际在公告中宣布,将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 达芙妮国际表示,随着去年度集团进行大规模的业务转型行动及实现“轻资产”业务模式,集团之店铺网络规模已由去年年初2,820家,大幅缩减至去年年底的425家。受此结构性转变影响,本集团营业额减少至2.12亿港元,对比去年同期为14.03亿港元。这主要是由于本集团的销售点数目按年减少87%,以及新冠疫情对店铺营运和消费市道的严重影响。 回顾期内,由于销售额减少,本集团毛利额下降至6600万港元,毛利率下滑至 31.1%。经营亏损为1.37亿港元,股东应占亏损为1.41亿港元。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这并非达芙妮国际首次亏损。在2012年业绩达到峰值后,达芙妮国际便走上了下坡路。2012年,达芙妮国际实现营收105.29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为9.56亿港元。2013年,达芙妮国际营收和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双双下滑。2015年达芙妮国际亏损3.79亿港元。在2016-2019年,达芙妮国际分别亏损8.19亿港元、7.34亿港元、9.94亿港元、10.7亿港元。五年共计亏损近40亿港元。 如今虽然仍旧亏损,但是达芙妮上半年亏损幅度减少,同比收窄了约64%。这与去年开始的“轻资产”业务模式有关。达芙妮国际表示,将继续进行“轻资产”业务模式的战略转型,将重点放在核心品牌业务,并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关闭旗下所有其他品牌业务销售点。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2020年上半年,达芙妮国际净关闭132个销售点,包括67个核心品牌业务销售点及65个其他品牌业务销售点。于2020年6月30日,其拥有销售点总数为293个,全部为核心品牌业务,即中国大陆销售自有品牌“达芙妮”和“鞋柜”的鞋类产品及配件线下零售业务。 此外,达芙妮国际表示,拟于2028年6月30日起的12个月内,出售集团若干非核心物业,其账面值约为5221万港元,以提升本集团流动资金状况。 达芙妮国际表示,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线上业务将是集团在后疫情阶段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其中,其电商部门将协同设计团队,开发更多“线上专款”,并以“小单快反”的供应链系统作支持,以更贴切地满足快速转变的线上消费者需求。集团将进一步巩固在大众女鞋市场的地位,扩展运动休闲品类。在“轻资产”业务模式下,线下渠道将作为传播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与线上渠道协同合作,释放最大协同效应。集团将继续推行以“合伙人制度”为主,以新形象店为辅的线下销售渠道组合。 达芙妮亏损10亿辉煌不再 “我希望每一个踏入达芙妮的女人。都像是谈了一场恋爱,体验一场华丽的戏,甚至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无论今日女孩或是明日女人,自信的女人都会在达芙妮的引领下心生感动。”20世纪90年代,一家以“爱与美”为主题的女鞋店迅速席卷了中国鞋业市场,以希腊女神名字命名的达芙妮用“平价时尚”风格单品抓住了中国女性的心。 自创建以来往后20年,达芙妮一步一个脚印,占据了中国鞋品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成为了一代“鞋王”。由于商品价格低廉,款式精致简单很受大众欢迎。当时的销售模式和营销手段也被多家同类商家分析学习。而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改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比起大多数鞋类商品在商场设立货柜以便增加销量,达芙妮极富有冒险精神,2000年直接吸引了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德太投资(TPG)砸下5.5亿元入股,逐步从商场撤柜减少了昂贵的租金费用,并在全国各地建起自己的自营专卖店。不仅可以及时应对突发情况,还因价格低廉、门店众多很快占据了中国鞋类市场20%的市场份额。 2012年直接到达巅峰,全国门店总数达到6881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0%,净利润同比涨幅为140%,营业收入竟高达105.29亿港元,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为9.56亿港元,市值金额为170亿港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风光无限。 但是鼎盛时期的诸多成就忽然成为了海市蜃楼,2015年以后,达芙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机”。为了及时规避风险,达芙妮立刻试图减少门店以节约成本,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连续三年销量减少。盈利额大幅度下跌。截止2017年底,市值跌至16亿,关掉了1009家门店,营业销量份额同比减少19.85%,营业收入为52.11亿港元,净利润额为-7.34亿港元。 根据2019年达芙妮公布的2018年度财务报表来看,由于核心品牌业务店数目较之去年减少26.2%,数量达2648个,并且剩余店面销量均有所下跌,营业额度同步跌幅为20.8%,总额只有41.27亿港元,经营盈利额度不仅没上升甚至下降,较之去年的6.89亿港元又继续下跌0.97亿港元,数额达7.87亿港元,归属股东净利润为-9.94亿港元,同比下跌幅度为35.4%。而造成大量亏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线下销售模式老旧,线上销售未被重视 相比很多因为没有及时转型,而被线上电商零售业远远超过的老牌企业。达芙妮真的属于紧随潮流发展的潮流企业。2006年在电商只是刚刚萌芽的初期,已经开始线上销售。首先入驻天猫随后和京东、好乐买、唯品会等数十家线上销售平台达成合作意愿,签订了代销协议。甚至在2010年,线上零售额度每个月已经能达到200万人民币。在同类商品市场,排在了数一数二的位置,绝对的业内楷模。 但是,达芙妮的下一步举动绝对是导致如今跌落神坛的一大主要原因。达芙妮高层经过商议决定和百度合作投资电商平台“耀点100”项目,想要做线上销售领军企业。达芙妮公开表示,为了支持“耀点100”的全面发展,公司将关闭所有的分销渠道,并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买下10%的“耀点100”发行股份。 失败是必然的,电商时代的“淘金者”犹如过江之鲫,最终真正能成功的只有极小一部分。随后,电商业绩仅占市场份额5%的达芙妮裁掉了大多数电商部门的员工,直接选择放弃电商线上销售。 等到线下销售平台已经被忽视的2014年,电商时代全面大爆发,达芙妮再想抓住时机已经太迟了,线上盈利完全补不了线下门店的损失。 “达芙妮的电子商务业务遇到挫折,与其定位、战略规划和团队执行有关。”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对此表示。事实上,达芙妮对电子商务业务一直缺乏定位精准、思路清晰的战略规划。 二、商品老旧,没有紧跟潮流 曾经是“时尚教主”的达芙妮,在2004年曾经算过,平均5个中国女性中必有一个穿了达芙妮,可是十五年前的款式和十五年后的今天所售商品竟然几乎没有变化。 在国人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达芙妮处境十分尴尬,质量比不过国内外高档高价品牌。甚至原先以低廉价格受人欢迎的原因,在诸多电商平台层出不穷的自主品牌里也不再占优势,而且自主品牌的款式也更流行更精致。 一直走在潮流前列的达芙妮被曾经的成功遮住双眼,在舒适圈内固步自封。业内人士都称一代鞋王“老了”,该退出神坛了。 曾经和达芙妮平分天下,被誉为中国鞋业的“两座大山”,还有一个品牌——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位曾经狂言“天下女人都穿百丽”的一线鞋类品牌主打高端高价鞋类,也在2017年受电商冲击,83岁香港创始人套现百亿将半辈子心血全部售卖。市值曾超过1400亿港元,最后却只用531.35亿港元抛售,市值缩水超过62%。 曾经的达芙妮:每卖出五双鞋就有一双是达芙妮 曾经,达芙妮还是时尚潮流的代名词,一度被年轻女孩们疯抢。 1988年,来自台湾的张文仪和陈贤民嗅到了大陆的商机,将厂设在了福建福田。两年后,创立了达芙妮品牌。相对大胆的设计和配色,在当时封闭的中国大陆冒出头来,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凭借着深厚的代工制鞋的经验以及对于全产业的把握,达芙妮主打“平价”的同时相对时尚的优势使其迅速占领中国内地市场。五年后,达芙妮就上市了。 2006年,达芙妮把内地的模式复制到了台湾,并邀请了了SHE和刘若英分别作为旗下两个系列产品D18、D28的代言人。那时候正是SHE的黄金时代,吸引了众多粉丝追随。而刘若英知性优雅的气质也与达芙妮这个系列的品牌十分符合。 在销售渠道上,达芙妮避开了同期百丽向商场购物中心开店的策略,转而将店开到了各大街边店。如此一来,不仅摊薄了成本,而且利于树立消费认知,迅速在线下扩张。 2003年后,达芙妮以每年开300多家专卖店的速度进行全面扩张,门店数迅速由2003年的739家扩展到2012年的6881个。最快的时候,每年有800家达芙妮新店开业。 2005年,达芙妮一年卖出5000万双女鞋,占据了当时将近20%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那时候中国大陆市场上每卖出五双鞋子就有一双来自达芙妮。 2012年,达芙妮营收首次突破100亿港元,市值170亿港元。这一年是达芙妮最辉煌的一年,却也是开始转折的一年。 “女神”如何跌落凡尘? “因为买了一双达芙妮的高跟鞋,被男友说品味差。”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多了类似的吐槽。达芙妮很难再与时尚挂上钩。 实际上,不是消费者口味变得太快,而是达芙妮一直没变。一直以来,达芙妮都更注重销售渠道建设,疯狂扩店之余,设计短板在后期暴露了出来。 与此同时,达芙妮还面临着激励的市场竞争。百丽、热风、丽丽的鞋柜等女鞋品牌纷纷在新零售发力。一些品牌效仿快时尚模式,保持快速上新的节奏,恨不得两周上一次新。人们沉浸在新品带来的冲击感中,达芙妮一成不变的款式越来越显得沉闷、老气。 相比之下,达芙妮鞋子的生产流程冗长,从设计制作到呈现在消费者眼前,要花费大半年时间。整个流程花费的天数,在2010年是128天左右,2012年增长到188天,2018年达到198天。 由于体量大,达芙妮新品都是提前一年前设计好,很多时候的新品,设计师只对旧款进行微调,如果有大的改动,则需要经过层层沟通,决策链条已经无法跟上消费节奏。 一年前的款,在消费者眼中早已掉队。甚至在如今的达芙妮货柜上,还有过去几年才流行的坡跟鞋、铆钉鞋。 虽然达芙妮建立了完善的线下渠道,但是一旦面临愈加严重的库存积压,运营成本愈加不堪承受。达芙妮2018年年报显示,在核心品牌销售点数目中,直营店达到2401家,占比91%。如此“重资产”运营模式,一旦出现商品滞销,将造成巨大的库存压力。 2015年及之后,短短四年,达芙妮关闭了3860家门店,日均关店2.6家。此外,为了清理库存,“漂亮不打折,美丽100分”的达芙妮也开始了疯狂的打折。 线下,买一送一,低至99元起成为达芙妮的常规操作,在拼多多、唯品会上出售尾货也成了必要的选择。记者发现,拼多多上达芙妮专卖店的鞋类产品从14元到62元不等。 关店、促销成为了达芙妮止损的动作,这被它视为长远发展不得不承受的“暂时的苦楚”。 不过,如此一来,其品牌形象受创,“廉价”“土味”变成尴尬的标签。“女神”最终跌落凡尘。 微信搜索:知识的传播者,关注知识的传播者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最新消息!